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於 Unix、Linux 和 Windows 的暗黑史

百度百家發表於2014-09-09

  “SCO在言語上變得越來越好鬥,而且還拒絕展示有關訴訟的任何證據,一切都似乎在表明,SCO只不過是在那裡拉虎皮做大旗地狂言亂語。但是,微軟決不會輕易放棄這麼可以一個利用這些狂言亂語的好機會。”2003年,《向Linux發起“恐懼戰”?》的作者布魯斯·佩倫斯這樣評價SCO。

事情緣起是這樣:當年3月,自稱Unix作業系統的擁有者SCO公司對IBM提出了10億美元的起訴,稱IBM在開放原始碼的Linux中洩露了商業祕密。

  Unix與Linux,SCO與IBM、微軟,他們是怎樣糾結在一起,形成一團解不開的亂麻?

  風起Unix

  “你寫的系統太差勁,乾脆就叫Unics算了。”60年代末的一天,貝爾實驗室的一位同事對肯·湯普生這樣說。

  在英文裡,Unics發音與Eunuchs一樣,而後者的意思是“太監”。湯普生接下同事的嘲弄,稍作修改,把自己研發的系統叫做Unix。

  60年代的計算機雖然已不是龐然大物了,但體積仍然不小,而且愛出故障。湯普生回憶:“計算讓人著迷,電子也讓人著迷,只是不太乾淨,很髒,因為經常有東西被燒壞。”

  操作這些又慢、又笨的大傢伙需要專業的計算機程式設計師,為了提高效率,急需新系統。在這種背景下,湯普生和丹尼斯·利奇研發了Unix作業系統。此時,賈伯斯和蓋茨還在中學裡搞惡作劇,PC和微軟作業系統要在10年後才初露端倪。

  Unix兩位創始人和貝爾實驗室也沒把這套作業系統太當回事,只是在內部使用,後來大學、研究機構也可以免費使用,而且還提供給他們原始碼,因此Unix原始碼被廣為擴散。在這段時間裡,它沒有像後來的商業軟體那樣急功近利,留下一堆窟窿和補丁。因此,Unix在誕生後的10年裡“養在深閨人未識”,在實驗室進行著充分的使用和論證,這也是它後來在要求穩定性、安全性較高的企業級客戶中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到了1980年,Unix開始走出實驗室,有數以千計的技術高手想把Unix裝在家裡的機器上。

  此時,後知後覺的貝爾實驗室開始認識到Unix的價值,但由於原始碼早已外散,無法將其攏起來進行精細的商業開發,於是乾脆採取對外授權的模式,研究機構使用免費,企業使用要交授權費,這有些金礦當做銅礦賣的味道。一位貝爾高階主管曾感慨,“Unix是繼電晶體以後的第二個最重要發明。”但貝爾實驗室錯失商業發展機遇。

  “幸運的時機好比市場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誤,它就掉價了。”培根在《論時機》中這樣寫到。

  當時有多家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獲得了Unix授權,並由此開始了各自不同的版本演化之路。1993年,擁有貝爾實驗室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將自己所擁有的Unix權利賣給Novell,後者成為接受Unix衣缽的合法繼承人。當然此時的IBM、DEC、HP和Sun因為早年的授權緣故,有權繼續進行各自的Unix版本的研發。

  1995年,Novell又將Unix相關資產賣給SCO。和兩年前AT&T把Unix賣給Novell一把清的局面有所不同,SCO當時沒有足夠的現金一次性付清,因此Novell初期只是把Unix原始碼交給了SCO,對於Unix著作權的歸屬協議存在著語焉不詳和模稜兩可的地方。

  花了錢的SCO宣傳自己是Unix正宗傳人,Novell當時視Unix為雞肋,沒有異議。而且此時SCO沒有對別的獲得過Unix授權的廠商置喙,於是大家進入了一段相安無事的時期。

  微軟的進進出出

  八十年代末,有人問比爾·蓋茨怎麼看待Unix與微軟構成的競爭,他笑著問道:“哪個Unix?”

