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學一學生課題組所做的調研顯示,大學生信貸意願與家庭經濟情況和個人金融專業知識水平成正相關,與年齡成負相關,社交平臺是信貸平臺提高知名度的潛在宣傳源。這項調查以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醫藥科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廣州城市職業學院7所廣州市高校的256名在校學生為物件。該課題組根據受訪大學生不同性別、不同消費能力、不同消費習慣及不同專業知識水平,對調查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

1476102030-7392-0615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受訪大學生都有意願嘗試網路信貸,其中金融類和藝術類學生意願最為強烈。在選擇網路信貸的受訪大學生中,超過半數的偏好原因不是基於消費選擇和長遠規劃,只是短期缺錢,這直接導致了部分大學生‘病急亂投醫’,出現最後還不起錢的情況。”該課題組負責人、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2014級本科生李舒雯說。

調查顯示,超過20%受訪大學生主要是通過網路廣告和親友推薦瞭解網路信貸,10%則是通過傳統媒體廣告、線下營業網點、平臺宣傳釋出會及對方公司工作人員瞭解網路信貸,7%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瞭解網路信貸。課題組還了解到,大學生網路信貸消費的物件主要集中在購買電子產品、旅遊和學習,所需貸款額度都不大,集中在5000 元以下。在進行貸款額度選擇和分期選擇時,貸款額度的大小與分期數的多少呈現高度一致性,即貸款額度越大,選擇的分期越長。

在對網路信貸平臺信任程度的調查中,有近一半受訪大學生信任度在中等偏上,同時還有不居少數受訪大學生對網路信貸信任度極低,甚至對網路信貸“非常反感”。在信貸渠道方面,愈40%受訪大學生選擇電商平臺,10.58%受訪大學生考慮到除電商之外的其他網路金融機構。調查還發現,大學生網路信貸意願與家庭經濟情況和個人金融專業知識水平成正相關,與年齡成負相關。

通過調查,課題組得出初步結論,多數大學生收入偏低或幾近於無,不會將貸款消費作為長期的習慣。大學生貸款消費的主要原因是一段時期內資金週轉困難又羞於向父母索要,從而選擇了網路信貸。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林江教授認為,基於P2P模式的網路信貸平臺藉由協議利率放貸,每筆交易金額較小,一般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風險相對可控,有助於大學生群體解決交學費、購書等一時之需。但若大學生將其用在購買超出自己消費能力和還貸能力的商品,鑑於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無固定收入來源,通過打工還貸必然會影響正常學習,而選擇讓父母還貸,意味著轉嫁負擔,使一些本身不甚富裕的家庭陷入經濟困境,釀成悲劇。

作者:中山大學 孔德淇 樑心璐

來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