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也許是世界上問得最多的問題了。在網站上、夜店裡、機場中,或在銀行櫃檯前,每個人想我們證明我們就是自己聲稱的那個人。
目前,世界範圍內有24億貧困人口,其中15億已超過14歲,但是他們的回答任然無法令當局滿意。儘管他們肯定知道自己是誰,但是他們很多時候都無法享有財產所有權、自由遷移和社會保護,這僅僅是因為,他們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比起其他人,他們更容易成為腐敗和犯罪的受害者,包括人口販賣和奴隸。(聯合國深刻了解此情況,也計劃改變此情況,其出臺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16、和平、正義和強有力機構,旨在“於2030年前,為所有人提供合法身份,包括出生登記。”)
全球化和不斷增長的人口造成巨大壓力,使得我們無法找到廉價高效的方案去證明身份。最近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包括虹膜掃描、DNA分析和語音模式識別,對於固定我們的身份,可能會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身份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身份是我們過去行為的記錄,而且它們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再者,取決於誰在進行身份識別工作,我們的身份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稅務局十有八九對你的成績單不感興趣,但是可能極度在意你成年後在國外度過的日子。
不論窮富,身份證明都是個問題。對於富人而言,反洗錢方面的法規、“瞭解你的客戶”制度,和最終實益所有權都增加了法律和監管成本,以及讓事情變得麻煩。國際商會於2016年開展了一項有關貿易金融的調查,百分之九十的公司回應認為,反洗錢法規嚴重阻礙了貿易的發展。
對於窮人而言,著名(因其在非正規經濟方面的貢獻)祕魯經濟學家Hernando de Soto觀察得出:“缺乏完整的正軌產權制度,現代市場經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缺乏正確的身份驗證,現代市場經濟是無法想象的,因為缺乏經過驗證的財產權持有人。
儘管對於富人而言,他們的麻煩和無身份證明的窮人每天進行的苦活不相干,但是解決他們問題的方法可能是相同的:互通分散式賬本(mutual distributed ledgers,MDLs),這是一項區塊鏈技術。MDLs是不可改變的登記本,允許各群體在一個分散式計算器系統的網路中,去驗證、記錄和追蹤交易。網路中的計算器遵循一套共有的協議,允許個體新增新交易資訊和利用點對點結構發放這些資訊。MDLs是跨組織的資料庫,含帶超級清晰的稽核追蹤。集中式資料庫會自然地導致壟斷,使得每個人不得不使用此資料庫,但是MDLs是互通的,即共有的,這意味著它們無法像自然式壟斷一般被利用。我複製了一份賬本,但是你不能收我錢,因為此賬本的擁有人不是你。沒有任何人擁有此賬本。
在MDLs出現了20年後,人們大多會問這個問題:“那火爆的軟體是什麼?”自從比特幣於2009年釋出以來,答案很簡單,且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靠的,那便是:加密貨幣。比特幣自身也經歷了大起大落。比特幣社群秉持自由主義“新貨幣”理念,和認為價格波動應有較高程度,這在經濟上激起了較大爭議。比特幣也同樣攪動了社會上的爭議,因為,有傳聞說,不法分子使用比特幣來進行毒品和槍支交易,而這也的言論無疑引來執法機構的關注。不過,此種分散式加密貨幣,以及其背後的MDL技術,都有不錯的成效,而一些監管機構很不情願地允許金融機構使用它。
目前,一項運用MDL技術的、更為根本的火爆應用正在興起,這應用能夠安全地儲存和傳送含帶數字簽名的檔案,並且進行審計跟蹤。這些不可改變的文件互動網路在貿易金融、運輸和保險業逐漸興起,在這些行業中,人們都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驗證其他人和資產的身份。身份檔案交換通常包含三方:(1)主體,即個體或資產,(2)認證者,通常是對文件進行公證的組織,例如政府機構、會計公司,或信用調查機構,以及(3)檢查者,即審查機構,對主體開展“瞭解你的客戶”或反洗錢(KYC/AML)行動。