  微軟與Unix的關係源遠流長,並對SCO的演變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1979年,微軟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獲得授權,為英特爾處理器所開發一種Unix作業系統,由於它購買的授權無法直接讓該作業系統以“Unix”為名,於是該系統命名為Xenix,可用在個人電腦及微型計算機上使用。微軟並不直接把Xenix銷售給終端客戶,而是以OEM的形式再授權給英特爾、Tandy、施樂Altos及SCO公司。

  對於微軟來說,由於需要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獲得授權,因而這是一種自己難以把握其未來發展命運的作業系統,而且當時其他廠商不同的版本在攪渾這個市場,所以,蓋茨在尋找機會退出這個領域。當微軟和IBM達成開發OS/2作業系統的協議後,蓋茨便失去了推廣Xenix的興趣。多年後的歷史資料揭祕顯示,微軟當時腳踩多條船,除和IBM聯手開發OS/2作業系統外,微軟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Windows3.0系統的研發。微軟不可能在三條線上同時投入精力,於是決定捨棄Xenix作業系統。

  “賽車和做人一樣,有時候要停,有時候要衝。”這是電視劇《極速傳說》中的一句臺詞。

  1987年,微軟與SCO達成了一項協議,以持有後者股票25%的條件轉讓了Xenix的所有權。從微軟接盤的SCO,將這種作業系統以最快速度移植到386電腦,成為首款支援英特爾386晶片的作業系統,抓住了市場的先機。

  當時的市場格局是這樣,小型機加五花八門的Unix作業系統把持了高階的企業級使用者市場,其中的代表廠商是IBM、DEC、惠普、SUN、SGI等;英特爾晶片加微軟作業系統,正在全面控制個人電腦市場,其中的代表廠商包括康柏、AST、佰德等。小型機加Unix作業系統的陣營鄙視英特爾晶片加微軟作業系統形成的Wintel聯盟,前者認為後者簡陋,而後者則認為前者是老化頑固。

  SCO此時扮演的角色有點像“蝙蝠”,非鳥非獸,它的運營模式是英特爾晶片加Unix作業系統,在兩大陣營間翩翩飛。隨著裝有英特爾晶片電腦的攻城略地,SCO也跟著分到一杯羹。80年代末,有媒體稱Xenix為“可能是傳播最廣的UNIX作業系統”。

  SCO進入了其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當然這段時間,Unix的發展也進入了黃金期,1984年9月《財富》雜誌稱,全球範圍內750所大學中80%的計算機領域的教授是Unix使用者,因此當時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接觸過Unix,他們畢業後成為IT領域的骨幹。

  蓋茨拋棄了Unix,但沒打算拋棄這塊豐饒的市場,而且SCO的成功也刺激了他:自己扔掉的一塊雞肋竟然成了這個小跟班的肥美牛排。換誰不流口水啊?有句諺語是“別讓口饞的人看見你的大碗。”

  Unix有個致命缺陷:從來就沒有通用版存在。多年以來,由於早期混亂的授權,五花八門、不同版本的Unix遍地開花,所以為其中一個版本寫的應用程式,常常要修改後才能運用到另一個上,這對於專業的程式設計師來說也許不是太大問題,但對技術實力較弱的使用者來說,則平添了許多麻煩。

  從Unix脫身而出的蓋茨深知其支離破碎的弱點,他下令微軟打造一款“可移植的”的作業系統——“Unix殺手”。這就是微軟的Windows NT,包括SCO在內的Unix陣營將感受到它帶來的巨大壓力

  歌手鮑勃·迪倫在《時代在轉變》一詩中寫到:“動筆預言世事的作家與評論家們,張大你們的雙眼,機會不會再來第二遍,輪盤還在旋轉,先別言之過先,看不出來誰會被選,因為目前的輸家未來會領先,因為時代正在改變。”(本文作者是百度百家作家姜洪軍,其最新著作是《中國網際網路商業英雄列傳》)

  強悍對手逆襲

  “我不會用狗屎去汙染(NT)”。Windows NT研發負責人大衛·卡特勒這樣高聲地嚷著,他拒絕允諾新一代的作業系統相容已有的DOS和Windows。

  原來,定下“Unix殺手”計劃後,蓋茨準備組織一個團隊來完成這項工作。“我太想要一個可移植的作業系統了,”蓋茨說,“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應該組成團隊,而在於何時能組成團隊去開發它。”

  隨後機會來了,DEC的核心工程師卡特勒因在公司坐冷板凳而萌生去意。“大多數人學會如何把一件事做得很漂亮以後,便一生一直做這個,”卡特勒一個同事評價他:“卡特勒會從自己的成功中學習。下一次,他會做得更好。所以每次,他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卡特勒全身心地投入程式開發,而冷落了兩任妻子,後來他發誓再也不會結婚,“結婚是一個錯誤,你只能犯兩次錯。”

