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走進統計學的神殿 ,將所有謊言都裝進原假設的盒子裡,

        “P值為零”,

        一個聲音傳來,

        “但你已經不能再拒絕,因為,P值已經死了”

        從此,這個世界上充斥著謊言。

一、一個悲傷的故事:破滅的年少成名之夢

        首先跟大家說一個悲傷的故事,該故事來源於nature最近釋出的一篇文章“statistical errors”,我把這個故事叫做“破滅的年少成名之夢”

        話說,弗吉尼亞大學有一位意氣風發俊朗不凡的博士研究生莫德爾。

        他做了一項關於關於政治極端分子的行為研究,樣本大約有2000個人群,結果發現,相比較政治極端分子,政治溫和派似乎更能辨別不同色度的灰色。

        莫德爾對這項發現非常得意,因為資料也給出了非常積極的結果,統計結果顯示P值為0.01,這意味著結果“非常顯著”。莫老兄十分有把握能把自己的論文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刊物上。

        由於擔心實驗結果陷入再現性爭論,莫兄和他的導師決定重複實驗,但是,在新增了新的資料之後,P值變成了0.59,這連0.05的顯著性水平都沒有達到!

        傷心絕望的莫老兄知道,他觀察的心理學效應站不住腳了,一同破滅的,還有那顆年少成名的美麗夢想。

        實際上,問題並不在資料中,而是P值出了問題,正如羅斯福大學的經濟學家史蒂芬所說,“P值沒有起到人們期望的作用,因為它壓根就不可能起到這個作用。”

        為什麼呢?為什麼P值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它的問題到底在哪?現在和數說君一起來梳理一下P值和假設檢驗的歷史,並從中尋找答案吧。

二、P值和假設檢驗的歷史

1. 拉普拉斯

        P值得歷史可以追溯到1770年,數學家拉普拉斯在處理50萬左右的生育資料時,發現男性的生育率超過女性,對於這個無法解釋的“超越”,他計算了一個叫做“P值”的東西,以確定這個“超越”是真實的(Stigler 1986, P.134)。

2. KarlPearson

        很多統計學家誤以為關於P值的正式文獻是費雪發表的,其實不然,最早在文獻中正式闡述P值及其計算的,是統計學家Karl Pearson,你可能不瞭解他,但是他的Pearson卡方檢驗你一定知道,這篇關於卡方檢驗的文章當時被發表在《哲學雜誌》上,文章中一同被介紹的,還有一個被叫做“P值”的東東,見史料。

3. Fisher

        P值能風靡學術界這麼多年,費雪是第一推手,被他推動的除了P值,還有被稱為“費雪學派”(Fisherian)的假設檢驗思想。簡單介紹下他的思想:

        如果我們想要檢驗一個樣本是否來自某個分佈已知的總體,首先要建立一個“原假設”(null hypothesis),比如,下圖的例子我們假設該樣本來自正態總體N(m0,σ),那麼原假設為:

H0:m=m0

        但實際上我們得到的樣本均值不是m0,而是,那麼Fisher他老人家當時的想法是:在一個樣本均值為m0的正態總體中,抽樣得到這個均值為的樣本的機率會有多大?我要是能計算出這個概率,就知道“這個樣本來自該總體”這件事有多靠譜了,如果概率太小,就認為是不靠譜的事情,那麼就可以認定這個假設是錯的。這就是假設檢驗裡的“小概率事件原理”,這個概率就是後來風靡學術界的“P值”,一般認為概率小於5%,就是不靠譜的事情,則需要拒絕原假設。

        到此為止,Fisher大神隻字未提“備擇假設”,也從沒說任何關於“接受”某個假設的事情,在Fisher的檢驗哲學裡,

  • 檢驗是基於無限總體中抽出的一個(注意是一個)樣本;
  • 顯著性檢驗的基礎是基於原假設而得出的假想概率,這些檢驗不能匯出任何關於真實世界的概率論斷。

        因此,費雪以及他的P值檢驗思想,從來沒有涉及到“備擇假設”的概念,沒有被認為可以用來證明某個假設是對的。

4. Neyman-Pearson

        後來流行的“備擇假設”的概念是在另一個重要的檢驗思想裡提出的,即Neyman-Pearson(以下簡稱N-P)檢驗思想。N-P學派發源於費雪的思想,但卻與之不太一樣,他們兩派相互爭論了很多年。相比較於Fisher學派,Neyman他們主要有三個不同:

