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248024

199IT資料中心微信賬戶:i199IT

資訊科技的發展催生了與此相關的應用領域。智慧城市就是資訊科技與城市管理相結合的產物。智慧城市是電子政務發展的最新成果,與智慧城市發展同步的是大資料的概念。大資料是指隨著網際網路資料的共享以及使用者量的增加而產生的資料量和資料型別以幾何級數激增的現象。通過剖析大資料與智慧城市之間的關係,探討在大資料時代利用大資料技術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與促進智慧城市大資料技術發展的方式方法。我國要在資訊時代佔據技術與管理的制高點,這是必須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大資料,大資料技術,智慧城市,電子政務

一、智慧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物聯網和雲端計算三者的整合,數字城市是骨架,物聯網是神經,雲端計算是大腦。智慧城市的基本運作流程是:智慧城市依託數字城市的基礎框架,通過遍佈各處的感測網路與實體城市相關聯,將城市管理與城市建設中的大資料交由雲端計算平臺進行儲存、計算、分析、決策,再依據雲端計算平臺的輸出結果對城市的各種設施進行自動化管理與控制[1]。如果說數字城市、物聯網與雲端計算平臺等相當於高速公路,大資料則是高速公路上的車輛。

數字城市是實體城市的虛擬對映,它存在於網路空間中,通過把遍佈城市各處的資訊採集系統按城市的座標進行邏輯關聯,實現了城市全部資訊的有機整合,既便於全面掌握城市各方面的資訊,又方便按地理座標快速檢索,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可以及時應對。資訊採集系統所採集的城市相關資訊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基礎地理資料、街景影像資料、三維模型資料、專題資料等。這些資料按性質可分為部件和事件兩類。部件是城市的靜態存在物,如一個路燈;事件則是城市的動態反映,如佔用道路擺攤。資料城市系統中的各類使用者(包括政府、企業和公眾)均可以在網路上共享、釋出自己的資訊,也可以通過網路便捷地獲得各類相關資訊和服務。

物聯網是資訊科技發展的新產物,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與物相連的網際網路。也就是說,物聯網是網際網路的擴充套件和延伸,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相相容,其基礎與核心依然是網際網路。不過,物聯網的使用者端不再侷限於電腦、手機等資料處理裝置,而是擴充套件到了任何物品,從而使得物品與物品之間也能進行資訊的傳遞與交流。物聯網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鐳射掃描器等通訊感知技術,按特定的協議把物品與物品、物品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把物品與網路融合起來,“一切皆是網際網路”,從而實現智慧化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物聯網技術大有可為。城市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各種部件極為龐雜,如公路、建築、橋樑、電網、給排水系統、油氣管道等,運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這些部件中,利用區域網或網際網路等通訊技術把感應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部件等聯絡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和遠端控制,從而實現城市管理的資訊化和智慧化。根據世界無線研究論壇的預測,未來的世界將是物聯網的世界,到2017年,世界各地將有7萬億感測器聯入物聯網[2]。這些感測器通過有線或無線網路為使用者提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應用與服務。

雲端計算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計算模式,是平行計算、分散式計算和網格計算的發展和延伸。雲端計算的計算能力、儲存能力和互動能力等動態、虛擬的計算資源是通過網際網路來提供的,這些資源易於擴充套件。雲端計算的計算能力很強,可以快速處理海量資料並藉助網際網路向使用者提供服務。比如,利用雲端計算可以預測經濟走向、氣候變化等,使用者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客戶端藉助網際網路向雲端計算中心提出計算需求,雲端計算迅速做出反應並將結果反饋給使用者。因而,也可以把雲端計算理解為一種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雲端計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整合機制,計算過程不是本地計算機也不是遠端伺服器,而是把計算任務分佈在大量的分散式計算機上,通過網際網路實現了任務的分解、協同與整合。這好比是用電單位所依賴的不是單臺發電機,而是集中供電的電網。在雲端計算模式中,計算能力成為可以流通的商品,就像管道煤氣和自來水一樣,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當然,與一般商品的不同之處在於,雲端計算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雲端計算的核心是向使用者提供服務。

