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公司如何才能開發出真正個性化的產品?

edithfang發表於2014-07-22
在如今這個追求個性的時代,使用者需要的是那種能夠提供真正個性化體驗的產品和服務。初創公司如果要想在眾多科技巨頭的陰影和夾擊下獲得成功,開發出真正個性化的產品至關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本文中,Dropbox 設計總監就如何開發出個性化的產品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看法。

在過去近 10 年裡,Soleio Cuervo 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使技術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Cuervo 是 Facebook 的元老級設計師,他參與設計開發過 Facebook 早期的很多產品和功能,據說 Facebook 著名的“Like”按鈕就是他的作品。後來,他來從 Facebook 跳槽至Dropbox,擔任 Dropbox 的設計總監。

現在個性化的資訊流隨處可見,如 Twitter、Instagram 和 LinkedIn。Google Now這種服務的個性化更強,通過了解你的各種習慣和資訊後,它可以提前主動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資訊。個性化的產品服務並不是大公司所獨有的,初創公司也可以利用同樣的原理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服務。

經過數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和思考觀察,Cuervo 發現,要想開發出能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服務的產品,有四個要素至關重要。在近日 First Round 的 Design+Startup 活動上,Cuervo 詳細介紹了這四個要素,同時分享了初創公司如何將這四個要素融合起來以開發出偉大的產品。

產品個性化現狀

Cuervo 深信,只有瞭解了過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用到今天所談的話題意思就是說,公司創始人需要了解產品個性化的演變歷程以及它的現狀,這樣才能決定下一步該往哪走。

其實個性化概念的歷史和個人電腦的歷史一樣久遠,你也許覺得這難以置信,但事實確實如此。早期的 Macintosh 電腦所採用的模擬設計就是一個例子,電腦上的資料夾和檔案的外觀和操作方法被設計得和現實世界中的資料夾和檔案的外觀和操作方法非常相似,以便於早期的 Macintosh 使用者進行更熟練地用電腦進行數字化辦公。

在過去的 10 年中,很多基於消費者技術的產品能夠學會記住我們的姓名、位置、感興趣的東西和社交關係網等。正是在這個轉型期伊始,Cuervo 加入了 Facebook,那時的演算法已經使得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使用者體驗成為可能。

早期的 Facebook 逐漸發現,使用自己服務的使用者越多,自己的服務就能更好地進行自我完善,這是一個良性迴圈。由於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開始以新的方式使用 Facebook,我們便開始對 Facebook 的 UI 進行調整以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從現在的視角看來,新聞訂閱功能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想法了。

目前,每個小時都有數以萬計的 iPhone 生產出來並銷售到消費者手中,而所有 iPhone 新使用者拿到的新買的 iPhone 都是一樣的。不過 Cuervo 相信,未來,你買的所有裝置在從包裝盒拿出來時,裡面的內容將都是為你量身打造的,個性化十足。

那麼公司如何才能獲得過去所有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對其重新組合以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服務呢?Cuervo 表示,目前的初創公司生態系統正在為個性化提供全新的機遇,所需要的大部分資料和技術都是現成的。Cuervo 總結的個性化的 4 個基本要素也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初創公司能夠將這四個要素的每個要素都與公司的發展路線圖很好地融合,那麼它們就很有可能改變億萬使用者與自己產品以及相互間的互動方式。

身份(Identity)

在這個時代,你的身份是所有個性化體驗的核心。這裡所說的身份不僅侷限於你的姓名、資料照片以及自己個人賬戶裡的其它資訊資料,它還包括你在不同裝置和平臺上的各種使用操作行為記錄,因此這裡的身份是動態的概念。

為了更好地弄清和定義使用者的身份,Facebook 對現有的產品做了調整,併發布了新的產品功能。以 Facebook 新增照片標籤功能為例,照片標籤這項功能就其本質來說是具有社交性的。其他人如果在照片被標記出來,他就會收到通知。這樣一來,這項功能就能在使用者的朋友圈間實現有機傳播。這只是 Facebook 用來鼓勵使用者加強聯絡、表達自我的眾多方法之一。
“一旦使用者可以用你的產品來建立個人的身份資訊,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你的產品懷有自然的忠誠。”
作為一個公司,在與使用者建立起這樣的關係上進行相應的投入至關重要。個性化軟體的核心就是找到使自己的服務幫助使用者建立起身份認同感的方法,然後再開發相應的產品功能幫助他們自然順暢地實現這一目的。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和現實生活裡不一樣,人們在網上不僅僅只有一種身份。使用者在不同網路服務上的身份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在 LinkedIn 上的身份肯定和在 Instagram 上的不一樣,在 Instagram 上的身份肯定和在 Facebook 上的身份不一樣。有時,他們想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種職業身份;有時,他們想向外界展示的則是自己身上的藝術氣質身份。你的產品必須能夠滿足使用者的身份需求,以實現公司的最終目的。

