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影像AI走醫療軟體招標老路,同心醫聯用獨有商業閉環已實現盈利

動脈網VCBEAT發表於2019-05-08
2019年5月7日,同心醫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心醫聯”)在北京召開戰略釋出會,推出"科技醫療平臺"的升級戰略。針對行業現狀,同心醫聯倡導打破目前影像AI公司同質化重複競爭的窠臼。下一個階段,應該以可落地的臨床價值為追求方向。具體包括:

1、臨床導向:迴歸影像技術的起源和本質,關注臨床醫生的需求,為患者提供更為精準的診斷和治療建議為研究方向,而不是跟影像科超聲科醫生競賽診斷準確率。同心醫聯通過網際網路醫院服務近5萬名臨床醫生,將臨床醫生的需求作為所有技術研發的起點;

2、跨界融合:促進醫學成像技術+AI技術+影像診斷+臨床應用四個學科的跨界合作,才能開發出真正有臨床價值的產品,解決醫生和患者的實際問題。同心醫聯在全國擁有自營和合作影像中心超過300家,積累影像病歷超過850萬,具備了跨界融合的能力;

3、開放共贏:鑑於醫學複雜性,一個團隊不可能在所有疾病方向上都有所建樹。各方重點發展自己專業方向的同時,可以互相合作,取長補短,共同促進醫學新技術的臨床應用。

同心醫聯目前已經推出38個獨家智慧診斷產品,主要服務於心腦血管和腫瘤患者。同時,已經與近100家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如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發揮各自專長,將新技術更好地應用於臨床實踐。

本次釋出會上,同心醫聯還梳理了目前影像+AI行業的發展現狀,並提出了獨到的行業見解。

一、 影像AI技術現實挑戰

影像AI行業一方面獲取了大量資本追逐,另外一方面現實卻冰冷無比。一家大醫院往往有多家公司的肺結節診斷產品入駐,在實踐中,影像科醫生卻甚少使用。 

原因在於,大部分影像AI公司,一開始都是從國外引入演算法,通過公開資料集訓練演算法,做自己公司的模型。後續通過跟大型醫院合作,獲取資料來訓練和應用模型。

為了吸引眼球和引起注意,部分公司還會組織人機大賽,組織影像超聲專家和AI演算法同臺較量,看哪方診斷更快更好。這種比賽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往往是AI演算法勝出,博得大眾關注,造成了技術很快可以取代醫生的錯誤認知。

當前期概念宣傳足夠後,影像AI公司開始申請二類、甚至三類醫療器械許可證,計劃以醫學輔助診斷軟體的名義,走代理商,按照招投標程式賣給公立醫院。一個基於大資料的現代科技,變成了醫療資訊化軟體銷售模式。 

深度學習雖然帶來了全新的技術變革,但醫療專業度非常強,影像AI面對的技術問題需要從三個維度來考慮:

第一,不同的影像裝置成像原理不一樣,產生出來的資料也不同。例如X光和CT成像原理是相同的,影像相對簡單清晰,所以目前影像AI公司主要扎堆在這個領域,而核磁MRI因為其成像原理不同,複雜多變,難度較大,所以影像AI公司做核磁研究的非常少,相反世界頂尖的科學家研究核磁AI的非常多,因為核磁有無窮的探索空間。 

第二是如何獲取標準化的影像資料。由於我國醫療的標準化水平較低,反映在醫療各個環節後續問題都很大。一樣的裝置,在不同的醫院,使用的是不同的影像掃描方法、序列和引數,產生資料質量的差異很大。

甚至很多基層醫院的影像資料都不符合DICOM協議,在這種條件下,AI演算法的魯棒性問題是個大問題,特別是如果拿到醫療器械註冊許可證之後,是不是能用一套演算法包打天下,是個現實難題。 

第三是不同的疾病機理不一樣,AI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也差異很大。有些只是測一測病變有沒有,病變大小,這個相對容易;但有些需要輔助診斷,或者做疾病預後評測,這個就難度大很多。

從實際臨床角度出發,由於醫學各個細分專業的不同,導致一個AI專家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往往花費3-5年時間在一個細分領域(如心肌病、阿爾茨海默症、癲癇、帕金森等)有所成就,就已經難能可貴。 

目前,影像AI公司大部分都是從肺結節和眼底造影入手,因為這兩個領域公開資料多、資料獲取相對便利,肺結節影像直觀、便於觀察診斷。之後往往都是做骨折、骨齡測量、乳腺癌病理、腦卒中等方向,這些研究方向主要都是從技術成熟度角度出發,而非從醫生日常應用場景出發。 

就算技術問題解決了,商業化問題仍然是一個攔路虎。醫療企業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公立醫院的輔助者,這類企業最多,都是圍繞公立醫院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第二類是公立醫院的替代者,包括民營醫院、第三方醫療服務等機構。

第一類企業又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幫助醫院掙錢的公司,比如醫藥公司,器械公司,耗材公司等,醫院通過引入他們的產品可以創造更多的醫療專案,產生更多地經濟收入,這種公司業務推廣起來比較容易;第二種是幫助醫院提升效率,比如醫療資訊化廠商,通過IT手段改善醫院目前臨床流程和服務流程,提高運營和管理水平,這種公司業務並不能直接給醫院創造新的收益,所以市場開拓起來困難重重,應收賬款回款還特困難。 

