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自救指南:你可能去了個假的徐家彙

DinK發表於2017-03-25

這是一份不一樣的美食圖譜,更是一部昔日數碼王國自我救贖的資料編年史。 跟隨產業更迭進行艱難改造後,徐家彙商圈重新展露出城市綜合商業中心的肌理,卻也在美食配套上常被吐槽,這激發了筆者用資料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本文有6張資料圖,讀完需要5分鐘,但如果你肚子正餓,請拉到最後直接看指南。

為何在徐家彙覓食艱難

在筆者日前發起的“你最想看哪個站點的美食攻略”投票中,徐家彙站遙遙領先,打敗了另外12箇中心站點;但與此同時,群眾們也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眾望所歸又頗有點眾怨所向的意思。

其實徐家彙在美食上還有些傳統,當年港匯、美羅城連影都沒有的時候,就有一整幢樓都是全球風味餐廳的“大千美食林”,霸佔了很多老上海人的美食記憶。如今這是怎麼了?

徐家彙站由1號、9號與11號三線交匯形成,22個出站口傲視群雄,在筆者的城市站點綜合評級中進了最高階。單看大眾點評餐廳資料,不管是餐廳總量還是好餐廳的佔比(評論數量超過200,各評分均超過7.5分),都排在第一梯隊,這種群眾紛紛求助的情況其實不應該。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把同樣資質的南京西路與中山公園拉出來一起看看,原因就很明顯了。

我們用各站點早高峰地鐵的淨增人流除以周邊餐廳數量,粗暴地評估了一下三個站點的單間餐廳負荷度。中山公園單間餐廳負荷為15,南京西路單間餐廳負荷為11,而徐家彙的單間餐廳負荷量高達67。徐家彙確實已經有一流的餐飲配置,但跟頂級的人流比起來,明顯不夠。

筆者大顯身手的時機到了。如何在徐家彙覓到好食?我們會先介紹一些從資料裡發現的普適規則,然後對徐家彙幾大餐飲勢力區進行詳細剖析,群眾們可自行對號入座。

293元之上,你吃的就不是味道而是環境了

不管買啥,筆者最關心的就是價效比。餐廳之“性”,不外乎口味、服務以及環境。我們把大眾點評上徐家彙站周邊各餐廳的口味、服務與環境評分,分別與人均價格建了一個簡單的OLS迴歸模型(想看模型的請移步附錄)。

結果呢,筆者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徐家彙美食“潛規則”。比如排除評論數量的影響之後,餐廳的口味、服務與環境每增加1分,人均價格就分別增加35.9元、33.9元與41.1元;而再進一步剔除三個因素相互之間的影響後,就只有“環境”這個因素還存在顯著性影響了。

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當我們想花更多錢吃到更好的東西,實際上是在為環境付費;而商家想提升檔次,好好裝修才是正經事。

為了觀察這幾個因素與價格之間更具體的關係,我們進一步拉了個 QR 迴歸(分位數迴歸),觀察在各個不同價位上,各項“性”對於人均價格的影響。

結果如上圖,293元是一個分水嶺,80%的徐家彙餐廳的人均價格都低於這個點,大概可以理解為徐家彙美食界的奢侈分界點。超過這個價位之後,環境對於價格的影響急劇上升。

而且,人均消費高於300元的店,基本都遵循“服務打分越差,價格越高”的趨勢。大概是因為選擇奢侈餐廳的人對於服務要求更高,很難達到顧客的期望值吧。

當然,知曉以上潛規則,還只能幫你在徐家彙成為一名貌似理性的吃貨。想要真正打破徐家彙覓食艱難的魔咒,還是要跟隨筆者,將大資料更具體而微得切入幾大美食勢力區,編制一份不一樣的美食圖譜。

按照步行通達度、買買買風格、餐廳聚集度等條件,我們把徐家彙站點周邊劃分為三大美食勢力區,分別是數碼勢力區、地鐵三角區與交大勢力區。勢力區的名字其實都是筆者編出來的,它們的分佈見下圖,特點見下文:

