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之道 --讀《質量.軟體.管理 系統思維》(1)

husthxd發表於2009-08-04

思維之道

  --讀《質量.軟體.管理 系統思維》

       正如序言所說,這是一本描述“對複雜局面的洞察能力”的書,換而言之是一本關於思維之道的書,看這本書,彷彿進入了作者的思維空間,從其角度來看待、應對和解決書中所提到的各種問題,享受一次思維之旅。通讀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睿智和深厚的行業底蘊。

第I篇 質量模式

什麼是質量?質量的重要性何在?“質量就是軟體產品對於某個(或某些)人的價值”,這是作者給質量的一個定義。換成PMI的說法,這個定義可以改寫為:“質量就是軟體產品對於某個(或某些)涉眾的價值”。涉眾之於質量如此重要,難怪PMBOK中專門有一章描述如何管理涉眾。按照這個定義,所謂Bug率、需求滿足率等指標是度量質量的要素嗎?我們不妨來兩個極端的假設:

1.          bug率為0%和需求滿足率為100%

2.          bug率為100%和需求滿足率為0%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第1種情況質量就是100,第2種情況質量就是0呢?這裡可以肯定的是,第2種情況的軟體產品是個廢品,對於客戶來說,基本上沒有任何價值,可以認為是0;第1種情況,看起來軟體執行起來什麼問題都沒有,而且100%滿足了需求,但之於涉眾,這個軟體產品有價值嗎?我們就碰過類似的例子,給某單位開發系統,經過調研、分析、開發、測試等等,終於等到系統要上線的時候了,客戶大老闆心血來潮提出要看看這套系統,系統演示過程一切順利,解說也很到位,看起來什麼問題都沒有,不過,很悲哀,大老闆最後下了個定論:這些東西我想要,但不是我最想要的,我想要的是1、2、3、…….。不能說這個軟體產品“質量”不好,但,對於某些涉眾沒有價值,這樣的“質量”就大打折扣了。可以說,如果不考慮相對於涉眾的價值,而單純的從工程的角度來衡量軟體產品質量是不全面的。在這裡也說明一個道理:準確把握和理解老闆的意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軟體亞文化中,作者提到了模式0至模式5,可以這麼說,大多數的甲方特別是政府機構、國有企業等基本都處於模式2-例行公事,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完就完了;大多數的乙方處於模式3-駕馭自如,內部都有一套基本可行的專案管理流程,可以有效的控制專案;對於某些引入風險管理,對風險控制得比較好的甲/乙方,可以認為達到了模式3+(接近於模式4-未雨綢繆),未雨綢繆其實可以等同於引入了有效的風險管理,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並作出應對措施;至於模式5-整體一致,是指整個組織高效運作,由於環境使然,在國內,能達到這種模式的,鳳毛麟角了。

       在這一篇中,最後談到的是如何改變模式?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轉換思維的模式。個人認為,思維模式的轉換萌芽可能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而要落實則是個自上而下的過程,首先掌權者在上層,制度政策體現的是他們的意志;其次,掌權者往往都是極有能力並且自我意識很強烈的一群人,要轉變他們的思維,除非有比他們能力更強、更有令他們欣賞的地方,否則,基本不大不可能。某天看了一個專案管理的案例,裡面提到了機構裡面很典型的作風,不少跟帖的人呢,就提議了,你們應該拋棄陳舊的瀑布模型,擁抱敏捷,但想想,在這種環境下面,可能實施嗎?人是人他媽生的,妖是妖他媽生的,什麼土壤出什麼果子,要改變,得先改變他們的領導,改變不了,那就接受現實, “例行公事”管好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吧。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每個組織都適合使用敏捷的,不是方法選擇團隊,而應該是團隊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敏捷、瀑布、XP等等,瞭解這些模型適合什麼組織環境比了解如何應用這些模型更重要。

-- 未完待續 --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06/viewspace-61134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