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滿足理論是研究媒體接觸的一個很好的框架理論,它的假定是:使用者在選擇媒介使用時十分積極,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有特定需求和動機並得到“滿足”的過程。
現行的使用滿足理論對幫助研究者理解使用者選擇具體社交媒體以及理解不同社交媒體上的孤獨效應有所幫助。
成立於2004年的FB是建立最好的社交媒體平臺,使用者可以在上面向朋友分享文字、照片以及視訊。根據FB自己的資料,在2015年3月,FB有每月14億的活躍使用者和9億3千萬的日活躍使用者。
Nadkarni and Hofmann (2012)的研究指出使用者使用FB的兩大動力:歸屬感和自我表達。相比於用於維繫友誼的直接通訊,人們更傾向於使用FB來娛樂和了解全球社交圈的動態(Quan-Haase and Young ,2010)。
同時,孤獨個體也在使用FB來彌補線下溝通的缺失(Quan-Haase and Young ,2010),在特定的人群中,FB的使用增加了人們的生活幸福滿意度(Basilisco & Cha, 2015)。
隨著人們更偏向在專門性的應用(如Instagram和Snapchat)釋出照片,所以人們現在關於FB的媒介使用是否會滿足人們緩解孤獨的需求也越來越不明確。
Twitter的成立稍晚於FB,是另一個大眾喜愛的社交媒體平臺,人們使用文字(或者附上圖片或網站連結)來進行分享。儘管推特使用人數不敵FB,平臺仍然有每日三億活躍使用者和5億篇推文。
根據現有的一些研究,人們基於尋求連線的目的使用Twitter(Chen,2011),人們在上面進行的活動包括資訊獲取、社會地位建立、社會化以及新聞分享(Lee and Ma,2012)。
但是關於Twitter的相關研究都沒有指明Twitter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孤獨感是否因此受到影響。
相比FB和Twitter而言,其他三家社媒平臺的相關研究很少,作者假定這三者的使用者在選擇使用時也滿足使用與滿足理論。
Instagram成立於2010年,它的功能相當於圖片版的Twitter:使用者選擇follow的物件,但與分享文字不同,Instagram主要分享新增了濾鏡的照片。
根據Pittman (2015) 的一項研究,使用者Instagram使用率增加會導致孤獨感下降。朋友間的照片和自拍照是最受歡迎的。Bakhshi, Shamma, and Gilbert (2014) 還發現相比那些沒有露臉的照片,露臉的照片(無論年齡)更有38%的可能性收到like和32%的可能性收到評論。
如果說like和評論有助於增加人們社會臨場感的即時性和親密性的話,這有極大可能使得Instagram可以改善孤獨。
Snapchat在2011年釋出,它的功能有點像Instagram的閱後即焚版:使用者相互傳送照片和視訊,而這些內容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消失,通常是3到10秒。
作為第一家提供閱後即焚內容的主流社媒,Snapchat最初受到關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傳送色情簡訊的潛能。
有趣的是,由於使用者可以在Snapchat上向親朋好友傳送一些愚蠢搞笑的自拍而不必擔心這些照片會被永久保留下來,因此作者在這裡傾向於認為,人們使用Snapchat的滿足感來源於它提供的親密感和社會紐帶,這些休閒非正式的表達更有可能模擬現實生活面對面的互動過程。
Yik Yak於2013年釋出,它的功能相當於一個匿名性質的局域Twitter:在半徑1.5英里的範圍內,使用者可以釋出、瀏覽資訊或者通過投票來表示支援或反對。
Yik Yak最先受到關注是因為它和網路欺凌的密切聯絡(Darling, 2015),一些大學甚至完全禁止使用它 (Mahler, 2015)。
排除掉一些包含網路欺凌和沒有營養的話語,Yik Yak的話題跨度從娛樂(今晚的派對在哪?)到乏味(我室友今天怎麼吃了這麼多玉米捲餅)不等。因此作者認為使用者在Yik Yak的使用滿足感來自於娛樂和資訊索取,不過Yik Yak對人體心理健康的作用仍然不太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