數碼勢力區: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數碼勢力區對應曾經輝煌的數碼廣場。1號線的5個進出站口再加上天鑰橋路和肇嘉浜路,一起圍出了徐家彙餐廳分佈最為密集的區域。

筆者命名該區域時,在“美羅”與“數碼”間猶豫了挺久,前者代表當下,後者意味過去。最終選擇“數碼”是因為,儘管美羅城試圖用7年的時間一點點撕下這個標籤,還是沒有完全改變大家的刻板印象。

從2009年清退B1層的百腦匯,到2016年百腦匯最後一層撤櫃,美羅城努力向文化商業方向轉型,大量風格獨特的餐飲業態陸續進駐。但徐家彙站9號口前的這個廣場,至今貼著“數碼”兩字;而大眾點評上誇讚美羅城有特色的言論之間,永遠夾雜著買數碼產品被坑的抱怨。

不過,筆者挺看好美羅城,畢竟在成為數碼城之前,這塊地上可是立起過霸佔不少上海人美食記憶的大千美食林;這一波升級改造的也走在了前面。

根據大眾點評資料,美羅城目前是徐家彙最大的餐飲集中地,9層樓中有1/3的店面是餐廳,以109家遙遙領先。

幾乎每5家餐廳中就有2家堪稱優質,其中最強勢的是甜點、飲品與西餐,主要分佈在 B1 與4樓。其餘不管是人均100元以下的川湘魯粵還是更往上走的日料,各有撐得起場面的代表,均勻分佈在每個樓層,好評跟飯點門口排的隊伍一樣長,明顯能看得出運營方的精挑細選。

將美羅城的餐廳名單拿出來看,爛大街的同款很少,貼“特色”與“文化”標籤的意圖非常明顯,恨不能拉到梁朝偉向你低語,“喂,不如我們從頭來過”。配上劇場與書店,直擊與眾不同劈文藝的老中青年們

筆者設身想了下美羅城希望構建的體驗場景,不管是要去看話劇、看電影,還是在大眾書局裡翻翻書,終歸需要在“茶閣裡的貓眼石”買杯奶茶,在“度小月”約個飯,更甚者上樓至“花隱日式懷石料理”享受大餐,才算是完成一整套體驗,成全了儀式感。


(圖片說明:美羅城內的劇場)

相隔不遠的匯聯商廈則屬於接地氣那一掛,4樓是匯吃匯喝美食廣場,冒菜、重慶小面、麻辣香鍋這些街頭霸王都在。評分不是太高,評論數也不多– 為無甚追求的速食人群而生

除了上述兩家,中金國際廣場裡百腦匯2期的B1層也有幾家餐廳,聽起來都挺熟悉:大咀茶餐廳、寶壽司、紅脣串串香、詹姆士芝士排骨。像從任意一家普通商場照搬了一層過來,有些無趣。但是對於專程過來買個大疆無人機的青年,懷著終於圓夢的小雀躍,吃著這些都在合格線上的餐廳,也是足夠美味了。

地鐵三角區:逛吃逛吃的幸福生活

顧名思義,地鐵三角區是三條地鐵線路的交叉及其延伸區,涵蓋了徐家彙最核心的幾家商場,餐飲定位也是傳統購物中心的標配場景:逛吃逛吃。要麼是逛累了走不動,剛好餐廳門口排隊有椅子坐,乾脆休息下順便吃個飯吧;要麼就是來吃飯一看排了上百號人,要不先去逛逛吧。

重點說說港匯恆隆廣場吧,這是徐家彙地鐵站周邊僅次於美羅城的美食聚集地,優質餐廳的比例也是2/5,但數量只有美羅城的6成,餐飲結構帶著老牌購物中心的氣質,中規中矩

這家“全中國20年來最好的購物中心之一”在餐飲這件事上沒啥野心,優質的餐廳主要涵蓋了西餐、日料、本幫江浙菜、川菜、火鍋、湘菜這種傳統老八股,價格基本維持在100以上。小吃甜點與飲品的品牌也大多是爆款,Godiva 已算是比較特別的了,其餘如滿記甜品、鮮芋仙、哈根達斯、快樂檸檬、西樹泡芙等,基本是優質品牌連鎖的安全牌。

