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資料可預測疾病?可穿戴裝置或將不再“雞肋”

行者武松發表於2018-03-08

史丹佛的研究表明,基於相關資料的監測,可穿戴裝置可以預測疾病。



近日,史丹佛大學發表一篇文章,稱可穿戴式生物感測器不僅可以監測心率、體表溫度、運動量和其他生理引數,還能檢測出與肝炎、炎症甚至胰島素有關的重要生理指標的異常。


監測資料可預測疾病?可穿戴裝置或將不再雞肋


在遺傳學家Michael Snyder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60個測量物件的20億監測資料。他們讓每個研究物件攜帶1~7個運動追蹤器和其他監測器,基於所收集的體重、心率、體表溫度、睡眠以及在γ射線和X射線中的暴露情況等資料,研究人員為每個研究物件都建立了個性化的“正常範圍”。


在研究程式的某個週期中,一位研究物件的測量資料顯示異常,而此時他正染上了萊姆病。在其它時期,他還經受過感冒或發燒,因而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人們或許可以找到與炎症相關的因素。為了驗證此猜測,研究人員另外挑選了三位研究物件在染病期間的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心率和體表溫度與疾病有著很直接的關聯。


此外,在另一項跟糖尿病相關的獨立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0位胰島素抵抗患者進行了測量。在測量結果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病徵與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心率之間的關係,基於感測器對心率的資料收集,人們可以分出胰島素敏感和胰島素抵抗患者。


除了提到可穿戴裝置對於疾病預測的極大裨益之外,史丹佛發表的文章中也表明,由於每個人的身體數值門檻不同,可穿戴智慧裝置可能會發出錯誤的警報,或是對疾病過度診斷。


當下,在人們的印象裡,可穿戴裝置的功能大多停留在資料的檢測,並不能給予人們更多的指導,從而成為了“雞肋”的存在。若通過資料就能預防疾病,那麼此時可穿戴裝置的困局或將被打破。不過,在此之前,資料監測的“準確性”應當得到保證,當然了,如何讓可穿戴裝置與醫療系統相對接也是一個問題。

原文釋出時間:2017-01-13 17:30
本文作者:韓璐
本文來自雲棲社群合作伙伴鎂客網,瞭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