在 Dropbox,Cuervo 所在的團隊的工作就是為企業用和個人這使用者兩種截然不同的使用者群體提供服務。在首先推出了面向普通個人使用者的服務後,Dropbox 接著推出了面向企業用的 Dropbox for Business 服務。這意味著使用者需要很好地將自己的個人賬戶(個人身份)和企業賬戶區分開來。這也促使 Dropbox 開始思索使用者職業身份的構成要素。使用者的職業身份由很多方面的要素構成,包括所在的公司、自己的職位、所在的團隊、經常與之共事的同事、做好本職工作所需要了解的資訊和掌握的技能等等。

對於初創公司而言,你需要積極管理使用者的身份,讓使用者的行為符合公司的需求。這一點非常重要。這裡所說的使用者行為需要根據你公司的需求來定,是想讓使用者購買自己的產品還是要增強使用者的黏性,亦或是別的一些其它行為?對於初創公司而言,任何時候都要考慮這個問題。

看看 Twitter 使用者的行為,從回覆到轉發再到新增標籤。Twitter 意識到,使用者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自己的身份標籤,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於是 Twitter 開始將這些功能都整合進自己的服務中去,用來強化使用者的這些行為,這大大增強了 Twitter 的使用者黏性,從而使得 Twitter 取得了如今的驕人成績。下圖是使用者在 Twitter 上新增的第一個標籤:


社交圖譜(Graphs)

當提到“圖譜”這個詞時,人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起自己的私人社交網。這個詞經常被用來描寫人們的關係網。你的社交圖譜不僅僅屬於你一個人,它屬於這個圖譜裡的每一個人。加入這個圖譜中的人越多,圖譜就會變得越有價值。

如今,人們在不同的服務平臺上有很多不同的社交圖譜。正如人們在不同的網路服務商有不同的身份一樣,圖譜也一樣。例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在一些網路服務平臺上關注相應的名人,或是為了獲取相應的新聞資訊關注一些媒體。這些關注和被關注的群體之間就形成不同的關係圖譜。這些圖譜可以被用來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你可能沒注意到,就連你在 Dropbox 上分享檔案的物件都可以代表一個新的圖譜,在Pinterest上 Re-Pin 你分享的圖片的物件也是如此。隨著越來越多圖譜的形成,人和資料之間的關係就變得越來越緊密,同時也變得更為動態化。每一天,都有關於人們的更多的資訊,包括他們的需求慾望以及為此採取的行動。

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料,Facebook 推出了 Facebook Connect。通過 Facebook Connect,使用者可以將自己在 Facebook 上的所有資料資料用於其它的產品和服務。Facebook 推出這項服務背後的想法是想讓使用者能自由地遷移自己網上的關係網和足跡資訊,看看他們用這些資料資訊在第三方服務上都會做些什麼。

還有就是諸如Runkeeper、Lift和Duolingo這樣的例子,它們可以讓你邀請好友看他們是否也對跑步、自我提升或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同樣感興趣。如果邀請物件感興趣並加入進來,你們就可以一起來追蹤自己的運動情況、相互競爭、彼此分享,使用者黏性也由此而來。
“最好的圖譜一定是那些能夠與你想為使用者創造的價值達成一致的圖譜。”
作為企業家,你需要選擇對你的產品最有意義的那些圖譜。那些有助於形成獨特、有價值的圖譜的公司是那些能夠為使用者創造真正新奇體驗的公司。如果你能夠為使用者帶來一種讓他們難以割捨的圖譜,那麼這將成為你的產品的差異化所在,它能很好地為你獲取使用者並留住他們。

情境(Context)

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使得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釋出資訊、相互溝通並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產品。要滿足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產品使用需求,僅僅提供一種產品就顯得不夠了。你需要開發出不同情境下所需要的不同使用者體驗的產品。

在各種不同的裝置平臺上提供完全一樣的服務肯定是不行的。使用者需要無縫的使用者體驗,這當然沒問題。不過這裡所包含的真正意思是使用者想要在任何時候都能很方便地使用你的服務,他們期望你所提供的服務能夠最大程度地簡便化。你的產品或應用需要和使用者所使用的裝置以及使用者使用不同裝置所形成的習慣相適應。

最開始,我們有了電腦和智慧手機,現在我們將陸續開始擁有智慧眼鏡、智慧手錶和觸屏汽車等,今後我們還將陸續擁有很多移動裝置。在研究和制定產品的個性化策略時,瞭解這個移動大趨勢非常重要。隨時越來越多裝置種類的出現,你的產品也必須要體現出針對不同裝置的個性化的特質。目前最成功的公司都是那些能針對不同的平臺和裝置都能做出很棒的產品的公司。



所有服務從每位使用者的每個裝置上獲取的資訊量都是巨大的。現在,大部分移動裝置會為使用者自動彈出很多通知訊息,即使使用者外出很忙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此時使用者又沒有時間去翻看哪些資訊對自己是重要的,他們為此深感煩惱。新一波的技術創新將徹底為使用者解決這一煩惱,未來裝置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情境和裝置上為使用者展現對他最重要的資訊。

