網路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對“朋友圈沒有了生活痕跡”“關閉朋友圈一年後的變化”這些話題的熱烈討論。

有些網友覺得人們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或者關閉朋友圈感覺更輕鬆了,還有一些網友覺得比起朋友圈更願意在別的社交平臺上發動態,因為不想讓親友看見。

發朋友圈,真的像網友們認為的,是我們生活的累贅嗎?

“愛發朋友圈” 死亡風險直降 12%

其實早在 100 多年前,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幹就在《自殺》一書裡,研究了歐洲的自殺率,發現缺乏社會聯絡是自殺率高的原因。

一篇總結了 1994~2021 這 27 年間發表的共計 1187 項研究、參與者超過 1.458 億的薈萃研究發現,相比較有著充分社交生活和社會支援的人群,缺乏這些因素會導致死亡風險要高出 11% 至 53%,患病的風險則高出 23%,更有的甚至高出 6 倍。

其中,女性群體的產後抑鬱症,與是否有社會支援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我們再來看一項更加具體的調查研究,這篇研究在 2016 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者對 1200 萬名 Facebook 使用者的線上社交活動,得到了幾個很有意思的結論。

第一,經常使用社交網路的人整體死亡風險會降低 12% 左右,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風險也有所降低,例如癌症、冠心病、藥物濫用和自殺,尤其是那些經常能夠接收到好友申請的人,他們的死亡風險都是最低的。

這說明社會聯絡和支援對於長壽有著積極的影響,因為頻繁地去發起好友申請一般意味著自己缺乏社會支援,想要去尋求友誼,而接收好友申請一般都意味著他人對自己的好感,這些人往往都擁有著比較充分的社會支援。

第二,相比起經常發表文字狀態但不釋出照片的人,經常釋出照片但不經常發表文字狀態的人死亡風險低於平均水平的 30%,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風險也會顯著降低。

由於缺乏對具體照片和文字內容的分析,暫時無法肯定其中的原因,但推測可能是經常釋出照片而不僅僅是發表純文字,往往體現著豐富社交生活,而不包含照片的純文字狀態則是一些個人的感受、感想等內容,與個人有關,而非社交。

照片和文字釋出數量與整體死亡風險的關係,紅色—藍色區域分別表示低—高死亡率。


照片和文字釋出數量與因特定疾病死亡的風險的關係。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社會支援為什麼會讓人長壽?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社交活動除了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以外,它所帶來的社會支援也是極為重要的。

根據壓力緩衝假說,社會支援是應對壓力的一種保護性因素。壓力涉及三個方面:

1.對個體的生理或心理存在真實的或人為的威脅;

2.會持續啟用大腦的防禦系統,例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HPA)和交感神經-腎上腺素-髓質軸(SMA);

3.個體對刺激的認知評估,是否存在威脅性以及防禦反應的有效性等。

神經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壓力所導致的大腦防禦系統長期啟用,會導致心血管和自主神經失衡,讓交感神經張力高而副交感神經張力低,從而增加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心理學家埃森伯格在 2011 年做了一個研究,讓被試在觀看伴侶、陌生人、物體照片這三種情況下,分別接受中等和高度兩種程度的痛苦熱刺激.

結果發現,在觀看伴侶照片時疼痛感要明顯降低,同時大腦中與疼痛相關的腦區(背側前扣帶回和前島葉)啟用降低,而與安全訊號相關的大腦區域(腹內側前額葉)活動增加。

這說明社會支援能夠為人們提供安全感,提升對壓力的應對能力。

孤獨感:侵蝕心理健康的黑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發朋友圈似乎成了一件帶來負擔的事情,變成了“想發朋友圈吐槽一下,但回頭一想又怕家人擔心、朋友不理解而默默刪除”,慢慢地自己的社交媒體上也變得沒有了生活的痕跡。無處傾訴的我們,孤獨感也逐漸在心裡蔓延。

心理學家西格納在《孤獨與工作場所:2020 美國報告》發現,61% 的美國人感受到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孤獨感,38% 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親密關係,34% 的人認為自己沒有得到他人的尊重。

在報告的最後,西格納總結認為孤獨感在當今社會中正在達到流行病的程度,並且預計在未來幾十年內將會進一步增加。

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很多種形式的愛:親情、友情、愛情,甚至是來自於陌生人的關愛,這些被心理學家稱為是社會支援中的情感成分,讓我們相信自己是被愛和關心、尊重和重視的,是我們人類社會獨特且彌足珍貴的東西。

我們不是隻有發朋友圈這一種方式才能與親友聯絡,但這些聯絡卻很有可能是我們在一些困難處境中唯一的依靠,在感到焦慮、抑鬱的時候,成為抵抗情緒漩渦的一把抓手。

發朋友圈使人長壽,不妨現在就行動起來,把這篇文章轉發到你的朋友圈吧。

參考文獻

[1] Hobbs, W. R., Burke, M., Christakis, N. A., & Fowler, J. H. (2016). Online social inte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risk.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46), 12980-12984.

[2] Vila, J. (2021). Social support and longevity: meta-analysis-based evidence and 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17164.

[3] Cigna (2020). Loneliness and the Workplace: 2020 U.S. Report.

[4] Eisenberger, N. I., Moieni, M., Inagaki, T. K., Muscatell, K. A., & Irwin, M. R. (2017).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he co-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social

自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