  卡特勒在程式開發上精益求精,“對可能干擾他的任何人和事,他不僅置之不理,而且還會對其進行攻擊和詆譭。”因此,他與DEC公司高管們相處得很不愉快。

  蓋茨親自拜會卡特勒,想讓他加盟微軟。初次見面,卡特勒就給蓋茨一個下馬威,直言不諱地稱微軟的程式碼寫得很“爛”,認為蓋茨當時捧在手心裡的、深以為傲的DOS,在他的眼裡就是一個玩具。卡特勒說只有自己才有能力開發出一個能面向未來進行網路管理、具有高可靠性的作業系統

  此時的蓋茨已走過創業期,擁有海量的財富與強勢的權力,耳邊吹過的都是“軟體神童”的悅耳之音。不過,卡特勒的刺耳之音和輕蔑態度反而堅定了蓋茨聘請他的決心,蓋茨向對方表示將給予充分的發展空間和自由。勵志大師戴爾•肯耐基說:“在世界上,要影響別人的惟一辦法就是談論他們的需要,並告訴他們去如何滿足這些需要。”

  卡特勒到微軟之後,蓋茨儘可能地滿足他的要求,有些甚至是打破微軟慣例的。譬如卡特勒不要微軟原來的工程師參與他的團隊,他把自己在DEC工作時的團隊帶了過來,其中有些是硬體工程師,是卡特勒的好友。蓋茨原來不打算要,但卡特勒威脅不讓他們來,自己就不來。

  蓋茨讓步,滿足了卡特勒所需要的一切。此前,控制慾極強的蓋茨會親自檢查微軟的大部分程式碼,在他刨根揭底地窮問下,程式設計師有時會露出破綻,這時蓋茨會不留情面地痛斥,帶有攻擊性言語,譬如“這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程式碼”會劈頭蓋臉地砸過去。但蓋茨對卡特勒的專案則放手到幾乎“放任自流”的地步。

  Airbnb聯合創始人兼CEO布萊恩·切斯基說過:“你有時候必須靠邊站,如果你要插手細節,你會很痛苦。但是你要是站得遠一點,你就能看清大局。”

  蓋茨識才的眼光和用人不疑的態度,最終得到了豐厚的回報,1993年,Windows NT完美亮相,成為微軟撬動Unix市場的一把利器。卡特勒也獲得了Windows NT之父的讚譽,在微軟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羅傑•福爾克在《漫談企業管理》中提到:“一個人只有處在最能發揮其才能的崗位上,他才會幹得最好。”

  蓋茨自己在這一時期說過,“對我來說,跟一夥聰明的工程師一起工作,研發出產品,然後你走出去看到人們確實在使用它們,這才是更大的樂趣所在。”

  在包括SCO在內的Unix陣營開足馬力貶低Windows NT之時,Windows NT卻在高階市場上大步前進,SCO則開始走下坡路。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在微軟與Unix陣營的對手進行車輪戰的同時,一股新的力量在生成並變得強大起來,左右了戰局的發展方向。這就是Linux。

  起初蓋茨認為Linux無足輕重。但大量的使用者不這樣認為,他們對Linux投去青睞的目光,因為Linux公開授權,允許使用者銷售、拷貝並且改動程式,只不過要求修改後的程式碼也免費公開,這些舉措成了Linux蔓延的強大推力,並給微軟帶來了強烈的衝擊。

  Linux的存在給了對微軟一直心存敵意的對手們一把雪恥的利刃,包括IBM、Oracle、Sun等業界大鱷,紛紛表示扶持Linux,並以各種方式支援Linux,向陷住微軟戰靴的泥潭灌進去更多的水。微軟一度陷入了被動的局面。但隨著Linux的發展,戰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在一個公開場合,蓋茨表示:“受到Linux蠶食的是Unix,而不是Windows。”他說,“我們確實在與Linux競爭,但轉換到Linux的Unix市場是相當可觀的。Windows和Linux將共同主導市場。”

  市場分析機構Gartner也宣稱,Linux和開放原始碼會繼續發展,但它們所掠奪的是Unix而不是微軟的領地。與Unix有著千絲萬縷聯絡的Linux,竟然扮演了Unix終結者的角色?

