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景為王的時代,做細緻入微的設計

發表於2016-06-06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以後,智慧手機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多豐富實用的功能,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在任何場景下使用這些應用,從而滿足我們各種訴求。這也給了產品更大的想象空間。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就是技術為先,場景為王。

場景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會有很多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會忽略這一點。下文闡述了在設計中我們會忽略的那些細節。

1.升級彈窗

升級彈窗可以說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功能。如果沒有它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升級App,使用新的令我們驚奇功能;但是在很多應用場景下,升級彈窗往往會給我們的使用帶來困擾。

我在等公交的時候經常會拿出手機,通過某查公交的軟體來檢視公交車離我多遠,什麼時候到站。然而就是這樣一款App在最近給了我很糟糕的體驗,原因是不合時宜的升級彈窗,如果我選擇不升級,則沒辦法繼續使用。

Image title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什麼場景下,你會使用查公交的軟體呢?已經站在公交站遲遲沒有等到車的時候、行走在路上不斷加速怕趕不上車的時候、即將出門看看車到哪裡的時候……大多數使用者目的性都很明確,都是使用者在急於出行的時候使用,這種情境下使用者的心理是較為焦躁的,對於急於出行的使用者而言,這樣的升級非但不貼心反而是一種干擾。而且在這種使用場景下,使用者多半使用的是行動網路,有多少使用者會願意為了查一次行程而揮霍自己的流量呢?

這種情景下,升級彈窗我們很難接受。這是不是說明升級彈窗這個功能是個雞肋呢?也不盡然。

以電商App為例,我們會在哪些場景下使用購物App?

可能是上下班的路上漫無目的的瀏覽一下;可能是在公司或者家裡買一些需要的物品;也可能在手機上,我們選中了一款讓自己滿意的衣服後,並沒有直接下單,而是用手機定位系統找到了這家網店的線下店鋪,親身來到實體店,試了這件衣服,然後付款,把衣服直接拿走了。使用場景不同,但是大多數使用者在這種情況下心情都是處於一種較為愉悅的狀態。試問一下,這種情況下的升級,你有沒有點過?

Image title

為什麼使用者都是正在使用App,但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下,卻對升級彈窗的看法不同呢?原因很簡單,使用者乘車的場景較為單一,而購物的場景並不單一。在乘車的場景中,使用者是沒有耐心的。而在購物的場景中,使用者是充滿樂趣的。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在這兩個場景下,都是遇到人多的情形。我們在等車的時候發現擠不上去,會很煩躁、無奈;而我們在購物的時候發現這家店擠滿了人, 我們可以選擇先去其他店逛逛,等人少了再回來買。兩種不同的使用場景給了使用者不同的兩種心態。

在我們做產品的過程中,要充分將[使用場景]這個因素考慮進來。如果該場景不適合使用者更新升級,就不要讓這個功能困惑使用者。如果一定要保留這個功能,也請設計的更有趣些,避免那些不願意升級的使用者對產品產生懈怠感。

下面舉了兩種較為有趣的彈窗樣式。左側為百度魔圖的升級彈窗,右側為我們為客戶設計的領取優惠券彈窗。如果應用中某些複雜功能是必須的,我們可以從視覺的角度將該功能處理得有溫度,減輕使用者的操作壓力。從而提高轉化率。

Image title

2.頁面中加入趣味元素

時至今日,使用者普遍是沒有耐心的,但重新整理資料或者訊號不好的時候,使用者經常會遇到等待的情況。據有關資料統計,6-8秒的白屏就會造成使用者的反感,甚至會導致使用者的流失。所以通過視覺方面的優化來降低使用者心理上的等待時間是很重要的。

舉個豆瓣的例子,他的重新整理圖示沒有做特別的優化,如下圖,就是一個簡單的環形圖示旋轉成為笑臉。簡單,卻很符合他的產品的定位。豆瓣的slogen是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這個笑臉的載入會給使用者一種從尋找興趣到發現興趣的感覺,使原本煩躁的等待不再單調。

Image title

在一款社交軟體中,這樣一個頁面很打動我。底部沒有新內容了,它沒有用文字提示“已經到底部了”,而是用一個圖形。當使用者向上滑動頁面的時候,看到下面的場景,會不會有點感動呢?

Image title

我們可以注意到,在移動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很多工具型應用異常火爆。時至今日單純工具型應用市場不再,相比於冰冷的工具,使用者更傾向於“有溫度”的產品。

比如UC瀏覽器的首頁,將天氣、頭條與導航有機的組合起來。不僅能使使用者感受到關心,在瀏覽的過程中捕獲到天氣資訊。還能增加使用者的使用粘性。

Image title

我們在做一款簽到產品的時候,也加入了趣味元素。簽到產品的使用場景較為單一,一般是在公司或是上下班路上。我們在場景中加入白天和晚上不同的兩種場景,豐富了介面,較同類產品更有趣。

Image title

3.品牌風格統一

做設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一個產品上線之前,做UI設計和做logo設計的往往不是一個人,移動端和網頁端的設計師也不是一個人。那就會存在一個問題,這些不同設計師設計的同一款產品,視覺風格可能不夠統一。除了這些還有更新換代的產品樣式煥然一新。

最近Instagram改版的事情在設計圈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很多人都在說,更換扁平化的風格是一種妥協,變得平庸,再沒有一點熟悉的感覺。有人則表示,設計 logo 是矛盾的數學題,又要美,又要唯一,又要承載故事,還得讓人理解。總得有取捨。

Image title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之前Uber和Medium的改版也引發過熱議。

Image title

對於這種情況,品牌對產品有自己的定位,我們不便評論。但是對使用者而言,培養使用者習慣和使用者好感都需要時間,不管出於怎樣的考慮,一次改變的動作太大都可能引發使用者出離的後果。

對品牌的把控,我更喜歡Google和airbnb的做法。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雖然產品的定位會因市場、使用者規模而改變,但是不要一次性變化太大。使用者對顏色、形狀的接收能力是最強的,以Google為例,雖然今年最新的logo進行了從有襯線到無襯線的變化。但是主色調沒變,使用者就不會覺得特別突兀,感情變化也不會太敏感。

Image title

無論什麼場景下,當使用者點選藍色圖示進入了橙色的產品頁面都會有齣戲的錯覺。所以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會嚴格遵守品牌與頁面統一的原則。做設計時優先考慮品牌的調性,並與之保持一致。其次考慮產品的定位做調整。

Image title

產品、互動和視覺是不分彼此的。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叫不懂產品的互動不是好視覺。只有在我們深刻理解了產品的定位、使用場景和互動原則以後才能從根本上設計出滿足使用者的應用。於此之外,我們要在設計中加入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這些超出使用者預期的細節都會為你的產品加分。

讓我們以場景為中心,做細緻入微的應用,將我們的理念傳達給使用者,使使用者感知到專屬我們的“溫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