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論:

1.新產品分享點評社群Product Hunt已經成為科技圈尋找新奇產品的最佳陣地。

2.Product Hunt的成功並不在於產品形態本身,而是其所形成的高質量社群內容。

3.在如何運營一個社群方面,Product Hunt團隊的節制和勤奮值得學習。

序·最紅的科技產品社群

細心的人是否注意到,追蹤近一年來那些突然爆紅的新產品,它們的首次亮相往往和一個叫Product Hunt的網站緊密相連。

在這個網站上,每天按投票數(UpVote)排名顯示的15款左右當天最受歡迎的新產品,已經成為科技圈找尋新玩意的最佳陣地。曾在這裡被曝光的Yo、TapTalk、Meerkat,都從默默無聞的新產品走向備受追捧的明星產品之路。

118190970

作為一個新產品分享、發現和點評的社群,當Product Hunt頻頻和矽谷最熱門的產品一同出現在聚光燈下時,它也贏得了自己在科技圈裡的聲譽。外媒將其評為2014年最佳創業公司。就在上個月底,使用者為釋出在社群裡的新產品點選的總投票數已經超過了100萬。

實際上,誕生於2013年底,2014年4月才開始正式運作的Product Hunt並沒有什麼新奇的產品功能。甚至從產品所積累的資料規模來看,它也並不比得上運作了八年之久的創業公司資料庫Crunchbase。

Product Hunt帶給科技圈的除了一個新產品的交流和分享陣地,更重要的是,它其實正在展現如何做一個為全球科技圈服務的線上社群。

118190983

一· Product Hunt的產品邏輯

從產品頁面和功能上看,Product Hunt非常簡單。首頁按照使用者投票的次數顯示當天被發現和推薦的十幾款新產品,這些產品有新應用、新網站、新工具甚至新款硬體產品。每個產品下面附上一行字的功能說明。

使用者點選產品前面向上的箭頭,相當於為這款產品投上一個贊同票,表示自己喜歡或者認為這款產品有價值。點選產品名稱則跳轉到這款產品的原網站或下載渠道中。這種為新產品直接帶來使用者訪問量和下載量的方式受到創業公司的歡迎。

Product Hunt的作用當然不僅僅是驗證一款新產品的受歡迎程度或引來流量。作為一個吸引了眾多投資人、記者、創業者、產品經理、設計師的平臺,其產品的另一個核心功能在於評論。

通過評論版塊,創業者可以獲得產品反饋,解答產品疑問,同時吸取同行給予的建議。高質量的資訊溝通成為Product Hunt立足於社群,且不易被替代的核心。這裡的互動評論成為少有的值得認真閱讀的評論內容,也構成了Product Hunt為何成為矽谷必讀網站的重要原因。

但高質量的資訊並非任何人都能輸出並提供。因此,Product Hunt建立了一套極為嚴格的邀請機制。直到現在,也僅有2%的使用者擁有評論許可權,這些人往往是能給產品提供有價值意見的投資人、媒體人和創業者。他們提供的評論資訊保證了社群裡所呈現資訊的價值含量。

其實,能夠在Product Hunt上釋出和推薦產品的許可權也僅掌握在小部分人手中,這些人除了Product Hunt的幾位員工,也包括一些善於發現有價值新產品的愛好者或專業人士。

不斷為社群貢獻有價值資訊的使用者會獲得邀請的許可權,由他們再邀請新的使用者參與到資訊的貢獻中。

在社群運營上的剋制讓Product Hunt沒有淪落成為一個只重視產品釋出數量,而忽視內容質量的空洞資料吸收平臺。按照官方資料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Product Hunt上共有11576個產品被上傳分享,總產品評論數61479條,獨立訪問總量超過2350萬。然而,帶領這個產品贏得今日地位的,仍是這個社群裡那些對於產品推薦和評價充滿熱情的核心精英使用者。

二· 產品團隊如何做社群運營

按照創始人Ryan Hoover的描述,Product Hunt的原型產品僅用了8天時間就完成了開發。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款產品功能層面的簡單化。團隊投入的巨大精力集中在社群的運營。