與早期城市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城市建設相比,智慧城市建設更加強調系統整合與服務,從“資訊孤島”到“共享整合”,從“資料為王”到“應用至上”,更加強調城市管理的統籌兼顧、協同配合、快捷高效、實時互動、智慧服務。從上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構成看,智慧城市建設也非常強調工業化與資訊化的高度統合與整合。20世紀90年代,世界資訊化發展駛入快車道。智慧城市建設以1993年9月美國開啟“資訊高速公路”計劃為起點,其後經歷資訊化城市、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三個階段。在此方面,我們緊緊把握資訊化發展的機遇,適時地推動了資訊化城市建設。1993年12月,我國正式啟動“三金工程”,即金橋工程、金關工程和金卡工程。此後,我國又提出要加快十二個重要業務系統建設,即“十二金”工程。這為資訊化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1998年,時任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資訊化城市建設邁入數字城市建設的新階段。我國也有三百多個城市開始數字城市基礎框架建設,由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釋出的“天地圖”成為數字中國和數字城市的重要技術支撐和執行載體。2006年,物聯網、雲端計算等新興資訊科技被引入城市資訊系統。2009年,美國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和發展願景。此後,智慧城市逐步成為佔據主流的概念。目前,在北美和歐洲興起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潮,僅IBM公司參與的智慧城市專案就達二千五百多個。除IBM公司外,其他科技公司如微軟、西門子、思科等以及以埃森哲為代表的諮詢公司也開始介入智慧城市建設[3]。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與國際同步,其目標是推進城市的綠色、低碳、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我國當前面臨著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資訊化“四化合一”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智慧城市建設對於我國在資訊時代實現對已開發國家的趕超無疑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智慧城市中的大資料和大資料技術

資訊時代的重要特徵就是海量資訊的高度聚集、迅速傳播。我們正在步入大資料時代。“大資料”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0年)。不過,直到2009年,這一概念才開始在資訊通訊技術領域得到普及。大資料不同於傳統資料的基本特徵在於:大容量、高速度與多樣性。大容量體現在其資料量已經從太位元組(TB,240)級上升到澤位元組(ZB,270)級,這種資料量已經很難用傳統的技術進行處理;高速度在於資料傳輸速度已經可以達到實時的程度;多樣性主要是指大資料的資料型別和資料來源的多樣性。

智慧城市利用物聯網將實體城市與數字城市連線起來,物聯網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著龐大的資料資訊。智慧城市管理和運作的基礎就是這些通過感測器採取的大資料。這些大資料需要經過儲存、處理、查詢、分析等技術環節才可用於智慧城市的相關服務和應用。為實現對城市的高效管理,智慧城市建設必須面對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大資料,特別是空間、視訊等方面的大資料,如何充分發揮雲端計算的優勢,對智慧城市大資料進行有效的儲存、融合、檢索、挖掘等,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雲端計算技術為智慧城市大資料的有效管理搭建了從基礎設施、資料到服務的一體化平臺。基於雲端計算技術平臺的大資料技術主要包括大資料儲存技術、大資料融合技術、大資料檢索技術、大資料探勘技術。

