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程式猿”而不是“程式媛”?

guokr發表於2014-11-14

  (郭箏/譯)許多人對電腦科學界極客們有一種普遍的(如上圖般的)印象。這沒什麼——但假如這個領域內女生比男生多呢?你一定會想:什麼?這一定是瘋了!

  喜歡《星際迷航》、不善社交與計算機程式設計能力的關係,其實值得懷疑。事實上,早期計算機程式設計工作主要由女性完成,人們認為女性的天賦十分適合這項工作。在1967年出版的計算機程式設計就業指導中,一位作者寫道:“程式設計需要耐心、恆心、關注細節,這些正是女生的特點”。女性為電腦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0年代,比爾·蓋茨、史蒂夫·賈伯斯等計算機領域的英雄人物才登場,‘極客’一詞開始被用於形容技術型人才。”那麼,是什麼影響了女性對“電腦科學”的刻板印象呢?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薩普納·謝里揚(Sapna Cheryan)對“固有印象”是否阻礙女性進入計算機領域十分感興趣。她和同事調查了本科生對計算機專業的興趣發現,女生的興趣普遍較小——考慮到該領域由男性主導,這一結果並不意外。但她們為什麼不感興趣就不太容易解釋了:女生覺得“自己與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典型形象不符”。研究者認為,這或許影響到學生在計算機專業中的歸屬感。所以說,正因為一些固有印象而“感到”自己不適合學習計算機,女生才對這一專業“不感興趣”。

 環境歸屬感

  如果極客的刻板印象阻礙了女性,重新包裝一下這個領域也許能吸引更多女性。謝里揚等人驗證了這一觀點。他們招募本科生參與“職業發展中心關於對技術性工作和實習的興趣的研究”。學生在問卷裡要填寫對電腦科學的興趣,地點是威廉·蓋茨大樓(William Gates Building,你或許能猜到,這正是計算機系的所在地)中的一個小教室。

  為了這些不知情的參與者,教室也進行了特別佈置。一種我們稱之為極客風格:《星際迷航》的海報、極客漫畫、遊戲機、快餐食品、電子裝置、技術類圖書和雜誌。另一種佈局則不那麼極客了:藝術類海報,花瓶代替了快餐食品;迎合大眾趣味的雜誌,計算機圖書也是針對初學者水平。

  在極客風格的房間中,男生比女生對電腦科學更感興趣。但要是把極客因素移除,女生就表現出同樣的興趣。歸屬感增強導致了這個積極變化。謝里揚等人只是改變了裝修風格,就提高了女性加入假想的網路設計公司的興趣。研究者注意到:“關於一個人應不應該進入某個領域,環境的力量不可小覷”,他們認為改變電腦科學的環境“能夠讓對計算機完全沒興趣,或者興趣很小的人重燃好奇”。

 “極客”特徵並不重要

  也許專注、不合群的個性總是與計算機領域的天賦相伴而生?然而,發展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斯佩基(Elizabeth Spelke)和阿里爾•格雷斯(Ariel Grace)指出:“從業者的典型特徵常被人誤會成這一職業的必備品質。”他們在歷史中找到例證。20世紀初一個心理學家認為,他天資聰明的猶太學生難以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因為他們不具備在學術界佔多數的基督教研究人員的特點。他“錯誤地以為那些畢業於哈佛同事的典型舉止,是取得學術成就的必備條件”。

世界上最漂亮的“程式媛”Lyndsey Scott也是一位名模。圖片來源:wikipedia

  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計算機繫有一個有趣的實驗,證實了斯佩基和格雷斯的觀點,表明要在計算機領域成功,那些所謂的“極客”特徵可能無關緊要。

  1990年代中後期,研究人員對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的男生和(極少數)女生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男生普遍專注於程式設計——甚至“夢都用程式碼寫成”。而為數不多的女生卻對計算機應用更感興趣。但1990年代末,錄取標準發生變化,取消了程式設計經驗這一不必要也不公平的規定。這使女生人數增長了4倍,由7%上升到34%。勒諾•勃魯姆(Lenore Blum)和卡羅爾•弗里茲(Carol Frieze)抓住這一時機調查了1998年及其之後入學的學生。2002年的學生很是特別,因為他們是最後一屆舊標準下的孩子——以愛好技術為標準。

