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市場供需偏離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網民群體,本地生活服務市場潛力巨大,但結構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區域、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是根本原因。針對市場發展本身,本地生活服務“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但由於供給偏離需求,能長期存續的寥寥無幾。主要表現在:
其一,供給方“一廂情願”創造需求。用一個新的模式去解決一個已有的需求,改革存量市場,例如早先白領們用收傳單打電話的方式叫外賣,現在改為外賣平臺,這個解決方案就是成功的。但廚師上門、洗車上門、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非常遙遠,屬於增量市場,前期獲取流量和教育使用者的成本很高、市場培育週期長,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而且相較於存量市場,增量市場的重複消費性很差。
其二,受限於技術或政策,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如醫療O2O呼聲雖高,但在醫療資源匱乏和分配極不均衡的現實困境下,遠未能解決患者最基本的求醫問診需求,健康護理方面的資料積累和挖掘也尚未開始。反觀旅遊O2O的成功,緣於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文化消費需求擴大和人民幣升值,自由行產品、簽證服務正中使用者需求痛點;出行O2O的成功,在於使用者正在為公共交通承載量飽和、個人出行受限而煩惱時,提供了唯一的、安全的、便捷的替代方式。
不是所有線下的消費都有更好的線上解決方案,甚至有的行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如壟斷性行業)。可見,現階段本地生活服務最好的發展策略,應從市場現存需求切入,提供一種比傳統的解決方案更加便捷、高效的選擇,以改革存量市場,而非挖掘增量市場。
本地生活服務標準化程度低、剛需市場空間小
標準化程度低,首先表現在品類繁多,不同領域服務模式不同,例如餐飲O2O以體驗式服務為重,出行O2O強調即時與便捷,酒店O2O的自助式服務是提高效率、提升使用者體驗的有效模式;第二,同一類服務在不同場景下使用者需求也不同,例如使用者在工作時叫外賣,餐食簡單便宜、但時效需求強,而在家庭聚會時,服務質量、餐食品質需求更高,故而餐飲外賣服務市場中有餓了麼,還有Hi撈送,甚至衍生出私廚上門服務。標準化程度低,對流量的規模需求相對較小,但對質量要求高,故市場發展受技術、流量成本限制大,規模化門檻高。
可以預見的是,剛需市場留給本地生活服務O2O的發展空間存在天花板。如餐飲團購市場規模增速快主要源於餐飲是使用者生活必需品,但2015年餐飲市場整體規模超過2.8萬億,線上化率不足5%,發展潛力固然存在,然而大型餐飲連鎖、中高階餐飲網路化正在逐步完善,中低端餐飲對O2O模式需求低、成本高,所以線上餐飲市場規模發展空間有限;又如醫療、教育、水電氣,網際網路可以從生產環節提高市場效率,但依靠O2O模式的使用者端服務,很難觸及產業供應鏈核心。而對非剛需市場來說,在營銷精準度仍需提高的現狀下,儘管補貼可以實現短期內換取流量,但使用者黏性的形成與消費習慣的改變卻非一朝一夕。
平臺服務同質化,流量來源渠道創新不足
餐飲團購、外賣服務平臺的同質化競爭最為突出:首先,一二線城市商戶重合度高,儘管“獨家協議”已成為常見手段,但對商戶利益存在損害,故平臺間產品差異化並不明顯,且隨著競爭正在深入三、四、五線地區,對商戶資源的爭搶日益激烈,重合度勢必會進一步提高。第二,UI介面類似,無論是佈局、配色、頻道設定等,使用者在使用上基本感受不到差異。第三,各平臺在營銷上,“口水戰”、價格戰仍是吸引流量的主要手段,訪問內頁推送規則也僅限於基於地理位置、搜尋與購買歷史等相對單一的維度,尚不能做到圍繞使用者興趣為中心個性化推薦。
圖 三款本地生活服務APP首頁圖
根本上,本地生活服務類O2O模式通過向消費者提供了獲取線下資訊的新渠道,從而改變消費行為路徑。如餐飲O2O,改變的是以往商戶用“廣而告之”式的電視廣告、“酒香不怕巷子深”式的口耳相傳,轉而注重“網友熱評”、“折扣最高”的網際網路展示,到店出示團購券、閃惠/掃碼買單已作為必要環節,成為使用者的消費習慣;本地交通出行服務更是如此,針對傳統出行的痛點——不能即時、目的地資訊傳達渠道的問題,給出了更好的解決方案。所以,本地生活服務的競爭焦點,理應聚焦於流量來源渠道的變革與創新,而不是對建立核心競爭力壁壘缺少助益的補貼戰、價格戰。
資料價值挖掘不足,二次營銷效果差
與傳統網路購物不同,O2O服務的重點是線下環節,所以線下消費行為資料的收集對實現O2O營銷至關重要。但從目前的實際執行效果來看,差強人意。
其一,到店消費前的被動推送策略落後。基本採用關鍵字搜尋排名,提供的搜尋服務相對標準化,篩選條件包括地理位置、服務分類、銷量、釋出時間等,但是本地生活服務標準化程度低導致使用者的搜尋需求非常複雜,甚至不同場景下對相同服務的需求痛點都不一樣。例如,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搜尋,有時並非發生在使用者當下所處地點,當需要在非實時位置搜尋周邊服務並按照距離排序時,搜尋體驗很差。
其二,資料不全面、挖掘演算法落後,主動推送效果差。一方面,消費決策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致使使用者的訪問行為鏈條長且複雜,但由於平臺間資料封閉,很難獲得使用者的全部訪問行為資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於線下資料收集困難、分析挖掘技術不成熟,導致到店消費行為資料與線上資料仍存在嚴重割裂,線上資料維度有限、個性化演算法幾乎全憑統計概率,而傳統店面對到店消費後的使用者行為資料收集意識很差,儘管如iBeacon、人臉識別、熱圖、VR技術已經發展成熟,但應用非常少。O2O不僅是將運營活動向線上轉移,更重要的是將網際網路思維與網際網路技術應用於線下,深入實踐供給側改革。
虧損掣肘良性競爭的形成
商業模式是否成功,最直接的判斷標準是能否實現可持續盈利。目前,以團購、外賣、本地休閒娛樂等為主要業務的“新美大”、百度糯米等本地生活類平臺服務商,尚未實現盈利,且預計未來短期內仍將處於虧損狀態,另外如本地交通出行服務市場中的滴滴/快的也正“燒錢”不止。有研究指出任何面對個人消費者的商業模式,隨著使用者數量增長,其人群分佈最終都會呈現發散特點,意味著本地生活服務的線下環節,尤其是外賣、美業等上門服務,需要增加大量人力成本,如果客單價過低的話,使用者數量越多,則虧損越多;此外,平臺服務同質化,使用者在平臺間的轉移成本低,加之中國網路消費群體忠誠度普遍較低、價格敏感度高,平臺的使用者留存率、復購率高度依賴於補貼幅度,造成平臺使用者獲取成本居高不下,虧損局勢尚未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