城市管理中產生的海量大資料的儲存問題可以通過雲端儲存和智慧壓縮演算法來解決。在雲端計算技術的支援下,城市管理中產生的大資料均以虛擬化方式實現雲端儲存。就技術層面來說,雲端儲存通過叢集應用、網格或分散式檔案系統,將城市管理中產生並儲存的各種型別的大資料通過網路協同起來,共同提供資料儲存和業務訪問功能。雲端儲存中的大資料對於雲端的每一授權使用者均是開放的,使用者可以通過網路與雲端儲存連線,相當於單一使用者擁有了整個雲端儲存的能力,從而突破了傳統儲存方式的效能和容量方面的瓶頸。這樣,雲端儲存把各自為戰的“資訊孤島”連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既可以實現資料共享,也解決了資料重複儲存所造成的儲存成本高昂的問題。城市管理中空間和視訊類大資料佔用儲存空間是極大的,但是,這類多媒體資訊均存在資料冗餘。比如,一幅影像中一片綠地,其中許多畫素是相同的,如果逐點儲存,就會造成儲存空間的浪費。再比如,視訊監控所獲得的動態畫面中,在相鄰序列中,只有運動物體有一些變化,靜止的背景不變,僅儲存變化部分即可。資料壓縮就是去掉冗餘資訊。智慧資料壓縮就是保留有用資訊、去掉冗餘資訊,或者按照一定演算法重新組織資料,從而達到縮減資料量以減少資料儲存空間的目的。

為實現城市基本構成要素(人、物、環境)的協同執行,智慧城市需要將各種感知裝置獲得的資料資訊進行有效的整合,大資料融合技術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運而生的。智慧城市需要在多個系統之間實現資料交換與共享,特別是底層資料的融合與整合是實現智慧城市高效運轉的前提條件。比如,城市安防系統需要綜合利用城市人口資料、犯罪嫌疑人檔案庫、案件卷宗庫、城市道路監控視訊等多種資料,以便從中發現犯罪嫌疑人線索,併為案件偵破提供相關資訊。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就是各個系統之間的資料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資料無法實現有效的利用和共享。大資料融合技術要求必須強化大資料的標準化建設,同時加強異構資料建模與融合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工作,為底層資料的有效整合和融合提供標準和技術保障。

智慧城市建設強調以應用服務為中心,如何針對具體應用服務提供大資料的快速檢索服務就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傳統意義上的資訊管理系統對資料快速檢索的辦法是建立資料庫,將一條資訊作為資料庫中的一條記錄,按資訊的不同屬性建立相應欄位並予以賦值,再將這些記錄進行排序、索引。對於複雜的資訊還可以通過資料庫之間的關聯以便於資訊檢索。但是,在智慧城市中,相當多的資訊因難以實現數字化而無法通過資料庫技術進行檢索。比如針對視訊監控影像的檢索就需要全新的檢索雲服務。檢索雲服務不但能夠自動提取影像和視訊中的有關特徵,還能針對視訊中的動態行為(如翻牆、奔跑、聚集、跟蹤等)進行提取並建立索引。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只要提供動態行為和地理資訊,即可實現快速檢索。

資料探勘就是從海量的、不完全的、隨機的資料中提取出潛在的有規律的知識和資訊的過程,也有學者將此過程稱為資料分析。大資料探勘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為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社群等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援。大資料探勘的任務具體包括關聯分析、聚類分析、分類、預測、時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4](p.47)。關聯分析的目的是找出資料庫中變數之間的某種規律性,如簡單關聯、時序關聯和因果關聯等。聚類是把資料按屬性的相似性歸為一類。分類就是找出一個類別的概念描述,以用於規則描述和預測。預測就是根據歷史資料的規律性來建立資料模型,並以此模型來估算未來資料的變化。時序模式就是通過時間序列尋找重複發生率較高的模式。偏差分析就是發現觀察值與參照值之間的差異。大資料探勘專案是一個生命週期,具體又分為六個階段,即業務理解、資料理解、資料準備、建立模型、模型評估和實施部署[5](pp.108-109)。這些階段根據需要可以前後調整。