MDLs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內容賬本,內含個人的加密文件,另一類是交易賬本,內含加密金鑰,能夠訪問一系列“金鑰圈(key rings)”。這些金鑰圈是一些資料夾,裡面是如身份、健康或學歷等文件。主體能夠准許身份驗證人去在主體的金鑰圈裡放置已經進行了數字認證的文件。比如,一家法律公司或許會向主體提供含帶數字簽名的文件副本,供他們留著和使用。政府或許會給我們提供含帶數字簽名的駕照副本。認證人往後再也無法獲取這些資料,但是檢查者依賴這些可信的第三方機構認證過的資料,正如公證人給實體文件進行公證一樣。
主體向檢查者提供自己掌握的金鑰,而檢查者需使用智慧合同,搭配這些金鑰,進而檢閱相關檔案。智慧合同是記錄在MDL上的程式碼片段。此網路能夠限制檢查的數量,和安排時間,而且會為主體記錄它們。根據已編寫入MDL的許可權框架,銀行、保險公司或政府等第三方能夠獲得許可權,訪問這些檔案。而商業認證機構,比如會計、律師或公證人可能會向檢查機構提供保障服務(如保險有效期),收取一些費用。
愛沙尼亞從07年開始,便已使用區塊鏈技術,運作一項覆蓋全國的數字身份計劃,這十分引人關注。所有關於個體的政府資料都儲存在一個分散式賬本上,個體對此擁有控制權,且能夠傳送給他人。這個數字身份系統減少社會的文書工作,因為其採用的是數字簽名技術。這項計劃十分湊效,乃至歐洲其他地方的人也使用此計劃來儲存自己的個人數字簽名。
無論是高淨值客戶,亦或是低淨值客戶都指望找到合乎情理的、廉價的、覆蓋全球的方式,去證明他們的身份,無論是用於支付、信用、政府記錄,還是健康檔案、學歷。從理論上而言,MDL技術十分適用於不可改變的身份文件互動網路,而且已有許多專案旨在實現它們的潛力。給予個體權利去儲存、更新和管理他們資料的許可權,包括行使他們“被遺忘”的權力,即取消他們的金鑰,這似乎挺明顯的。
目前,證明你的身份非常昂貴。每一項身份文件的認證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涉及技術含量較低的文書工作。對於花了大價錢驗證的身份文件,人們希望其有更多的用途。那麼,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增加使用數量。比如,在愛沙尼亞,銀行意識到,賬戶許可權既能夠與國民身份證繫結,也能夠和銀行卡繫結。多用途身份證的發展會轉而促進少數具有競爭力的全球體系的發展。
但這並不是萬應靈藥。圍繞不可改變身份賬目的終極問題是:這對於人類而言,最終會變成生活必需品,還是變成負擔?使用這樣一種永遠不丟失資料的賬本,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待社會、隱私和安全的方式。官僚過失,譬如輸錯的名字,就能夠得到解決,但是,這樣的過失永不可能遺忘。行為會變,而且社會習俗也會想要變化。比如,當其他人看到我們自己有還未還清的罰款或過失行為時,相應地,我們可能會更能容忍他人的過去。或許,對於重要的事情比如學歷造假,我們會更嚴厲,而對於不那麼重要的事情,比如少數成績較平庸的學科,我們則更加寬容。
想想我們留下的永恆遺產。如果我們的遺產是不可磨滅的,那麼可能我們會更加負責任地行動。比如,我們或許會選擇使用健康合同,一旦我們離世,合同就會把我們的健康資料捐贈給研究專案。如果我們的身份永恆的刻在不可改變的石頭上,“請不要忘了我”這句話可能成為更加經久不衰的曲子,餘音繞樑,其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持久。
Michael Mainelli是Z/Yen Group的執行主席。Z/Yen從1995年開始,就已經從事MDLs方面的工作,建立了 IDchainZ身份文件系統。他與Ian Harris合著了一本書,名為The Price of Fish: A New Approach to Wicked Economics and Better Decisions,贏得了2012年的獨立出版人金融、投資&經濟學金獎。
原文:block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