(1) 引入備擇假設

        Neyman本人曾說,“接受一個假設H,僅僅意味著採用決策A要比決策B好,並不能說明我們必須要相信假設H就是對的。”

(2) 引入兩種錯誤:第一類錯誤和第二類錯誤

        第一類錯誤是指拒絕了一個正確的原假設(α),第二類錯誤是指接受了一個錯誤的原假設(β);

        Power=1-β,被稱為檢驗效力,它代表著拒絕一個錯誤假設的概率;

        N-P的檢驗思想是,控制第一類錯誤(一般事先給定),使得第二類錯誤的值越小越好,即power越大越好。

(3) 使用拒絕域來進行檢驗

        在N-P的思想框中,完全沒有提到P值,他們使用拒絕域來對假設進行判別,具體檢驗思想見下圖:

(4) 錯誤的混合

        比較以上兩個檢驗我們發現,Fisherian和N-P的檢驗思想完全不同,

  • 費雪學派的P值檢驗思想,沒有涉及備擇假設,也從來沒有被嚴格證明可以用來證明某個假設是對的。實際上,當我們抽取的樣本變化時,得到的P值也會變化,結論也會隨之變化。
  • N-P學派使用備擇假設,在判定是接受還是拒絕某個假設的時,同時會給出兩類錯誤以及power作為輔助參考,但是該學派(包括Neyman本人)從來不承認“P值”這個東西。雖然樣本不同,他們的結論也會不同,但是N-P方法會在每個結論的後面給出相應的power,說明該結論的靠譜程度,相對於P值檢驗,這個方法更加規則嚴密。
  • Fisher和Neyman兩人知道對方的觀點,但是彼此都不能相容,Neyman批評Fisher的某些工作從數學上講比“毫無用處”還糟,Fisher對Neyman方法給出的評價是“無比幼稚”、“在西方學界中簡直駭人聽聞”(Nuzzo,2014)。

        然而後世的許多統計學家錯誤的將兩個方法進行了混合,衍生出這樣的判別標準,即:

        用p<α作為判斷標準,以決定接受原假設還是備擇假設

        如Gibbons(1986,p.367)說:“P值與古典方法(即Neyman-Pearson)的關係是,如果p<=α,我們就要拒絕H0,如果p>α,我們就要接受H0。”

三、悲劇的結論

        梳理完P值和假設檢驗的歷史,你應該知道為什麼羅斯福大學的經濟學家史蒂芬說,“P值沒有起到人們期望的作用,因為它壓根就不可能起到這個作用。”了,因為P值從來沒有被證明可以用來接受某個假設,即使是拒絕假設,也是基於某個樣本得出的結論,當樣本變動時,結論很可能也會變動。

        P值檢驗會如此不靠譜?其實,Fisher本人對統計檢驗的觀點更加悲觀,他認為,統計學的功能僅僅在於歸納推論(inductive inference),而不是歸納行動(inductive behavior);統計檢驗應該止於歸納結論,而不涉足於行動判斷(Lv,2012)。

        這是一個悲劇的結論,不僅對夢碎的莫德爾老兄,也對所有運用統計學的研究者。

四、解決之道

        面對“P值至上”的種種惡果,統計學家們給出了其他的解決方法,

  • 避免使用“顯著”或“不顯著”來進行判斷。如心理學家Cumming建議,研究者應當給出置信區間和power,以讓讀者明白研究結果的靠譜程度。
  • 使用貝葉斯等決策方法。下圖是貝葉斯的判斷準則,沒有P值的參與。
  • 對同一個資料使用多種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越是不同,就越有可能出現重大的發現。

        數說君曰:P值死了,這是統計學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