不讓影像AI走醫療軟體招標老路,同心醫聯用獨有商業閉環已實現盈利

同理,如果影像AI公司只是幫助影像科醫生更快更好地做診斷,並不能創造出新的收入專案,更不可能真的精簡影像科醫生人力配置,市場前景不明確。

就算AI有一天真能取代影像科醫生了,以中國15萬影像科醫生,平均年薪10萬元人民幣計算,總共不過是150億的市場。相對於目前的資源投入,市場規模實在太小。

同心醫聯將影像技術和AI技術相結合,在自己的影像中心進行落地。同心醫聯按照醫療連鎖管理模式,建立了成熟的影像標準化體系,保證資料獲取標準化,同時應用在自身的影像中心,也避免了演算法通用適配性和魯棒性的問題。同時,在影像中心落地,可以有效將技術轉化成產品,通過給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商業閉環,同心醫聯已經於2018年實現整體盈利。

二、被誤解的影像AI價值

那麼,影像AI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影像AI不應該只解決影像科的問題,應該側重通過影像技術+AI技術解決臨床問題,這樣未來發展空間才是無限的。影像AI的應用領域可以分為兩大方向: 

第一類方向是解決臨床需求的,比如神經外科、心臟內科等科室需求的。醫學影像自誕生之日起,就是通過成像技術解決臨床需求的專業,醫學影像是隨著基礎物理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

幾乎所有的臨床科室都會需要影像學的支援,如果影像AI能夠解決臨床各個專業的現實問題,那麼所有醫生都會有需求,即通過數字化分析提供精準診斷和有效治療建議。

實踐為何困難?原因在於,從生物醫學工程、到計算機AI、到影像診斷學,再到臨床需求,橫跨了四個專業的知識鴻溝,如果不具備跨界整合的資源和能力,難度非常大。 

第二類方向是解決影像科本身需求的,這裡面又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影像掃描問題,即獲取影像資料時,如何提高效率和準確性的問題。這一點往往被大眾忽視。比如一個照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基礎不好,後面無論通過什麼樣的修圖軟體再去修圖,效果也難稱理想。

在國外,通過影像+AI技術進行快速成像,縮短檢查時間減少輻射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國內的不重視,原因在於公立醫院是主體,沒有強烈的動力去提升效率,無論患者量多少,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穩定,患者太多就排隊;而民營醫院患者不夠多,也沒有需求;再加上國內影像輻射對人體危害沒有像國外那麼重視。這些技術是能大大提高影像科運營效率的,非常有價值。

第二種才是影像診斷,例如肺結節影像輔助診斷。但實際上,影像科醫生面臨的真實場景是:一個患者來做肺部CT檢查,影像科醫生事先並不知道患者的病症是什麼。所以拍出來的肺部CT,要對所有潛在病症進行診斷,肺部的常見病至少有10多種,如果只能看肺結節,並不是影像醫生的最佳幫手。

好比一篇文章可能有潛在的十種語法錯誤,AI只能幫助標記出一種,剩下九種錯誤還得自己重新去閱讀一遍文章篩查一遍,那麼這個AI應用意義不大。

特別是醫生還要把醫學影像從醫學影像儲存和傳輸系統(PACS)匯入AI系統,再把診斷結果倒回PACS系統這種來回折騰情況下。

影像醫生的真實需求是,AI把這個部位所有疑似病變(無論是哪種病變,只要是不正常的)都標記出來,影像醫生再診斷核對一遍,而不用100多張片子一張張重新看,這樣效率就會大大提高。然而,實現這個需求對於演算法和資料的要求都非常高,暫時還難以達到。

不讓影像AI走醫療軟體招標老路,同心醫聯用獨有商業閉環已實現盈利

 同心醫聯擁有自己全套的影像科醫生、技師、護士和市場團隊,可以有效滿足臨床醫生和患者的實際需求。同時,同心醫聯通過網際網路醫院配合臨床醫生,服務複診患者的後續問診、影像檢查、隨訪管理和藥事服務,保證形成所有技術可落地,形成服務閉環。

三、影像AI的未來發展

結合影像AI本身的技術特性和臨床應用,未來影像AI的發展方向應該側重以下四個方面:

一、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將影像技術和AI技術整合,與影像醫生和臨床醫生緊密協作,做出能實際落地、對醫生有價值的產品。

二、由於醫療的專業性,每家公司應該都要找到自己的專業領域和細分方向,而不是一窩蜂的做同質化產品,同質化產品未來會帶來惡性競爭,也不利於行業長期發展。考慮到醫療研發週期很長,如果能專注自己的專業領域,隨著資料不斷積累和持續研究投入,競爭壁壘才會越來越高。

三、因為每家公司都不可能做全疾病病種、全影像裝置的業務覆蓋,開放協作、各取所長就會是一個必然趨勢,這樣才有助於醫學整體進步,也有助於AI技術真實落地。

四、靠投資生存,公司始終是在“生死倒數計時”。與現實結合,能夠盈利才是正途。

相比於網際網路醫療,AI技術有機會根本改變醫療供給端不足的問題,是更具深遠影響的技術變革。然而這場技術變革,還是要回歸初心,腳踏實地才能讓理想變為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