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得不依靠1.25美元度日,你會覺得窘迫麼?那1.5美元呢?這兩者的差別似乎並不值得費心。許多閱讀這個專欄的讀者早上購買卡布奇諾咖啡的花銷就不止1.5美元。然而,取決於你選擇的數字,被界定為生活極端貧困的人的數量將相去甚遠。

8月,亞洲開發銀行(ADB)加入越來越響亮的呼聲,要求更改對貧困的定義。亞開行在一份報告中稱,1.25美元的貧困線已經不再適用於亞洲。人們需要更多的錢來購買食物以保證足夠的卡路里攝入,以達到亞開行嚴肅提出的“避免極度貧乏所需的絕對最低生活標準”。但是,需要把這根標杆調高多少才夠?

亞開行提出了一個聽上去精確得令人懷疑的數字——每天1.51美元。亞開行表示,原來的1.25美元是以15個國家為樣本計算出來的,其中主要是非洲國家,代表亞洲的僅有塔吉克和尼泊爾2個國家。而且,亞開行提出,過去10年裡,食品價格上漲快於總體價格水平,這個事實應當得到更大權重。最後,亞開行稱,固定的數字忽視了其所稱的“近貧”(near-poor)——英國《金融時報》最近的系列報導將該人群界定為“脆弱中產”(fragile middle)——多麼容易跌回赤貧境地。一些人這個月每天生活費為3美元,下個月每天只有40美分,他們很可能捱餓。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在洪水中失去了住所,或者因工傷事故失去了手臂,其生活水平可能出現災難性的下降。

使用這些更切合實際的假設,亞開行估算2010年亞洲的貧困人口為17.5億人,這比此前估算的數字整整多出10億人,也使亞洲貧困人口的比例從引起關切的五分之一增加到令人震驚的一半。

新的貧困人口數字讓一些人錯愕。瑞士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的榮譽教授讓-皮埃爾•雷曼(Jean-Pierre Lehmann)憤怒地寫道,國際機構以往在計算貧困水平時犯下“如此重大的錯誤”讓人“難以置信”。他進一步指出,新的數字令人對所謂的亞洲崛起,對全球化在脫貧方面理應發揮的作用產生疑問。

這種爭論的問題在於,不同的計算得出的結果大相徑庭。取決於所用的方法,貧困人口的總數像溜溜球一樣上下起伏。

以今年早些時候世界銀行[微博](World Bank)旗下“國際比較計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的統計學家做出的計算為例。該團隊按照購買力平價(PPP)重新計算了價格水平,這是一種比較各國生活成本的方法。其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價格水平總體上低於此前設想的水平。換句話說,人們用1.25美元買到的東西超出以往的設想。粗略使用新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得出的結果是,發展中國家極度貧困的人口將減少一半多,至略低於6億人。

自: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