三、大資料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的成績值得肯定,但城市發展也面臨著人口增長過快、能源資源緊張、生態環境惡化、交通擁堵、房價高昂、公共安全問題嚴峻等“城市病”問題[6]。大資料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這為“城市病”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手段。大資料的獲取與傳輸離不開覆蓋廣、速度快的網際網路絡,因此,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前提。在“硬體”基礎設施外,開放資料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軟體”基礎設施[3]。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是把“硬體”基礎設施與“軟體”基礎設施進行有效整合的關鍵。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包括四個組成部分:大資料中心、城市執行監控與指揮中心、城市IT基礎設施運維中心、智慧服務中心。大資料中心是智慧城市的資料資源池和物聯網的樞紐,可以對城市運營的所有資料實時感知。城市執行監控與指揮中心可以實現跨系統、跨地區、跨部門的協同與響應。城市IT基礎設施運維中心負責對智慧城市運營中心的基礎設施進行維護和更新,以保證其安全、穩定地執行。智慧服務中心的功能是面向政府、企業和個人提供各類服務[1]。

智慧城市有六大系統,分別是智慧管理、智慧出行、智慧環境、智慧生活、智慧經濟、智慧市民[3]。其中智慧經濟側重產業發展,智慧市民側重教育、個人發展和社會公平等,與大資料的相關性較少,故本文側重分析大資料技術在智慧城市前四個方面的應用。

智慧管理方面的大資料主要包括攝像頭拍攝的視訊影像、感測器收集的環境方面的資訊、各類終端上的刷卡資訊,以及由市民通過手機應用或網站所產生的資訊等。這些大資料主要應用於三個領域。一是公共安全管理。城市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區域,實時監控與突發事件處置尤為重要。在城市大規模、全方位地佈置攝像頭或感測器可以及時發現火災隱患或犯罪行為等異常情況,還可以通過設定實時監控系統來對交通事故、管道洩漏等突發事件及時做出應對處置。二是市政服務。比如可以開通移動入口網站,市民可通過此網站對市政服務進行投訴,或及時報告道路坑窪、交通訊號燈損壞、垃圾收集不及時等市政問題,並監督其解決。也可以在城市公共場所安裝智慧攝像頭,並與分析軟體相結合,自動識別異常情況並提醒有關部門及時處置。三是綜合社會管理。城市社會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協同參與,特別是大資料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大大方便了公眾參與。基於大資料,反映城市環境實時變化的三維視覺化系統得以構建,這可以作為公眾參與的平臺。

大資料因其廣泛性和實時性而為實現智慧出行提供了可能:一是實時監控交通流量,二是實時提供交通訊息[3]。具體而言,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是通過智慧交通系統來實現的。這一系統集汽車、電子、通訊、計算機為一體,即對車輛進行智慧改造,增加資訊處理功能,接人網際網路絡,實時採集和傳輸動態交通資料。這些大資料經整合後,可用於城市交通的協同和預測。藉助智慧交通網路,管理者可以實時監控行人、車輛、貨物等的位置移動狀況,對被管車輛進行監管和排程,向社會提供實時路況,輔助市民優選出行方案,併為交通管理部門提供輔助決策的技術支援。另外,智慧交通系統還可以與公安資訊系統、醫院資訊系統連線起來,以便及時處置交通事故、第一時間施救。再如,智慧交通系統運用於地鐵線路上的列車調配,列車可根據客流量自動調節發車間隔時間,減少客流擁擠不堪或者列車幾近空載的狀況。市民通過市政交通一卡通,即可支付公交、地鐵、計程車、停車費等,實現便捷出行[7](pp.94-95)。

大資料技術在智慧環境方面的應用有很多。藉助大資料技術,我們可以蒐集到大量有關城市環境質量的資訊,由雲端計算中心進行資料分析,用以指導環境保護方案的制訂,並實時監控環境治理效果。在此過程中,還可以藉助大資料的開放性,鼓勵社會公眾和企業參與環境保護[5](p.150)。大資料還可以應用於能源使用管理方面,即利用安裝在電網系統中的感測器來實時收集使用者的能耗資訊,智慧調配能源供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3]。水務智慧管理也是智慧環境的重要應用。其具體做法是建立一個以資料平臺、網路平臺和應用平臺為基礎的城市水務智慧管理系統,全面整合城市的供水、排水、汙水處理等事務,促進資訊資源共享,實現水資源的動態、高效管理。例如,在飲用水管道設定資訊採集點,實時監測和分析水質和水量,發現異常,迅速通知有關人員予以處理。通過汙水線上監控,彙集汙水處理資訊,提高城市汙水處理效率。還可以結合城市降水量和地面水量的歷史資料分析和對城市未來用水量的預測,在城市規劃中科學、合理地佈局供水、排水和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7](p.93)。

