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細說11種計算機圖示符號的歷史

發表於2010-09-06

處於資訊社會的我們(尤其是IT相關人士),每天都要長時間在計算機上進行各種操作,比如,開機/關機、播放/暫定音樂和傳送/接收郵件等等。在進行這些操作的時候,都要接觸很多計算機圖示或符號。不知你對這些圖示/符號瞭解多少呢?伯樂線上部落格將介紹一些常用的圖示/符號的來源。

電源

早在二戰期間,工程師用二進位制系統來標識電源按鈕:1代表“開”,0代表“關”。1973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CE)把一個“開口處有條線嵌入的圓圈”粗略地定義為“standby power state(待機電源狀態)”,並且一直沿用至今。但是,IEEE認為這個符號非常含糊,故把它定義為“Power(電源)”。

這個符號的曝光率非常高。不僅電器上有,其他非電器上也有,比如:T恤上。還有更牛叉的,2010年3月份,紐約市衛生部門宣佈在TT的包裝上印上它。

命令鍵

“命令鍵”也稱“蘋果鍵”,在空格鍵兩旁各有一個,有些鍵盤也只有一個“命令鍵”。非蘋果鍵盤沒有,故國內使用者比較少見。(不過,它很像我們們的中國結。)它就是非蘋果鍵盤上的“Ctrl”按鍵。


(蘋果老鍵盤,當初賈伯斯就嫌蘋果Logo太多了,不知他們為什麼又加上去了?)

據Mac開發團隊成員安迪·赫茨菲爾德回憶,當初在和其他團隊成員一起工作時,需要把“選單命令”直接譯為“鍵盤命令”,所以他們決定新增一個特殊的功能鍵。思路很簡單:當和其他按鈕一起按下時,“蘋果鍵”將呼叫相應的選單命令。


(蘋果新鍵盤,終於把蘋果Logo去掉了,換成了文字“Command”。注意看藍色方框內的“播放/暫停”按鍵!)

當初的“蘋果鍵”圖示就是蘋果的Logo,因為又多了一個Logo,賈伯斯不是很喜歡。赫茨菲爾德回憶說:“螢幕上的蘋果Logo太多了!很恐/怖!我們濫用了蘋果Logo。”於是,蘇珊·卡蕾受命開始重新設計圖示。在翻閱國際符號字典後,蘇珊選定了一種花狀符號。這個命令鍵符號一直沿用至今。

藍芽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10世紀丹麥國王哈拉爾德的故事吧?這位國王是個有名的藍莓行家,酷愛吃藍莓。所以,他的牙齒被染藍了,便有“藍芽”這個綽號。在丹麥語中,“Bl?tand”(抱歉,字符集不支援丹麥語。)依次對應的英文是“Bluetooth”。藍芽Logo是哈拉爾德名字首字母的2個符號的組合體。恰恰有趣的是,首個藍芽接收器的形狀很像牙齒,並且它的顏色就是藍色。

USB圖示

USB圖示本身就是USB 1.0規格的部分,它有點類似羅馬海神尼普頓的兵器三叉戟。(但你並不能用這個“三叉戟”來叉東西。)USB推廣組織把三個叉子頭部改成了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這就表明所有不同的附加的外設都可以用同一種標準。

USB.JPG

“播放”按鈕

播放/暫定符號並不只有計算機上才有,在鍵盤(見蘋果新鍵盤)和多媒體播放器也都有。可惜的是,無論是“三角形箭頭指向右邊的”播放符號還是“雙條形”的暫停符號,其出處都沒有權威的來源。20世紀60年代中期,播放符號首次出現於錄音機上。三角形的箭頭方向代表磁帶的正常旋轉方向。另外,兩個是“快進”,兩個則是“倒帶”。

“暫停”按鈕

剛才在上面說了,“暫停”符號沒有權威的出處。不過它很像電氣圖中的符號;也像計算機程式語言中的“或”;還像餐桌上的筷子。也有人說,它就是被挖中間部分的“停止”符號(■)。

“休眠”

很多人經常把這個符號誤認為“待機狀態”。對於電子裝置來說,“待機狀態”不是很直觀。所以,IEEE沿用了ICE的待機按鈕,並打算重新取了一個名字。(IEEE)理事機構重名為“休眠”,其作用是:喚醒機器。現在在美國和歐洲,新月圖示是裝置處於休眠狀態的標誌。但是在日本,你很可能看到“ZZZ”標誌的“休眠”按鈕。

@

@符號是這張列表中的唯一的榮登(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之建築和設計分類的符號。這個神奇的符號是如何變得這麼強大的呢?1971年,雷·湯姆林遜把@符號引入到郵件地址中,用來分隔使用者名稱和機器名。在湯姆林遜之前的1885年,美國人安德伍德製造的第一臺打字機鍵盤上就有@符號。更往前,@的歷史更加奇特。有資料表明,六世紀的僧侶就已在用@符號。

@符號有很多名字,比如:“蝸牛”(法國和義大利)、“小老鼠”(中國寶島)和“猴子尾巴”(荷蘭和德國)等。

火線

1995年,Apple公司的一個小團隊正在設計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必須要精確反應他們正在研發的新技術。最初設計火線目的是替代SCSI,但火線的主要優勢在於,它為A/V(音訊/視訊)裝置提供高速連線。所以,設計人員採用有三個分支的符號,它們分別代表“視訊”、“音訊”和“資料”。最初,火線符號的顏色為紅色,後來不知為何改成了黃/色。

SBBOD – Spinning Beach Ball Of Death

它是Apple的Mac OS X 系統上獨有的游標。它和Windows系統中的沙漏游標有相似的作用,均表示應用程式沒有響應系統(事件)呼叫。使用者要不等待響應,要不就退出程式。所以,它有很多恐/怖的名字:“末日催眠輪”、“旋轉比薩”、“死亡風車”、和“旋轉死亡沙灘排球”。蘋果官方稱之為“旋轉等待游標”。(不過,也有稱之為“彩虹球”。這個叫法倒是很形象。)

實際上,這個圖示首次“亮相於”賈伯斯的NeXT計算機公司生產的NeXTstep計算機上。(NeXTstep就是Mac OS X的前身。)不管它是什麼時候誕生的,使用者看到這個圖示都會比較頭疼。故很多Mac使用者常“小罵”該圖示。

乙太網

乙太網的官方誕生日期是1973年5月22日。上面這張圖是羅伯特·麥特卡夫博士在1976年畫的乙太網草圖。

我們現在熟知的這個符號是由IBM的大衛·希爾發明的。據希爾說,當年有一整套圖示用來描述不同的區域網連線,這個圖示是其中的一個。這一組方塊■是沒有分層的(無主次之分),方塊代表計算機或終端機。

 

參考來源:

Wikipedia、Packet Life 和 Gizmodo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