今天,哪些能夠從海量資訊流中篩選出對使用者重要的資訊的初創公司和應用無疑將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果你的產品能夠區分哪個使用者正坐在電腦前和哪個使用者正在奔往開會的路上,那麼你就有能力在合適的時間為使用者提供恰當的資訊。

改善使用者體驗的方法還有很多。以Uber為例,使用它的服務,你將能夠了解你叫的車幾分鐘後能到,你還可以檢視車的行駛路線。Uber 的這些功能有助於使用者決定是否要用 Uber 叫車還是繼續等公交車,亦或是在 Uber 車尚未來到的時間間隙去咖啡館買杯咖啡。Uber 提供的這種使用者體驗可以讓使用者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更重要的是這種服務能夠吸引並留住使用者。

打算推出個性化產品的初創公司需要有能力去了解使用者在一天的某個時間段使用不同裝置時的不同任務和需求。軟體商則需要更為深入地瞭解每個裝置的種類以及它在每個使用者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使用者行為(Behavior)

使用者的身份、社交圖譜和情境的不同都將影響使用者的行為和使用產品的方式。這時有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基於使用者身份、社交圖譜、情境以及使用者的行為歷史,這個使用者接下來會做什麼呢?”

為此,Cuervo 給初創公司的一個很重要的建議是:對於使用者究竟該做什麼,你自己要大膽決定,果斷告訴使用者該做什麼。你開發一款產品的目的就是要讓使用者去做某件事。

我們不妨以Nest為例。作為一款恆溫器,Nest 能夠記住使用者過去的行為規律,通過學習和記錄使用者的行為,Nest 建立了一種行為模式,基於此,它可以很快了解你何時回家,何時出門。這樣一來,在你回家前的幾分鐘,Nest 就會自動開啟空調,在你到家時確保讓室內溫度保持在理想的恆溫狀態。Netflix 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基於使用者以往的觀看行為,Netflix 會在不同的時間向使用者推薦不同型別或是由某個演員主演的影片,這是服務商基於使用者行為提供的個性化服務的又一案例。未來,基於使用者行為模式的個性化產品勢必會越來越多。



這類預測類技術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在你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需要某項服務的時候,基於預測技術的服務就能為你提供這些服務。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對此持贊成態度。有些新技術就是因為太智慧或是太具有先見之明而遭到一些人的抵制。想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的創業者必須要能夠處理好因部分使用者的抵制心理所帶來的問題。

最好的軟體是那種允許使用者能夠在享受基於預測技術的自動化服務和手動服務之間自由作出選擇的軟體。然後如何做到兩者間的平衡對所有人都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而機遇也正蘊含其中。

對此,Cuervo 的建議是,你開發的產品不僅要明確告訴使用者該去做什麼,同時也還要能根據使用者的反饋進行調整。要在使用者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找到恰當的機會來跟使用者確定是否需要個性化的自動服務。以郵件客戶端為例,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你發現使用者將某個人發來的很多郵件都存檔了之後,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問這位使用者:你需要郵件客戶端將這個人發來的郵件都自動存檔嗎?很重要的一點事,要讓使用者有這樣一種感覺:使用你的產品,他可以自己控制產品的使用體驗。

開發絕對個性化的產品需要從設計過程開始。在開發產品原型的過程中,你是通過什麼方式來保證你能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使用體驗的?你又是如何與同事或其他人分享產品的最初設計方案來獲得最佳的產品使用反饋的?

確保能夠在你的產品原型中加入最初測試者的的社交圖譜資料,讓產品測試者能真實地感受這款產品帶給他的個性化體驗究竟如何。不管是在 Facebook 還是在 Dropbox,當 Cuervo 團隊的產品新增的新功能需要同事進行內部測試時,他都會在測試產品裡整合參與測試者的個人資訊,這樣才能確保新功能測試結果的客觀性,獲取最佳的測試反饋。

此外,要學會充分利用其它公司的現有產品和資料資訊,網際網路“時光機”Timehop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Timehop可以幫你將往年今日寫過的 tweet、Facebook 狀態、Instagram 、Flickr、本地照片以及 Foursquare 的足跡通通翻出來,讓你看到過去的自己。要知道,在資訊大爆炸的今天,可利用的資訊資料太多了,你要做的就是去找到那些對你最有用的資訊資料為己所用。

記住,你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其它服務,你是在和使用者的習慣競爭。那些正在某一領域實現顛覆的公司都是能顛覆使用者行為習慣的公司。還以 Uber 為例,之前人們習慣在路邊等候叫車,Uber 則徹底顛覆了人們在路邊叫車的習慣,它允許人們在室內、在辦公桌前輕鬆叫車。在開發產品的過程中,要時刻想著這個問題:人們現在一般習慣怎麼做,你提供的服務如何能夠有針對性地改變使用者的這一舊習慣並形成新的習慣。如果你提供的服務能夠改變使用者的某一舊習慣並形成新的習慣,你想不成功都難。

[本文編譯自:firstround.com]
來自:36氪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