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推動網際網路應用層出不窮成為一個大趨勢;網際網路接入門檻的降低及網齡增長帶來的技能嫻熟,在一定程度上會提升網民對網際網路應用的要求,幾乎每一個網際網路應用都體現出多種功能穿插並行的特徵。社交網站是人們在網路社會中建立及維繫人際關係的平臺,社會交往依賴於資訊的產生、交換、流動;這一資訊流運動促使其在社交功能的沃土中孕育出遊戲、音樂、資訊、購物等帶有社會化共享特性的延伸服務。

總體上看,社交網站的使用者群體呈現出年輕化態勢。網民年齡增長伴隨著社會閱歷、人際關係的沉積,相比較年輕氣盛的一代,年長者對網路社交的需求自然沒有那麼多樣化。從個體來看,不同的社交網站以其不同的產品特性及使用者定位吸引著不同年齡階段的使用者。人人網、朋友網成為21~25歲年輕人最愛的網路社交應用;51.com使用者多集中於26~30歲;開心網捕獲了31~35歲網民群體的喜愛。使用者年齡層次化分佈特徵與社交網站的差異化定位密切相關,網民選擇社交網站的原因又體現出了社交網站的哪些關係鏈呢?

       圖1 社交網站使用者年齡分佈對比[1]

 

一、人際關係是社交網站的中軸線

從產品屬性來看,人際關係是社交網站的核心元素。被調查者中,通過社交網站擴充人際關係圈子的使用者群體佔比為36.42%。現實社會中,每個人的生活空間和時間有限,社交網站讓人們的相遇變得相對容易。人們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通過不同的社交網站平臺,認識不同地域的男男女女,讓同時段、同場合和不同人的同步交往變得可能。依筆者淺見,社交網站的人際關係通常會以三種基本方式進行:一,現實社會人際關係向網路社會的延伸;二,網路社會產生全新的人際關係;三,網路社會人際關係向現實社會人際關係的轉變。現實社會中,人們的姓名、相貌可以作為標識個體人的符號,與網路社會中的暱稱(ID)、頭像相對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首印效應,通常會讓人們產生以貌取人的交往選擇。網路的匿名性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人們交往的自主性與自由性,在無法獲知對方真實姓名與相貌的前提下,通常依賴於簽名、文字等符號進行交友選擇。

 

      圖2 網民使用社交網站的原因[2]

 

二、關係是資訊獲取的工具性支援

社交網站的資訊獲取可以說是基於人際關係選擇的過濾資訊。人們看到的資訊是由自己建立的人際關係圈子輸送的,從這種意義上講,社交網站使用者對資訊源是自主式選擇,展現在自己眼前的也是人際關係中另一方釋出的內容。假設資訊接收量與好友數量成正比,並不意味著資訊接受量也如此,越為冗繁的資訊越易造成部分資訊的隱藏。好友基數大,產生的內容多,資訊更新速度快,想看見的反倒看不見了。

三、自我表達是情感交流的關係交換

網路上的自我表達與現實生活中的面對面表達有所不同。現實社會中面對面的溝通表達,可以藉助情境、語氣、表情、動作等更好地獲得即時反饋,有人聽到、有人看到,人們才可以去表達;網路社會中,人們可以過濾非言語交流的尷尬,人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資訊的傳遞內容應該如何構成、如何形成網路人際關係印象,不管是否有人回應,日誌、照片等內容的釋出總會被人看到。

擴充人際關係、獲取資訊、自我表達在社交網站平臺似乎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的迴圈,關係作為基本元素穿梭於迴圈當中。使用者使用社交網站的原因各不相同,可以推斷使用者在社交網站的關係選擇也不盡相同;當使用者加入活動小組,是否會對關係產生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