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背後的無奈與原因
曾經有一個問題叫:IT研發人員就一定總加班嗎? 從問答來看看來大家對加班這事還是比較無奈和矛盾的:一方面現實讓IT人必須加班;另一方面除了少數工作狂人,大家其實並不喜歡這事。
而為什麼加班極為普遍,其原因很多,比如:
- 人為的行政上原因。這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兩類場景:一類是,在有的公司裡,不加班被等價於工作不努力。所以不管需不需要,那怕磨洋工也先加了再說。一類是,在有的公司裡,利潤和工作時間成比例關係,所以潛在的公司會推動多加班。後一類是惡意促使員工加班,不過指望自省來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
- 商業原因。這說的是,很多時候程式設計師會直接收到到某個日程,但日程本身不太合理,這樣就只能加班來趕。日程本身很多時候是根據產品上市時間這類商業因素定的,而確定產品上市時間時,企劃人員可能根本不太清楚開發工作本身究竟需要多少工作量,其中偏差就只能靠程式設計師的加班來彌補。
- 技術原因。這裡的技術說的是估算技術和需求開發技術。有的時候即使是專案組自己做估算,決定日程,但由於需求自身的不清晰,或者估算方法的不恰當,也還會出現無法搞定承諾日程的情形---這也得加班。
- 市場的原因。競爭過於激烈,需要高頻率推出各種產品。
不同的原因總是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段來解決,但也確實都可以通過延長工作時間這統一的手段來解決,程式設計師作為所有一切的末梢,一旦成為承擔所有後果的容器,那就必然總是加班。但關鍵是這樣做是沒有底線的,如果企業不為自己設定邊界,那就只會導致過勞。認為延長工作時間是唯一解決問題之道,就會進一步認為過勞只是起源於市場競爭的無奈,並因此而心安理得。這是極為錯誤的,不分析其內在形成原因,而簡單的歸結於市場競爭是一種託詞和失職。
可以不加班麼?
近來諾基亞裁員事件喚起了大家對這個公司的關注,並進一步發掘出了許多員工層面的細節,比如工作懈怠等,但反過來看諾基亞全員都死命加班就可以拯救這個公司麼?我不這麼看。一般來講大家都認為日本人工作是比較勤奮的,但這種勤奮並未讓索尼這樣的日企避免陷入困境。
而再反過來看我們可以講出現成功的產品的公司或團隊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更辛苦麼?我覺得不是的,這更多的是由於捕捉到了視窗期的機會並打造了切合時代需要的產品,誠然他們也是辛苦的,但這不是決定性因素。
IT界的一個前輩宋朝弟曾經對我講工業時代的規則比較牛頓,單維因果,但網際網路時代的則比較量子,多維因果。在比較牛頓的時代裡,加班對結果會有更多的影響,比如工廠裡的工人,只要加班時間足夠長就能夠生產足夠多的產品。但在多維因果的時代裡,單純的努力是沒用的。在很多企業里加班更多的是種慣性,或者說是陷入紅海後的無奈。再直接講就是創新越不足,就越需要加班來彌補;工作本身附加值越低,加班越有效果。所以總強調加班的企業需要更多的反思。
當然寫了這麼多不是說不能加班,而是說要控制加班的程度。企業並不能決定市場上發生什麼,所以加班本身無可厚非。但是持續高強度、無限制的加班則是企業必須要規避的。一點就是上面所說的,這通常並不解決問題或者說只解決眼前的問題;另一點則是員工同時具有多重屬性,他即需要履行對企業的責任,也需要履行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而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至少與履行在企業中的責任同樣重要,大多時候其實是更加重要。員工本身對企業沒有無限的權利所以也不應當無限制的履行責任,這是非常顯然的事情。當上述規則無法達成共識並且確立的時候,履行對企業的責任天生就會侵佔其餘,越在金字塔末梢的員工自主性則越差,發言權越小,越容易成為過勞的主要受害者。
理想狀況
理想狀況應該是這樣:
在長時間軸上,比如一年總的工作時間上有條紅線,這條紅線相當於企業與個人利益的最佳分割點,他可以在特定條件下伸縮,但伸縮也應該是個預先清楚定義的範圍,紅線之後是不可碰觸區域。在紅線之外,即使會喪失企業收入,企業不應該對員工提出要求,員工停止工作也不是不履行責任。這也就意味著超過這條紅線之後,公司的問題更應該用其他手段來解決,比如創新,比如效率化等等。
企業家要想獲得尊重,那就必須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責任。把社會責任、創新這類詞語掛在牆上風乾是沒有用的。否則就會讓大家生出——怎麼都說的是儒家,做事全是法家的感嘆,這會導致個人與企業的疏離,最終傷害的也會是整個系統。這也許表現為離職,也許表現為一種被深深隱藏了的消極。
來自:CSDN
相關閱讀
評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