大資料在智慧生活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為生活服務,比如在開放大資料的基礎上開發生活服務類手機應用,或通過雲端計算等技術對大資料進行實時分析並向市民提供生活服務實時資訊。社群是市民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智慧社群則是智慧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智慧網路系統將社群的服務、資訊、人群等各種資源有效整合,從而在實體社群的基礎上再造一個虛擬社群,使得社群居民能夠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3]。智慧生活的另一個應用是智慧醫療服務。智慧醫療服務以增進市民健康為目標,通過建立市民健康電子檔案和服務中心,實現資料共享和業務互通。在大資料技術的支援下,各醫院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如醫療裝置、醫療水平等)定位適當的病人。患者也可以根據病情和檢查結果在各個醫院之間流動,接受適合的治療而不必重複檢查[7](p.96)。

四、發展智慧城市大資料技術的對策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做好各個方面的規劃與建設。大資料技術在給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比如,如何規劃、佈局感測器及其他軟、硬體設施以確保大資料準確、全面地反映城市運營的總體狀況?如何實現基礎設施升級換代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如何使來源於不同部門的大資料實現共享與整合?如何挖掘大資料內在的高價值資訊?如何有效管理、維護和使用大資料?如何實現傳統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等與大資料技術的銜接?[3]

要解決困擾智慧城市發展的上述問題,建設好智慧城市,滿足公眾需求,完善公共服務,城市管理部門應當從以下方面來探索大資料技術發展的對策。

第一,應做好以大資料為核心的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智慧城市的有效運轉是以城市管理的各軟、硬體系統的協同聯動為前提的。不同系統之間除了業務上的邏輯聯動外,大資料的共享、融合、交換等資訊聯動是智慧城市系統有別於傳統資訊系統的重要方面。為此,在智慧城市建設的設計中,必須把大資料技術的理念引入頂層設計,針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目標,充分考慮各個系統中大資料技術的具體要求,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智慧城市的高效、協調。智慧城市系統本質上是“人一機”系統,系統的高效、協調運轉離不開高素質的人,因此,要加大宣傳和培養力度,提高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大資料意識和能力。要在全社會普及大資料知識,通過培訓提高城市管理者的大資料能力。

第二,優化政府機構設定,建立健全大資料管理體系。大資料時代資料管理流程相比傳統資料管理流程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革,這就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調整政府原有機構設定,根據工作任務,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財力。大資料收集方法的重要變革亟須改革調查方法和調查制度。在調查方法上,必須豐富資料型別和資料來源。在調查制度方面,要變傳統官僚制下線性的統計制度為資訊時代的網路式資訊彙集制度。大資料管理體系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大資料標準體系。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大資料的標準不統一,導致城市管理各系統之間無法實現有效的協同。因此,必須建立與完善國家層面乃至與國際接軌的大資料標準,確保資料採集、資料交換、資料介面和資料共享有統一的標準,這對於智慧城市建設和我國智慧產業的發展和贏得國際競爭優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引進和創新大資料技術,強化大資料智慧分析。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大資料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我國在此方面相對落後,為此,必須引進和創新大資料技術,才能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掌握主動權。在智慧城市建設初期,可以引進為主,但要力求掌握核心技術。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要引進與創新相結合,探索適合我國城市管理的大資料技術,最終目標是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慧城市大資料技術[8]。智慧城市的基礎是遍佈城市的感測網路,通過該網路,城市各方面的資訊得以動態、實時反映。這些多領域、多維度的大資料之間的內在關聯、基本特徵、變化趨勢等均需通過深入分析與挖掘才能發現。要為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提供決策支援,必須強化智慧城市大資料的智慧分析。

