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推廣的10大誤區

iheima發表於2013-09-10

  主流應用商店如App Store、Google Play中的應用數以萬計,一個App想要脫穎而出絕對不是簡單的事。在推廣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一些重要點。這裡將種種誤區羅列出來,希望一些企業或團隊的推廣工程不要付諸東流。

  1.單純寄希望於業界關注或病毒式傳播

  被應用商店置頂或是有強勢媒體關注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結合明確的推廣活動,那隻能是白日做夢。成功的App營銷包括良好的媒體推動和社交推廣,但是營銷啟動的核心方案應該包含有付費的推廣。

  2.過分關注CPI(cost per installation)

  低水平的CPI固然很好,它也的確是作為其中一個衡量預算最大產出的指標。但如果使用者只是安裝應用並不能說明問題,因為真正高質量的使用者才會帶來收益。所謂高質量使用者是指那些註冊了,使用了應用內的付費服務還經常使用App的人——或者其他任何符合你App模式的使用者。所以關注CPLU(cost per loyal user )才是王道。

  3.廣告投放渠道過於狹隘

  如果只是挑選一兩個表現最好的廣告渠道來投放所有的預算,確實是非常省心。從收效上看,這幾個渠道也許也還不錯,但是這樣就不可能最廣泛地覆蓋潛在使用者群。所以本土和全球的渠道都應該納入方案之中:比如,在印度就要考慮與Admob、InMobi、Komli的這樣的渠道商合作。

  4.忽略渠道間的優化

  只是採用多種渠道推廣還是不夠的:某些渠道可能針對特定的某款應用更為有效。所以定期比較各項支出和收效會更清晰地把握最優的投放方案。

  5.忽略渠道內的優化

  把資金轉移到表現最好的渠道上只是第一步——真正要獲得收益最大化,還要跟深層地追究直到某個特定的廣告,競價和目標選項。也許某一渠道上最有力的廣告會在另一渠道上失利,也許會在某個表現低迷的渠道上發現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流量。

  6.最有力的廣告持續飽和

  人人都愛千里馬——但是如果發現一支表現出眾的廣告,要留意不要過度依賴於它以免導致受眾疲軟。要定期地更新廣告來避免收效衰退。

  7.多種分析和報告混淆判斷

  絕大多數的廣告渠道都會提供一流的回饋來追蹤成效,但是對於整個戰役要有綜合的視角。不幸的是,如果把各種迥異的渠道紛紛都列出一份報告,那面對所有的資料和分析就是一片混亂。所以要找一個靠譜的合作伙伴能把整個營銷戰場整合在一起, 讓人一目瞭然(包括激勵、無激勵、實時競價、社交、電郵、2D和其他所有的應用營銷手段)。

  8.激勵渠道的投放過於吝嗇

  激勵性的下載渠道對於刺激下載量和忠實使用者的產生都非常有效——但是不包括半途而廢的情況。當投放激勵渠道的時候,要保證投入足夠資金達到在App Store的排名爬升:在排名爬升中獲取到的有機使用者才是這個渠道的真正財富。

  9.爆發過快

  爆發是指將營銷資金在非常短的時間間隔內投放來拉動下載量和忠實使用者的手段,這會帶動應用排名,隨後進一步產生更多的有機下載。但是如果只是在排行榜前端短期停留而耗盡資金,是不會帶來最好收益的:這樣的有機反應需要一段時間來醞釀。“爆發然後維持”才是最好的策略,前期的推動要配合後續數日的廣告推廣來支援新的排名,這樣才能生成更多的收效。

  10.沒有100%專注移動的媒體夥伴

  多數傳統媒體機構都是在傳統媒介上成長起來的。雖然它們中的許多可能在搜尋引擎和線上推廣業務上都有了不錯的力度,但它們未必精通移動廣告。在變革如此迅速的移動廣告空間裡,要跟上最新的發展也並非易事——尤其如果移動不是主業,只有專注於移動空間的夥伴才能提供App營銷的長遠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