創始人Hoover也接受過這樣的提問:如何運營一個社群?他當時的回答很簡單:按照我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我的使用者。但後來他也將這個問題重新認真思考並做出了總結。根據他的總結和運營員工的分享,Product Hunt的社群運營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聽取使用者的反饋並讓使用者看到成果

這一條基本是所有產品運營時都盡力遵守的基本原則。但Product Hunt在這一點上做得更為突出。其產品運營人員一天要回復100到200封使用者發來的郵件,回覆50到100條的Twitter資訊。在社群建立初期,針對產品的部分功能設定,Hoover都會在在各個渠道蒐集使用者的反饋,並讓使用者看到團隊的確在作出相應的改進,以此建立使用者對社群氛圍的認可。

2.找到專業人士解答相應問題

正如前文總結,Product Hunt上擁有一批科技圈的精英人士,這些投資人、創業者和媒體人擁有各自的特長和經驗。除了讓他們之間能夠互相結交併形成討論氛圍,團隊也要在相應的話題上,適時將擁有相應經驗的人士捲入進來進行分享和提供意見。

創始人Hoover在這個方面的人脈積累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各種新產品的評論版塊中,他常常會@那些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或者直接在Twitter上把創始人或投資人拉進社群進行互動。

3.社群能為產品價值判斷提供專業意見

無論是媒體人寫的產品評測報告,還是投資人寫的趨勢分析,亦或是一些同類產品的總結,如果這些內容對判斷某個產品價值有幫助。運營人員都會將這些資訊及時分享到評論版塊中供大家瞭解。

4.讓產品創始人有動力來這裡釋出資訊

如果越來越多的創始人願意將Product Hunt作為產品首次釋出的平臺,這自然有助於提升社群在圈內的影響力。但想讓創始人在這裡形成分享的動力,仍要靠社群本身提供有益的幫助。

為了實現這一點,Product Hunt做了一些努力。例如,開通媒體人和產品創始人之間的私信功能,讓雙方直接建立溝通,幫助產品在媒體上形成曝光;為相應產品的員工建立認證標識,讓他們可以在評論裡直接回答他人提出的產品疑問,也以此吸引那些願意嚐鮮的使用者。此外,Product Hunt本身也會做一系列的視訊節目或者專訪,讓產品獲得更充分的展示。

5.線下聚會形成使用者歸屬感

一系列的線下聚會活動也是Product Hunt的一大產品特色。在團隊的一次線下活動上,參會人士甚至接近了1000人。此外,這些活動也不僅僅舉辦在美國矽谷,包括歐洲甚至亞洲日本、香港等地,都有Product Hunt線下聚會的身影。團隊希望藉此來幫助使用者之間建立更真實的聯絡,同時也讓使用者有更強的社群歸屬感。

三·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直到現在,Product Hunt創始人Hoover依舊有著深深的憂患意識。產品本身並不缺資金,去年順利拿下610萬美元的A輪融資對於團隊目前的運作提供了資金支援。創始人所擔心的還是流量的不穩定甚至下滑。

尤其當社群裡推薦出來產品逐漸引發使用者的疲憊感並失去吸引力時,問題將變得棘手。度過了使用者新鮮感和興奮時段後,拿什麼來繼續捲入更多的使用者進來,是Product Hunt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Hoover曾規劃,希望將社群裡的產品推薦不侷限於科技產品,甚至引入更多的細分門類,比如電子遊戲,但這些目前還沒有明確的進展。

118190997

國內團隊當然早已發現了Product Hunt這種產品模式的潛力。36氪推出的NEXT、IT桔子推出的Today、愛範兒推出的MindStore等都是國內的類Product Hunt產品。

從資料來看,部分產品的成績甚至並不難看,據36氪旗下NEXT官方提供資料,其產品上線200多天以來,超過8000款新產品在這個平臺上被分享,平均每天有15個國內團隊會在上面提交新產品。

但相比於Product Hunt,國內同類產品在行業內的社群影響力顯然還沒有達到同類量級,在運營方面的投入和能力成為考驗各個團隊的最大門檻。

(本文分析師: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