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產品化的思考

網路發表於2013-04-10

  記得在網上看過一則印度軟體的有趣故事,意思是先從印度6個不同城市的軟體公司中選出6位軟體開發人員,出一道千行程式的題目,讓6位開發人員分別開發,最終拿出來的6個程式竟然完全一樣;另一個測試是,將一個千行程式分成六段,讓每位開發人員只開發其中指定的一段,結果6段程式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程式,不用做任何改動!簡直太強了,佩服得五體投地,心想如果我們開發人員也是如此,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眾所周知,軟體產品的魅力在於一次開發多次複製,這種複製是無聲無息的,基本上不花什麼成本,不象硬體那樣總是要有材料與生產成本,IT企業的主要利潤也是來自於不斷地複製產品與銷售,這是相當吸引人的地方,但比較悲哀,我們現在很多人還停留在專案化定製開發模式,專案開發的目標就是以最低成本、最短時間交付客戶需求,而較少去在專案的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研究和構架,完成後的專案很難產品化。做專案的成本是相當高,如果管理不當監控不好,往往會虧本,因此軟體產品化是IT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能否產品化決定著企業的日子是否好過。

  那什麼是軟體產品化?引用網上較好的定義:“軟體產品化,即客戶無需為軟體新增或調整程式碼和語句即能完成軟體的安裝配置、應用初始化、系統管理、使用者使用的全過程,並且軟體至少能滿足80%以上的使用者某一組應用需求。軟體產品化只是完成了產品的生產環節,後面的產品銷售、市場推廣和售後服務都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體系。”個人覺得,通用軟體產品可以調研後直接立項並進行產品開發、推廣與銷售,比如金山詞霸、防毒軟體、遊戲軟體、學習軟體等等,而行業軟體產品往往是由專案做起,經過多年對行業管理理念與理論、產品技術、客戶數量的積累,而逐漸抽象、提煉、整合而成的行業應用軟體產品,比如BI、ERP等等。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軟體產品化呢?我想主要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則:

  (1)正確的產品定位。

  基本上,我們的一生都在做很多的定位,工作定位、生活定位、品牌定位、市場定位、產品定位等等。定位是對產品在未來的潛在顧客的腦海裡確定一個合理的位置。“定位的基本原則不是去創造某種新奇的或與眾不同的東西,而是去操縱人們心中原本的想法,去開啟聯想之結。定位的真諦就是“攻心為上”,消費者的心靈才是營銷的終級戰場。”產品的定位決定了產品後續需求管理的策略和指導思想,決定了產品營銷的策略與戰略。就如同我們的人生,在不同的階段都要給自已做一個正確的定位,才不至於缺乏奮鬥與前進的動力,不至於迷失方向。

  (2)明確產品的亮點,並得到客戶的認可。

  這一點無疑是最重要最關鍵的,最好的亮點就是我有你無或你有我強的創新點,我們作為個體,其實也是一個產品,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已的亮點,沒有亮點的人多般平庸且碌碌無為,我們都喜歡一專多能的人才,我們往往80%的時間是在使用與發揮人才的一專,產品也一樣,沒有亮點的產品就如同一個沒有亮點的人一樣平庸平淡乏味。

  (3)採用可定製、可擴充套件的技術架構:豐富的引數設定,功能可組裝。

  我們是搞技術的,這一點應該很容易理解。如果一個程式設計師第一次寫增刪改的資料庫程式碼,可能他覺得很有意思並且學到了東西,但如果他寫到第一千次的時候,我相信他會開始厭倦與煩燥,軟體複用性是軟體開發所應該追求的目標,也是軟體產品化很關鍵的技術。

  (4)簡單易用,操作易懂。

  這也是軟體產品應該追求的目標,試想一個軟體產品的使用與操作過於複雜,花了使用者很多的學習時間,我想到最後沒有人願意使用這樣的產品。如果你的軟體能夠讓使用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明白如何使用,那麼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了。

  (5)二八原則。

  二八原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的,這個原則很簡單:

  任何一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約20%,其餘的80%雖然是多數,但是卻是次要的。  比如,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剩下80%的人,只擁有那20%的財富。同樣的,20%的戀情才決定了你的終身幸福,而80%的桃花,只是過眼雲煙。再比如,人生中20%的時間,決定了80%的成就,而另外80%的時間,浪費在了20%的事情上。

  呵呵,太有道理了,此原則應用到軟體產品上一樣地有道理,很悲哀地說,我們所千辛萬苦開發出來的軟體產品,實際上只有20%的功能是使用者經常使用的,其他80%的功能是較少使用的。另外,我們的產品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我們只需關注最廣大的80%的使用者,因為另外20%的需求很可能會使另外的80%的人產生困擾。

  估計還有很多很多的原則,暫時還沒有學習到或領悟到的,但無論如何,軟體產品化應該是軟體企業認真思索與謹慎執行的事情,它所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而且它也是行業發展的趨勢,產品化是一個很誘惑的詞彙,現在也開始盛行服務產品化了,我想自已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成長,以至於可以跟上技術的進步與行業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