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自媒體之路未絕:商業模式有4種

iheima發表於2013-07-14

  認為微信會弱化自媒體的人,實在太天真了。騰訊不可能放棄最好的媒體平臺,因為微信和別的自媒體平臺比,具有三大優勢;自古自媒體的商業模式,只有四種,最後最好的歸宿,就找一個好老大。

d

  不管微信5.0怎樣變化,只要騰訊帝國的江山還姓馬,從長遠看,騰訊不可能弱化微信作為自媒體公共平臺(這一點,我願意和各位打賭,賭金五毛),原因只有一句話:媒體的價值不在於能掙多少錢,而在於其影響力(該懂的人自然會懂)。

  經過10多年的發展,騰訊已經是事實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了,但過去這麼多年,一直被當做“小抄寫員”,被媒體黑,被自媒體黑,能忘記嗎(小心騰訊像最牛圖書館管理員報復知識分子那樣報復媒體了。嘿嘿)?

  騰訊不缺錢,缺少的是對媒體的掌控力。所以騰訊未來會越來越深度地介入媒體。連入股財新傳媒、每日經濟新聞都幹了,還會放棄自己一不小心搭建起來的中國最大自媒體平臺(我沒說它不會通過微信搭建遊戲平臺,微信玩遊戲是必然,但不影響微信公共賬號平臺的媒體屬性)?所以,整天ctrl c、ctrl v的磚家們,別天真了。

  好了,以上言論太過赤裸,我們還是討論比較有低調的自媒體話題吧。

  儘管學術不是我的特長,口水才是,但今天的討論我儘量學術點,B格高一點,沒什麼壞處。為什麼自媒體到今時今日,會如此之火? 一、認知盈餘和網際網路技術平臺化

  這是美國人克萊·舍基寫的一本書。什麼是“認知盈餘”,克萊•舍基給出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受過教育,並擁有自由支配時間的人,他們有豐富的知識背景,同時有強烈的分享慾望。可以說,facebook、twitter以及維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認知盈餘”的功勞。在中國,微博的興起,同樣有賴於它(馬化騰語)。

  這個理論用我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當你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比如你是個瞎子,整天研究算命,你研究了十多年,體內積蓄的知識快要爆炸了,你需要說出來、寫出來,和人分享,否則精滿不溢,有害身體。而網際網路提供的技術平臺,能夠讓你低成本地將你的知識分享出去。這本書,騰訊帝國的元首馬化騰作序,讓我們來聽聽小馬哥是怎麼說的吧?

  作者不愧為“網際網路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他對網際網路給人類所帶來的行為舉止以及文化的變遷洞若觀火。

  任何時候,人們都不缺乏分享的慾望,為什麼克萊•舍基會把它作為一個重點問題來研究?這得益於網際網路所帶來的技術革命,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是天時。網際網路的高速運算、處理能力,讓每個從業者得以高效、快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這意味著,每個人可以享受更多工作之外的時間;

  其次是地利。通訊成本的下降、頻寬的增加,讓使用者接觸網際網路的成本變得更加低廉。網路不再是少數精英群體的專利,它像水和電一樣,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最後是人和。接觸成本的降低,不可避免地使得網際網路使用者呈現爆發式增長,網民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群,二者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正如克萊•舍基所言,“對網路的傳統看法認為它是一個獨立的空間,一個有別於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電腦和智慧手機,虛擬資訊空間的整個概念都在退化。

  “認知盈餘”是新時代網民賦予網際網路從業者最大的紅利之一。……

  一個新的網際網路時代即將到來。這將是一個鼓勵分享、平臺崛起的時代。靠單一產品贏得使用者的時代已經過去、渠道為王的傳統思維不再吃香。在新的時代,如果還揹著這些包袱,那就等於給波音787裝了一個拖拉機的馬達,想飛也飛不起來。如何鑄造一個供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創造、供使用者自由選擇的平臺,才是網際網路新時代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個新時代,不再信奉傳統的弱肉強食般的“叢林法則”,它更從崇尚的是“天空法則”。所謂“天高任鳥飛“,所有的人在同一天空下,但生存的維度並不完全重合,麻雀有麻雀的天空,老鷹也有老鷹的天空。決定能否成功、有多大成功的,是自己發現需求、主動創造分享平臺的能力。……

  在這個平臺上,使用者將是內容的主導者、分享的提供者。每個使用者的知識貢獻、內容分享,是這個平臺賴以成功、賴以繁榮的重要保障,“少數人使用廉價的工具,投入很少的時間和金錢,就能在社會中開拓出足夠的集體善意,創造出五年前沒人能夠想像的資源”。任何有意打破這種保障的行為,都將受到市場的懲罰。……

  從去年年底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將騰訊打造成一個供更多合作伙伴自由創業、供更多使用者自由分享的開放平臺。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它需要騰訊內外都改變心態,用更加開放的大腦去迎接變革。這段時間來,我們已經擁有了一些經驗,也總結了很多教訓。無論如何,我相信,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我也相信,堅持走下去,網際網路新時代的晨光就在不遠的前方。

