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ttt:讓整個網際網路成為每個人的自動服務機器

發表於2011-07-01

if … then … else 是基本上所有程式語言的最基本語句,當(if)引數滿足規定條件時(then)觸發特定函式(else)觸發另一函式,通俗理解這一語句就是程式裡的道道關卡,這些關卡將一個個小的程式碼片段銜接成執行有序的龐大程式,從而完成複雜的計算。所有的軟體、網站、移動應用的背後都是如此。而今天要介紹的這個真正 “神奇的網站”ifttt.com,則將 if … then … else 機制擴充套件到了整個網際網路。

ifttt的本意是 if this then that,它將Facebook、Twitter等各個網站或應用通過API銜接成一個跨網際網路的自動機器,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完成種種不可思議的任務。但與if … then …語句不同的是,ifttt.com呈現給使用者的不再是程式碼,而是現成的服務,從而讓程式設計變得不再重要,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整個網際網路的不用程式設計的“程式設計師”。

ifttt結構拆解 ifttt是一個神奇的服務,但卻非常簡單,主要由任務、觸發器、反應器三部分構成。

  • 任務:ifttt 即 if this then that,它能完成什麼任務呢?只要你能將任何複雜的任務定義成“如果事件A(this)觸發,那麼事件B發生(that)”這樣的簡單結構,ifttt.com都能幫你搞定。
  • 觸發器:this,例如“我在新浪發了條微博”,或是“我在人人網的某張圖片被圈了出來”,或是“iOS上的天氣應用提示明天有雨”。
  • 反應器:that,例如(與上面的三個觸發器示例對應)“在人人網發一條狀態”,或是“給我傳送一條簡訊”,或是“給夢中情人發一條米聊訊息說‘我夜觀天象發現明天有雨可別忘了帶傘喲哈哈’ ”。


ifttt示例


ifttt支援的服務(還有更多)

ifttt的魔力:由簡單組成的複雜上面的3個例子可能稍顯單薄,而ifttt的真正魔力在於“由簡單組成的複雜”,也就是由眾多簡單的ifttt相互銜接成跨越整個網際網路、跨越多平臺、跨越多裝置的超級自動機器。

這就跟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分形理論一樣,無論多麼複雜的大尺度的地形地貌、股市行情、社會結構都是由自相似的小尺度幾何形狀組成的。

回到ifttt.com,一個簡單的複雜例子是,如 @hecaitou 在Twitter裡所說的,理想狀態下的ifttt應用場景:一旦老婆的推上出現“加班”字樣,立即啟用一條手機簡訊通知。同時,自動檢測谷歌日曆,找出幾個今晚沒有事情的老友。隨後,在FB上新建一個活動“今晚喝大酒”,一旦超過3人同意,觸發一條訂餐訊息給餐廳。餐廳查詢Evernote,找到這群人最喜歡的菜和酒。

ifttt發人深省:給使用者服務而不是產品和技術 ifttt解決了使用者的兩大問題:

一是之前的產品過於零碎、分散化,儘管雲服務已經解決了單個應用的跨平臺跨裝置同步問題,但卻不能解決產品之間的分散化問題,即單個產品只能解決使用者的單個問題。如果線上下很好搞定:請一個或者多個祕書就行了,祕書能幫著搞定各種繁多的瑣碎任務;但線上上反而會落後很多,各種產品間的通訊和協作非常困難,比如當你的某條微博轉發數達到10000次,就給你發條簡訊並截個圖分享到推圖和人人網,這樣一個簡單的事情都相當困難。

二是技術的複雜程度,RSS、API等為各種服務的整合提供了便利,比如Instagram就利用了Twitter的API,讓使用者在Instagram 拍攝的圖片也能分享到Twitter裡,但是這又陷入了第一條所說的分散化的老問題,單個產品也只能利用其它產品的API開發出有限的服務。如果使用者要自行整合各項服務以滿足自己的隨心所欲,那麼將面臨著相當複雜的技術難題,更何況沒有時間,因為每個人都是普通人,我們只是想要這樣隨心所欲的服務而不是自己親自動手,就這麼簡單。

ifttt的創始人 Linden Tibbets 和 Jesse Tane 正是遇到了這兩大問題,才決意開發ifttt。

ifttt憑藉著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度洞察,將所有的API呼叫、服務整合都挪到了後臺,由ifttt的工程師和程式來處理,而面向前端使用者的,就只是現成的隨心所欲的服務,而且讓使用者像“程式設計”一樣地設定 if … then … 的條件,讓使用者以極簡的方式為整個網際網路“程式設計”,執行結果就是自動化的隨心所欲的服務。

事實上ifttt的理念也跟Apple前不久推出的iCloud雲服務有著某種暗合,即只給使用者呈現最簡單的現成服務,將其它一切使用者不關心的都挪到雲端或是後臺。

原文:cnbet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