從港匯再往北走一些的百聯,相對港匯均價略低、餐飲競爭出牌也更加穩健,一共就十幾家餐廳,還引入了海底撈、查理士、外婆家這種傳統大殺器。

大殺器自然是保險的,可餐廳總數不多而大殺器太多,副作用也是相當明顯的。百聯的餐廳在點評上人氣居高不下,排隊盛況也一樣高企。筆者多少能理解這種情況,倒不是說來百聯購物的人更多,而是靠近交大,大殺器對學生吸引力還是挺高的。

太平洋百貨是利用有限資源做出亮點的好例子。餐廳數量並不多,B1樓放置小吃快餐,8樓放置正餐,整體均分在本區域算是最低,但一兩家爆紅的精品還是讓這個地方沒那麼乏味,比如本幫江浙菜桃花山莊與日料蟹的岡田屋,人氣與好評齊飛。

旁邊的匯金百貨應該也是想走這個路線,希望平庸中可以打造出一些亮點,不過驚喜沒有隔壁那麼大,5樓的香草山西餐與8樓的赤阪亭炭火燒肉,再加上 B1 的甜點 PONY,都算是可以專程跑一趟的餐廳。

將衡山路拉進這個勢力區,主要是考慮到步行通達度比較好。從餐飲整體風格來說,其實跟上述購物中心或百貨不太匹配。衡山路上的衡山坊,餐廳數量不多,但卻拯救了這一區域整體比較乏味的美食格局。西餐為主,頗有小資氣息,適合劈情操人群,比如川菜叫“椒羞”,西餐叫“女槍手”,日料叫“洞爺湖”。除了洞爺湖,其他的價位也跟港匯差不了很多,而且遠沒有港匯排隊那麼誇張。

交大勢力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把這一片劃出一個單獨勢力區,完全是出於筆者的私心與矯情,跟上述小標題表達的情感一致。其實不管是按照餐廳規模還是餐廳檔次,拿出來作為美食推薦,都顯得有些對不住前面的大佬們。

交大周邊的餐廳就是一直以來學校邊小館子該有的樣子,餐飲主要構成為小吃快餐,散落在各種小街道上,大部分的人均價格在30元以下,品類集中在麵館、燒烤、湯包、麻辣燙……

不過,對於吃膩了購物中心式擁擠餐廳的社會青年,偶爾想要回味下大學記憶,吃吃小飯館,逛逛大學校園,也是一種生活趣味。

當然,對於常年吃著小飯館,搬磚後偶爾想要改善一下伙食的交大同學們,筆者也有推薦。

在交大勢力區中靠近衡山路這邊,我們撈出了幾家優質好店,比如說藏在洋房裡的本幫菜正宜豐,以及低調立在街邊的西餐 Jupiter Bistro & Bar。不管是價格還是畫風,都跟附近的店懸殊很大,接的是衡山路畫風。

除此之外,周邊並沒有多少合適的選擇,還是得往地鐵站的方向走,與虹橋路地鐵站比起來,徐家彙這邊確實是更好的選擇。

即使這種改善只是想喝杯還不錯的奶茶。跟其他高校不太一樣,交大周邊竟然沒有飲品店氾濫,僅有一家並不那麼常見的浮生若茶。想想,為了一杯奶茶專程去一趟地鐵站,不管在徐家彙地鐵站買快樂檸檬、擺花街,還是去虹橋路地鐵站買“一點點”,都挺有儀式感的。

勢力區都挺好?突然覺得自己去了個假的徐家彙

筆者完成上述勢力區餐飲剖析後,喜滋滋拿去給常在徐家彙遊蕩的小夥伴求打賞,得到對方“萬萬沒想到”的震驚回覆,他覺得自己大概混了一個假的徐家彙:哪有你寫的那麼好!

