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資料可用性至關重要

玄學醬發表於2018-04-23

一年一度的美國消費電子展(CES)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被譽為全球消費電子技術風向標的CES向來都是各大技術公司追捧的創新盛會,與以往一樣,今年的大會仍是各家企業“爭芳鬥豔”的主秀場,新概念、新材料、新動向在物聯網、智慧家居、智慧手機、可穿戴裝置、自動駕駛等幾大技術領域都有所展現。

雖然沒有顛覆性技術出現,仍有不少廠商的成果令人矚目。以小米為例,小米在CES上宣佈,將小米生態鏈智慧裝置聯絡在一起的物聯網平臺已經擁有超過5000萬的連線裝置,集中管理這些產品的米家APP目前已經擁有500萬的日活使用者。

1484101629755.jpg

這些資料印證了物聯網對市場的催化劑作用,也讓物聯網安全成為首要議題。除了享受萬物互聯帶來的便利,消費者也越來越擔心與外界分享的資料會遭到丟失或洩露,而對企業來說,資訊丟失、洩露或是黑客入侵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導致品牌危機,比如近年頻頻出現的企業支付系統遭受入侵的事件。因此,面對物聯網帶來的客觀回報的同時,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資訊保安問題,仍是2017年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物聯網不僅僅是指“物”,還包括通過物聯網實現的資料、應用程式和服務。IP流量將會隨著無線裝置和連線無線裝置的感測器的增加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因此資料可用性至關重要。

只有在資料全面可用的情況下,才可能分析出有用的結論。然而,資訊長離滿足資料可用性的期待還有相當的距離,並面臨這樣一種痛苦局面:84%的人意識到他們面臨資料可用性差距,這種差距體現在IT部門不能滿足使用者持續獲取資料的需求。同時,在過去的兩年間,大部分企業(96%)提高了服務等級需求以減少應用停機的情況出現。儘管如此,資料可用性差距仍然存在。

企業距離提供可用性有多遠?調查顯示,服務等級協議(SLA)對恢復時間目標平均設定在1.6小時,坦白說,這對於恢復關鍵性應用來說停機時間太長了。而很多企業則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他們的平均恢復時間是3個小時,幾乎是平均服務等級協議的2倍。類似的,服務等級協議對恢復點目標的設定平均是2.9小時,然而實際平均交付時間卻是4.2小時。對於依賴資料分析來運營的企業,業務不可用不但意味著要暫停與客戶和供應商的交易,更會影響企業的決策。關鍵任務系統是資料分析的支柱,因此企業必須專注維持系統的可用性。

就像一枚硬幣都有不同的兩面,技術的發展既帶來了無限可能,也帶來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技術公司必須明瞭真正的挑戰,才能真正促進物聯網實現長期發展。

本文出處:暢享網
本文來自雲棲社群合作伙伴暢享網,瞭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vsharing.com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