  那時,院系中的學生已經型別各異。勃魯姆和弗里茲發現,男生和女生對程式設計、應用兩個領域感興趣的比例已十分相近,而不是差異顯著。“幾乎所有學生都把程式設計作為自己的愛好之一,而視計算機為工具,用來完成他們最關心的部分:應用。”

  同時,有證據表明“學生正在打造新形象”,而“單單專注計算機的學生”已不再是典型了:這個群體中,有人拉小提琴、寫小說,有人在搖滾樂隊唱歌,參加校體育隊,還有人喜歡藝術,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校園組織。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追求全面發展,既對學術感興趣,也享受計算機之外的生活。學生的自我評價是“獨立、富有創造力、全面發展、有趣”、“非常聰明,發展平衡,不同於傳統極客”、“比五六年前的人興趣更廣泛”。

  考慮到他們是由舊標準選出,那麼他們應該是程式迷。但正如研究人員所說,幾年來兩性比例趨於平衡,這種環境“塑造了他們的自我形象。或許,我們也可以認為,這種新的文化使他們‘能夠’開發其極客之外的一面”。

 刻板印象、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

  選擇職業並不僅僅是在社會中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它還需要與自己的才能相適應。自己更可能成功的工作,當然會更吸引人。如果性別刻板印象能夠影響人們對自我能力的認識——我們現在知道確實如此,那麼當然不難發現它還會對職業選擇產生連鎖反應。社會學家謝莉•科雷爾(Shelley Correll)指出,在評估自己的偏陽剛的能力時,男女差異會有很大的影響。你大概可以猜到,這又會左右人們對看重這些能力的職業的興趣。

  科雷爾研究了1998年國民教育縱向調查中數萬名高中生的資料,仔細比對了學生的實際成績和他們對數學、語言能力的自我評價。她發現,在實際水平相當的情況下,男生對自己數學能力的打分比女生高。這也許是因為社會普遍認為男生更擅長數學。男生一般都會美化自己的數學能力,但他們並沒有美化自己的語言能力。

  事實證明,選擇職業時,自我評價很重要。在能力(通過考試成績評定)相同的情況下,對自己的數學水平評價越高的人,就越有可能向科學、數學或工程領域發展。科雷爾總結道:“繼續進行數學研究的男生比例高於女生,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擅長數學。部分原因在於,他們認為自己擅長。”這也足以解釋選修微積分課程的男女生人數的差異。

 我們喜歡自認為擅長的領域

  科雷爾同樣展示了在某些領域,讓女生失去自信和興趣是多麼容易——創造一種性別刻板印象就好了。科雷爾設計了一個“對比敏感度”測試,參與者要判斷在一系列矩形中黑白兩種色斑哪一種覆蓋的面積更大。被試均為康奈爾大學的新生,她告訴學生“對比敏感度測試由國立測試機構開發,研究所和財富500強企業都有興趣用它來選拔員工”。但測試本來就是假的:黑白色斑大小一致,所以並沒有正確答案。參加測試的學生們得到的資訊並不一樣:部分學生得到的資訊是,男生的測試成績普遍較好;另一部分人則被告知結果不存在性別差異。

  實驗結果表明,要是學生們覺得這種敏感度和性別沒關係的話,他們的自我評價也很相似。但要是他們覺得某種性別是有優勢的話,結果就大不一樣了。得到“男生測試成績好”這個資訊的男生會對自己的“對比敏感度”評價較高,認為自己在測試中表現優異。他們在評價自己的表現時,也設定了更寬鬆的標準。

  隨後科雷爾想研究,是不是跟現實表現得那樣,人們自我評價高的話,能激發更遠大的志向——她發現確實如此。所有男生都認為自己的對比敏感度較高時,他們就比女生更願意參加一些要求這項能力的課程或研討會,申請注重這個能力的研究生專案或高薪職位。

  我們喜歡自認為擅長的領域。計算機領域也一樣。(編輯:Jerrusalem)

 瞭解更多:

  本文選載自果殼閱讀出品《是高跟鞋還是高爾夫修改了我的大腦》(科迪莉亞·法恩著),轉載時略有修改。

  文章題圖:tv.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