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可穿戴技術開發商應關注醫療市場

‍‍‍‍‍《連線》雜誌近日撰文分析了可穿戴市場的前景。文中指出,健身類可穿戴裝置市場已經飽和,開發者應該關注規模龐大的醫療裝置市場,為真正有需求的人開發可穿戴產品。

文章全文如下:

當物聯網成為現實,我們統計了更多的步數,記錄了更多的睡眠型別,分析了更多的活動。資料雖然越來越多,但我們還是缺少常識,或者說是更大的志向。相反,開發者繼續湧入趨於飽和的時髦可穿戴產品市場,這些產品為沒有健康問題的年輕人收集大量的表面資訊。

醫療市場

事實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窮人才是可穿戴裝置的最大受益者,但這類人群一直被我們忽視。的確,比起與藥監局這樣的機構打交道,開發商更願意幫助富人和極客塑造形體和跑步健身。醫療市場規模更為龐大,可穿戴裝置開發商有潛力顛覆這片市場。但縱觀現在的開發趨勢,開發商可能只會自取滅亡。

在Wearables + Things開發者大會上,觀眾看到了Fitbit和Jawbone的智慧手環,也體驗了擴增實境眼鏡,各式各樣的產品讓人眼花繚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學生Peter Li演示一款健身手錶,它可以精確監測和記錄俯臥撐和開合跳。

耐克首席科學家對智慧手錶統計的生物學資料不屑一顧,他更為推崇可分析人為表現的智慧演算法。阿迪達斯演示了一款植入運動文胸的心率監測器。至少,開發商終於為女性使用者打造出一款“戴在胸部的智慧手環”。

高通生命公司商務擴充主管卡比爾·卡薩古德(kabir kasagood)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他奉勸開發者停止圍繞活動跟蹤裝置市場開發產品,號召開發者適應健康行業的官僚作風和監管摩擦。

卡薩古德表示:“開發者應該從孩子們的桌子跳到大人的桌子。如果你要認真做這件事,就要和藥監局打交道,學習健康責任法案,確保裝置關聯電子病歷,注意所有的健康法案。醫療市場極其缺乏創新。我願意離開健身市場,專注於醫療服務。那裡的確可以賺到錢。”

但觀眾的反應非常冷淡。畢竟,醫療監管異常繁瑣,臨床試驗需要耗費太長時間,而且與老式系統整合也極其困難。似乎是為了證明這點,iStrategy Labs演示了智慧鞋Dorothy,使用者只要碰三下腳跟,就可以呼叫Uber計程車。Dorothy成為本次大會最引人注目的產品,《早安美國》報導了這款產品。

創新方式

截至9月30日,市售可穿戴裝置數量已達266款(包括118款健身類可穿戴裝置),其中23款已經停售。從矽谷到舊金山,從奧斯汀到麻省理工,年輕、健康、高學歷、多數為男性的企業家正在開發用途極少的應用和工具,而目標使用者就是像他們一樣的人。

極客們自己開發技術,然後被早期使用者接受,最後他們的父母使用這種服務。確實,大部分資訊科技都以這種方式起步,例如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矽谷人設想,醫療技術的創新途徑體同樣如此。

但如果你注重利潤,真正瞭解最需要醫療技術的人群,那麼這種設想便不攻自破。實際上,可穿戴技術浪潮不同於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超過半數的美國健身跟蹤裝置客戶已經不再使用這些裝置,1/3的客戶使用不到六個月,就把這些裝置扔進抽屜,或者送給朋友。

哪類人群需要長期監測和跟蹤自己的健康狀況呢?患有多種慢性病的人。皮尤調查顯示,45%的美國成年人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只要不足19%的非慢性病使用者監測健康狀況。在患有一種慢性病的美國成年人中,40%的人監測健康狀況。在患有兩種慢性病的美國成年人中,這個比例為62%。

今年以來,美國可穿戴醫療裝置銷售額為28億美元。未來五年,這個數字將增長到83億美元。如果你注意今年健身手環和智慧手錶的銷售資料,即使拿這個數字乘以6,還是遠低於美國血糖試紙市場的63億美元銷售額。

慢性病患者不會因為失去新鮮感而突然拋棄醫療裝置。跟蹤和監測健康狀況可以讓他們遠離醫院。但是,有些開發者寧願在程式設計馬拉松上大展拳腳,也不願為真正有需求的人開發醫療產品。

老齡化、慢性病社會的醫療開支正在拖累經濟,創新者能否應對這項挑戰?或者,只是開發一種能呼叫計程車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