  從這篇早年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馬化騰的思路,微信肯定不會放棄“認知盈餘”平臺的。

  目前,網際網路已經充分的平臺化,從微博、到電商平臺淘寶、天貓和京東等,以及現在的微信和大量新聞客戶端,包括未來其他各種可能的平臺,未來將是個平臺的紅海。這裡重點說下和自媒體相關的平臺,微信和搜狐自媒體。儘管搜狐一直在吹噓自己的平臺多麼的牛逼,但我始終相信,微信具備三大優勢。

  1、更大的平臺。通訊工具天然比比閱讀工具更加能吸附使用者。微信現在活躍使用者估計到2億了,你搜狐是多少?未來微信想打造一個light app store,你搜狐新聞客戶端可以嗎?所以體量沒法比。

  2、充分即時互動。微信是第一個能夠既實現一對一充分互動(文字、語音、圖片、視訊,語音和視訊通話),又實現一對多(公共賬號)充分互動,並且精確到達的平臺。這就給自媒體的互動帶來了極大便利。

  3、最好的推廣平臺。朋友圈被很多人忽視了,微信說微信不是營銷工具,但事實上,朋友圈是最好的圈子(熟人)營銷工具。搜狐自媒體,只能靠自己的平臺推薦,是無法和微信朋友圈的營銷能力比擬的。再說,你搜狐能幹的是,微信難道不能幹嗎?微信出一個自媒體導航,那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三、商業模式現在有很多人在談商業模式,我認為,其實自媒體的最大商業模式,不是掙錢(我再次強調,媒體最大的商業模式,從來都不是直接掙錢。這一點,該懂的人,我相信都會懂)。我來說說自媒體商業模式的幾種形式(從大到小排列)

  1、成名傍大款。這是自媒體最大的商業模式。職位可以被辭退,錢可以被花了,但個人品牌的積澱,是搶不走,奪不了的。自媒體最早的興盛,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

  當年齊國的稷下學宮,就好比現在的微信或者搜狐新聞客戶端。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薈萃的中心,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五行家、縱橫家、兵家等各種學術流派,都曾活躍在稷下舞臺上。這些人很多後來都被諸侯看中,封侯拜相。

  現在,很多自媒體人,如潘越飛被搜狐挖走了,原來虎嗅的撰稿人吳澍,也I黑馬挖走當了主編。現在只侷限在商業和科技領域,未來會有更多的人才,通過在自媒體平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被boss老闆看中,收為小弟(記住了,這是你們最好的商業模式)。

  這裡補充說個八卦,其實這一點在傳統電視界、娛樂界和普遍啊,正如一些電視臺的女主播,其最好的商業模式不是在臺裡面混出什麼名堂,而是通過在電視臺的曝光,找到一個老闆老公;娛樂界的明星,演那麼多電影,多辛苦,倒不如嫁入豪門來得輕鬆。

  2、個體戶。在戰國時代,還有些四處吆喝,但沒有諸侯垂青的人,最有名的就是孔子,這些人,自立門戶,成為最大的個體戶,是他們最好的商業模式。在當代中國,最大的自媒體個體戶人群,比如郎鹹平,充分利用中國人喜歡陰謀論的心理,通過所謂專業眼光,炮轟體制內學者和理論,並自己製造一堆無法證偽的理論,娛樂大眾、成就自己。到最後,通過演講、走穴、出書、上電視,掙得盆滿缽滿。

  這個在自媒體界,程苓峰已經有雛形,但侷限不小,遠還沒進入主流圈子呢。所以未來,政經、財經和金融界,會出現這樣的自媒體賬號。不過你走這條路,你要做好一輩子孤獨的心理準備。因為那是絕路,不能回頭,沒有一個老大會接受像郎鹹平這樣的小弟。

  3、碼(字)農。除了上述兩種情況,更多的人,到最後就進入了盛大文學屌絲作者模式。拿著印有“資深自媒體人”頭銜的名片,到處混吃混喝。到了晚上,苦哈哈地碼字,苦哈哈地領稿費。

  4、老溼。還有一種就是玩票興致。他個人的主業就混得還可以,順便乾點零活,掙點錢。如果做大了,就成為心靈雞湯教父,胸懷心靈雞湯美文30篇,到處扮演公知,四處佈道,最後成就自己,回饋自己的主業。那些聽眾,最後回家通過翻閱舊雜誌發現,這位老溼說的話,《讀者》上都有。

  四、傳統媒體須警惕不管怎樣,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還是很大的。首先,大資本搭建平臺介入媒介,它會轉移傳統媒體本來就在日漸流失的注意力;其次,大資本誘惑大量傳統媒體優秀人才幹自媒體。這一點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有詳細講述,不再贅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