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這是2016年8月左右寫的一篇文章,雖然過去了半年時間,不過裡面的一些看法還是有借鑑意義的。
一直從事物聯網領域相關的工作,前不久也陸陸續續寫過幾篇關於物聯網的文章,對物聯網的前景是一直看好的,但是具體實施起來,要真正讓物聯網專案落地,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最近一兩年實施了幾十套汙水監控、垃圾監控等物聯網系統,並且現在也一直在實施部署物聯網養殖監控系統(目前已經實施了近十套)就深有感觸。單就落地這一點來說,當前的物聯網專案有點類似智慧家居,前景很美好,但近十多年的發展,除了一些高檔住宅外,智慧家居並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箇中原因是值得玩味和深思的。
網際網路時代催生了阿里、騰訊、百度等網路公司巨頭,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讓小米、樂視、滴滴叫車脫穎而出。相對十倍百倍於網際網路市場的物聯網時代,人們的期望更大,希望能從中誕生出更偉大的公司。
希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也是殘酷的。
對網際網路來說,一切是“數字”的,但是對物聯網來說除了“數字”,更是“原子”的,針對“數字”來說邊際成本近乎為零,但是對“原子”來說,卻不盡然。周鴻禕在7月16日,極客公園舉辦的奇點大會上,就這樣說:我原來鼓吹過硬體應該免費,智慧硬體被很多人給忽悠了,包括我自己!
其實不僅僅硬體本身需要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其中的隱含成本。雖然智慧家居沒有發展起來,但是智慧安防卻越做越成熟,攝像頭監控方案的價效比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穩定實用。雲端計算雖然發展了很多年,除了虛擬主機的相關的業務外,所謂的物聯網資料採集,大資料分析,也並沒有落實到各種各樣的專案中來,反而當前“直播”卻很火,“直播”火的背後是雲平臺的直接獲利(相對於物聯網資料,門戶文字新聞及圖片,視訊是最消耗流量的,也是最直接的流量變現方式)。
我從2001年開始做工控專案,多年的專案實施感悟,在我眼中所謂的隱含成本,其實就是實施成本和維護成本,其中維護成本是隱含成本中,最不確定,也有可能是最致命的成本。為什麼智慧家居沒有做起來,智慧安防卻如火如荼?智慧安防相對於智慧家居,雖然也是系統,但是簡單地說,就是各種攝像頭的整合,最終呈現也比較簡單,就是在各種監視器中呈現攝像頭獲取的視訊畫面。專案實施過程中也不需要特別高的技術水準,系統本身也沒有多少複雜的邏輯控制關係。除了專案實施過程稍微繁瑣外(由於大部分是攝像頭的各種組合,所以對實施人員的要求也不高,系統除錯也很簡單,無非就是看視訊有無),後期的維護非常簡單,大部分維護工作,無非就是攝像頭的更換,一般客戶本身就可以完成這個工作。相對而言,智慧家居卻不然,監控點繁多,電量、溫度、溼度、可燃氣體、門窗、燈光,空調、冰箱,電視等等,並且控制邏輯也相對複雜,甚至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別的要求,系統很容易出問題。除卻開發和實施成本,現在車馬費,住宿費,人工費那麼高昂,作為普通家庭中的智慧家居是很難維護起來的(並且個人家庭對系統價格尤為敏感)。系統價格上不去,維護成本下不來,個人感覺這是智慧家居很難普及的最重要的原因。
目前工控市場也進入了困境,原因有兩點,一是技術門檻越來越低,可實施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專案的交付價格也越來越低;二是人工費用,出差維護費用卻越來越高。這讓很多傳統工控類的中小型整合公司很難存活並發展下去。
說到這裡,物聯網專案的困境也就凸顯出來了。
我一直認為,“物聯網”是工控網的外延,從技術角度來說,並沒有什麼新意。雖然當前出現了不少針對物聯網的新技術,如NB-IoT及LoRa低功耗無線通訊技術,無非是一個通訊通道而已,比如以前很火的zigbee技術,反而前景發展越來越暗淡,所以物聯網的發展絕不是靠一兩個所謂的先進技術而推動的。
受創客運動及大眾創業的推動,前幾年智慧硬體非常火,但是最近,智慧硬體的發展不盡人意。畢竟僅僅靠越來越接近成本價的智慧硬體去賺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能通過京東眾籌或小米扶植的智慧硬體企業並沒有那麼多,所以不少的智慧硬體企業也希望在物聯網領域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個人認為典型的物聯網系統,其實是傳統工控和智慧硬體交集的部分(如下圖所示)。
傳統的工控專案,動輒千萬,百萬級別,小則也得數十萬。專案太小,整合廠商也不值得去做,作為使用方,也不會專門去培養該專案的維護人員。從每年的工控展可以瞭解到,工控界的相關廠商,似乎對物聯網有些不屑一顧,更多的是認為物聯網不過是一個炒作的概念,物聯網的那點事,工控領域一直在做。
智慧硬體的大發展,源於硬體開發的門檻越來越低,ARM等硬體廠商,也專門推出了面向物聯網領域的Cortex-M晶片,並且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程式碼庫,可以讓使用者相對方便的進行嵌入式開發。
為什麼我說聯網系統是工控和智慧硬體的交集呢?因為典型的物聯網專案,至少要滿足兩點,一是監控點要相對多一些,二是每一個監控點的成本要低一些。 監控點多,才能產生大資料,雲端資料儲存、大資料探勘和分析才有意義。成本低,才便於大規模實施。
如果用傳統的工控硬體裝置和方法去實施物聯網專案,那成本肯定是居高不小,因為傳統的整合廠商,很少自有研發產品,都是用國內外第三方的產品去進行整合或二次開發,成本不會太低,另外幾乎每個專案都有一定的程式碼調整,開發成本也不便宜,另外更為主要的事,專案一到現場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如何保證7*24小時連續無故障執行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而智慧硬體的廠商的去做物聯網專案,由於缺少工控實施的經驗,在硬體設計的層面,基本上就是民用級別的了,比如工控中常見的,寬電壓支援、光電隔離等等往往做不到位,產品一到現場,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連工控領域至少1年的使用壽命都達不到。並且現場的專案要求也不是那麼簡單單一,需要採集和控制的量往往比較多,並且控制邏輯也相對複雜,類似的專案,不同實施的現場,相關的採集點,控制點,甚至控制邏輯都有所不同。對做智慧硬體的廠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所以物聯網專案落地的最大困境就在於,傳統的工控廠商不屑於去做物聯網專案,或者說因為利潤太低,甚至賠本,所以沒有動力去做。新興的智慧硬體廠商雖然有心去做物聯網專案,但是囿於本身技術實力和工控實施經驗,生產出的硬體產品穩定性可靠性不夠,並且以產品開發的思維去做專案,開發成本居高不下,專案很難規模化實施。
所以要突破這個困境,就是用傳統工控的思想去生產和實施物聯網系統,用智慧硬體高價效比優勢去支撐物聯網專案的批量實施。只有二者完美結合起來,物聯網專案才可能真正的走出困境,實現真正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