第四,要在科學的指導下使用大資料,強化大資料的資訊服務功能。城市大資料的使用必須圍繞城市管理的中心目標,要統籌使用大資料,最大限度地提高大資料的使用效率。必須特別注意大資料在使用中可能造成的洩密問題。城市管理中的大資料只能用於合法的、正當的目的。公眾和企業的私有資訊和商業祕密不應被公開或洩漏。大資料具有多樣性和變動性的特點,為了更好地使用大資料,必須協調好大資料的生產者、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共同為社會各界資訊共享注入合適的、可靠的資料,確保大資料的可持續性[9](p.79)。智慧城市建設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因此,必須做好大資料資訊服務工作。目前,我國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將公共安全、政務服務、城市交通、醫療保障、環境保護等放在首位,使智慧城市建設惠及民生,這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仍應進一步創新技術和應用模式,為社會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更加豐富的大資料資訊服務[6]。

第五,清醒認識資料的缺陷,提高資料的質量。資料可以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依據,但不應是唯一依據,因為過分依賴資料也可能會產生一些風險。比如,有些資料質量不高,資料指標尚未達到可以量化的程度,依此資料所做的分析可能會產生誤導。現實的資料統計中,基於某些特殊的原因,可能出現資料造假現象。傳統資料的質量問題在大資料時代依然存在,而且由於大資料的新特徵,也會產生一些新問題。大資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城市管理更加智慧和高效,但是大資料的集合和高密度的測量會使錯誤的風險增加。儘管大資料蒐集的是全體資料,不存在抽樣偏差問題,但是大資料收集也存在訊號問題,即資料的代表性可能存在侷限。再比如,智慧城市的大資料來源之一是智慧手機使用者資訊,能夠釋出資訊的市民也並非市民的整體,沒有智慧手機的使用者資料是缺失的,這些人群主要是高齡人士、低收入者、文化程度較低者、殘障人士等。因此,要運用好大資料,必須確保資料的真實性,縮小資料鴻溝,對資料的侷限性有充分的瞭解[5](pp.218-225)。

第六,要進一步提高網速,降低資費水平。智慧城市建設與大資料收集、儲存、處理、傳輸等均離不開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但是,當前最大的問題是網速過慢、費用過高。以北京聯通非套餐價手機流量為例,每兆0.3元,如果用手機看一部1G左右的電影,費用高達300元!調查發現,以下載為例,資料大小超過100兆時,使用者會選擇WiFi網路,這嚴重製約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推廣應用。2015年4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一季度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表示:“現在很多人,到什麼地方先問‘有沒有WiFi’,就是因為我們的流量費太高了!”他希望降低網費的同時提高網速。網費降低與加大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息息相關。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評估,我國的網路頻寬在世界範圍內的排名在80位以後。現在,手機已經進入4G時代,但資費偏高、覆蓋不好等問題依然是阻礙4G快速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路頻寬,降低資費水平,對於更好地發揮大資料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極為重要。

第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資訊保安。《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明確規定,統計調查要“充分利用行政記錄等資料”,這為城市管理使用大資料提供了法律依據。在具體實施中,還需要制定相關細則以明確行政記錄和商務記錄使用的責任和義務;要規範行政記錄和商務記錄的使用目的、內容、方法等;要對統計資料建立周密的保密措施;要根據大資料的收集物件和使用目的確立釋出機制;要運用法律約束以確保大資料的合法化、官方化和規範化[9](p.80)。大資料的透明開放並非意味著資料的無條件開放,國家機密、商業祕密和個人隱私就不屬於資料開放的範圍。為此,必須建立健全大資料資訊保安方面的法律法規,明確大資料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在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和共享中的責任和權利。同時,也需要強化大資料的資訊保安技術和完善政府大資料管理組織體系,共同維護大資料的資訊保安[8]。

作者,李傳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摘自:《天津行政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