  這是因為Unix作業系統價格比微軟的產品更高,市場份額也更少,受到Linux的衝擊也更大,靠著Unix吃飯的SCO對此感同身受。一位Linux廠商技術總監曾放話:“SCO Unix的生命週期已經結束了,系統移植是必然的。”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擊。進入21世紀後,日漸式微的SCO開始策劃一出震驚IT業界的大戲。

  車輪訴訟大戰

  “在過去的18個月,我們發現IBM把一些極其高階的企業運算技術的原始碼公開了。其中部分看上去與我們擁有智慧財產權的技術非常相似,違反了我們與IBM之間的協議。他們的行為之間破壞了我們之間不公開這部分技術的協議,單方面公開了原始碼。我們有證據表明部分程式碼是逐字的抄襲。”2003年5月,SCO的CEO達爾·麥克布萊德這樣說。

  SCO控告IBM的Linux破壞了雙方之前簽訂的軟體程式碼授權協議,聲稱IBM免費散發有智慧財產權的程式碼,把一些Unix的程式碼改頭換面後加入Linux產品中,因此要求藍色巨人賠償自己10億美元。

  “初寒凍巨海,殺氣流大荒。”此舉在Linux陣營炸開了鍋,他們認為SCO此舉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最終目標是挾制整個Linux陣營。

  隨後,微軟的動作讓這個局面變得混亂起來。起訴IBM後不久,SCO宣佈向微軟發放Unix技術許可,包括專利權和原始碼。就是說微軟以花錢買購買SCO的Unix技術許可權的方式,承認了對方Unix合法傳人的地位。

  布魯斯·佩倫斯稱:“對於微軟來說,購買SCO的原始碼授權幾乎沒有任何意義。花錢購買SCO公司的授權,只不過是對一種‘行賄’行為的粉飾,順便還對未來的Linux使用者進行恫嚇。可謂一石雙鳥!很難想象微軟的前對手SCO能為比爾·蓋茨衝鋒陷陣,但是,微軟的錢改變了一切。”

  Linux陣營擔心的就是這一點,微軟此舉強化了SCO的Unix“權威地位”,增強了SCO挑戰IBM的決心。一旦SCO拿下IBM,就開啟了一個收錢口袋,其他推行Linux的廠商只有乖乖納貢。而且使用Linux的廣大商業使用者也面臨著被追索的危機,更多的潛在使用者將會對Linux望而生畏,這非常符合微軟一直針對Linux實施的心理戰戰術,讓使用者在恐懼、不確定、懷疑的狀態下對Linux敬而遠之。考慮到歷史上微軟與SCO複雜的關係,人們懷疑二者在密謀,認為SCO在扮演為微軟火中取栗的角色。

  2004年初,麥克布萊德警告:全球一些大公司由於使用了Linux將可能很快面臨訴訟,其中包括英國石油、西門子和富士通。就是說,SCO的訴訟風暴即將席捲全球。

  藉著SCO對Linux陣營的壓力,2004年11月,微軟CEO鮑爾默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個高階別政府論壇上表示,Linux侵犯了至少228項專利,不過他並沒有明確表示侵犯了哪些專利。他說:“對於那些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國家而言,使用Linux就意味著有一天會有人過來向你收取專利費。”

  2005年1月,美國法院判決IBM交出20億行的程式程式碼給SCO,訊息傳出後,SCO股價暴漲20%。SCO似乎可以動手斂錢了,然而風雲又變,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Novell公司站了出來,稱自己才是Unix版權的合法擁有者,說自己當年沒有把Unix版權賣給SCO,SCO也只是個授權使用者,並且要對方把從微軟和Sun收到的授權許可費給吐出來。

  於是,SCO又和Novell公司幹上了,開始了法庭上的互有勝負的對峙。(本文作者是百度百家作家姜洪軍,其最新著作是《中國網際網路商業英雄列傳》)

  樹敵過多後的破產

  “SCO公司在訴訟過程中樹敵過多。”業內人士溫伯格這樣表示。

  連年訴訟耗盡了SCO資源,公司重點也沒有放在業務上,話又說回來,其Unix業務已日薄西山,也沒啥好繼續開展的了。

  2007年8月,美國猶他州地方法院一名法官裁定,Unix作業系統的版權歸屬於Novell,而不是SCO。這意味著SCO需要向Novell支付數百萬美元的賠償,此舉也意味著,SCO在與IBM進行的法律大戰中失去勝算。Linux陣營頭頂的烏雲也隨即散去。這年12月27日,SCO正式被納斯達克摘牌。

  芥川龍之介說過:“人生好比一盒火柴,嚴禁使用是愚蠢的,濫用則是危險的。

  via 百度百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