這種詭異的感知偏差,除了源於前面我們提到的供需不匹配,背後更多是老大哥轉型尚未成功的小尷尬,說起來是一部商圈悲喜史。

上個世紀90年代末,徐家彙成為上海西南部第一大地鐵站點,三條地鐵線路在這裡交匯形成黃金三角,大型百貨商店相繼落成,開啟了之後近10年的輝煌期。四通八達的地鐵拉來了買配件、逛商場的人流,百貨們與數碼廣場們守在不同的地鐵出站方位口,勢力區裡各有各的熱鬧。


(圖片說明:徐家彙全景)

直到幾年前電子商務帶來衝擊,線下消費越來越拼體驗。反應靈敏的徐家彙倒是很早便開始調整經營,但整體推進沒那麼容易。深度轉型走特色體驗路線的美羅城,不負眾望成為徐家彙當下最受歡迎的商業體,但它的體量太小,帶不起整個商圈的形象逆轉。

當然,有人建議配套更多商業,但周邊已經發展成熟,再騰挪不出更多土地–要增加餐飲或者其他體驗型配套,只能從原有的商業裡挪出位置來。可是,老牌購物中心們,多年來習慣了中規中矩,掉頭比較慢。

其次,徐家彙商圈緊緊團結在地鐵站周圍,其曾經作為交通樞紐榮光的複雜交通情況,現在卻成為二次發展的障礙。這種“在地面上行走容易緊張,在地下行走容易迷路”的步行體驗,成了破壞其想貼的“文化”+“消費”標籤一大利器。

不過,看看徐家彙為了改善步行體驗正在的空中走廊,再看看難產十幾年終於看到點動工希望的徐家彙中心大型商業綜合體,我們可以繼續期待徐家彙的自我救贖之路。

別難過,這有你們要的美食指南

不管未來會不會更好,當下的需求得先解決了。我們最後愉快地獻上不負責任的、不好吃不能怪我的徐家彙覓食指南:

1、只想經濟又快速地解決一頓飯,除了能下嚥沒啥更多要求,那匯聯商廈、美羅城6樓以及交大附近的小館子,都是速戰速決的選擇,其中匯聯商廈4樓的“匯吃匯喝美食廣場”評分還不錯,整體進入優質名單;如果還對口味有更多追求,可以去美羅城B1樓的“鮨士道”買點大受好評的壽司,唯一缺點就是沒法堂食。

2、想吃一頓價格適中的正餐,美羅城、港匯、匯金、百聯甚至是百腦匯都能滿足需求。其中美羅城的選擇最多,從中到西應有盡有,且不是購物中心常見品牌,但家家人氣都旺,沒預約的話肯定排長隊;轉頭去港匯的“望湘園”?筆者也是要攔一下你的,一樣是長隊;大家不妨再往外走走,百聯的“美式海軍鍋”與“喜來稀肉”、衡山坊的“椒羞”與“女槍手”、交大附近的“Jupiter Bistro & Bar ”以及百腦匯5樓的韓料,都是優質餐廳,排隊情況應該尚可接受。

3、想體驗下更高階的儀式感,那美羅城8樓的“花隱日式懷石料理”與“慕·法式鐵板燒lamu”、太平洋百貨8樓的“蟹的岡田屋”都是群眾投出來的高分熱門選擇;港匯6樓與1樓的幾家餐廳沒前三個那麼優質,但也還不錯;還是會推薦衡山坊的“洞爺湖TOYAKO懷石料理店”,往外多走幾步,發現一片小小新天地。

4、逛街時想買點奶茶甜點,美羅城是最好的選擇,1樓有“聰少甜品”、“貝賽斯冰淇淋”與“辻利”,3樓有“四雲奶蓋貢茶”,5樓有“茶閣裡的貓眼石”;除此之外,百腦匯的”50嵐”與交大附近的“PONY”都值得推薦。

 

 

來自:DT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