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智慧穿戴產品可謂大爆發,但是商業化的普及卻並沒有概念火爆。可穿戴產品從谷歌眼鏡、娛樂控制、兒童監護、健康醫療、智慧家居、智慧服飾到通訊等領域,資本雲集,技術比拼加速。

Pinterest-AndroidWear

 12014全球可穿戴裝置技術路徑

在資本的推動以及媒體的關注下,智慧穿戴技術進入了不同的領域進行探索。但從目前全球的技術路徑來看,智慧穿戴目前的技術路徑主要分為四條:一條是以三星等傳統通訊企業為代表的可穿戴裝置的路徑,就是基於通訊的智慧穿戴產品;一條是以耐克等傳統運動娛樂企業為代表的可穿戴裝置的路徑,就是基於定位、運動娛樂的智慧穿戴產品;第三條則是以谷歌眼鏡為代表的可穿戴裝置的路徑,就是基於眼鏡類的虛擬現實或沉浸式的智慧穿戴產品;第四條則是以移動醫療為主的可穿戴裝置路徑,就是基於血壓、心率、血糖、新陳代謝等方面的監測。

當然還有其它一些方面的探索,尤其是一些垂直、細分領域的探索在不斷加深。但從2014年的情況來看,可穿戴產品在第一、二條路徑上的商業化程度相對比較高,但是距離商業化的普及還是沒有概念來的火爆。

 2、火爆並非來自於消費者需求

可穿戴產業的火爆這個現象似乎與曾經電子商務產業火爆有著類似的影子,曾經電子商務的火爆,除了產業發展趨勢因素之外,主要可以歸結為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來源於資本推動的力量,除了各種基金資金的支援外,另外還有大批的煤老闆進入;另外一方面是來自於技術工程師的推動,一些技術工程師希望藉著技術優勢進入。今天回過頭來看,成功與活下來的沒幾個,這是神馬原因呢?我總結的結論就是,一方面是資本不熟悉產業的商業化路徑;二是技術人員比拼技術,缺乏對商業化需求的瞭解。不論是哪方面原因,總結一句話就是對產業商業化路徑不熟悉。

今天來看智慧穿戴產業火爆背後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來自於這兩方面,一方面是受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資本的投資渠道相對有限,加上移動網際網路的整個浪潮,科技巨頭的進入,以及媒體的關注,這些要素就促使了一些資本流向於可穿戴裝置產業。這些資本的流向大致可分為兩條路徑:一條是公開的資本市場,主要是在可穿戴裝置產業鏈上的相關公司進行支援,其中以概念股為主;另外一條是VC資本的支援,主要是對一些創造業團隊,或者說是對一些有想法的團隊進行支援,主要以終端產品的創業概念為主。

另外一方面則是受國家鼓勵大學生以及科研人員自主創業政策的影響,同時由於智慧手機的發展已呈現飽和趨勢,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浪潮趨勢的影響,促使一部分創業人群進入細分、垂直市場挖掘風口中的商業機會。

從目前智慧概念在資本市場以及媒體領域的火爆,再結合商業化的應用接受度與普及情況來看,顯然智慧穿戴產品在商業化的實施路徑上已經產生了偏差。以谷歌為例,我一直談谷歌不論是怎麼收購,其本質根本就不是為了所謂的智慧家居與智慧穿戴,而是為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繼續它大資料帝國的地位,其次谷歌不斷的收購是為了資本與產業探索的需要。

再以三星為例子,三星是典型的商業路徑依賴的結果。由於三星在通訊領域的成功,它就將這種技術思考,直接從手機搬到手錶上,然後附加一些探索性的效能。在三星的第二代智慧手錶產品還未推出之前,我就曾對其下過結論,不會在商業化方面獲得很好的成功。這就是一部分以通訊為代表的企業,很難擺脫商業決策的路徑依賴思維。

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不論是哪種情況的進入與支援,顯然市場的表現情況都未能達到各方預期。這其中不僅是投資人、創業人員,還包括媒體、消費者等在經歷了兩年多的時間後,其熱情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3、站到風口或許是因為她

可穿戴產業的爆發幾乎可以用一夜之間來形容,如果真正的需求不是來自於消費者的需求推動,到底是什麼風讓可穿戴裝置突然之間站到了風口之上。這要從兩個層面去觀察,一是產業發展趨勢層面,這其中主要由四個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是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演變,以極快的速度從傳統網際網路切換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何讓一個虛擬的移動世界以更加真實的方式存在,就需要藉助於可穿戴裝置進行詮釋;

第二方面是包括4G以及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讓可穿戴裝置的價值凸顯出來,這在PC網際網路時代,或者說傳統網際網路時代,可穿戴裝置的價值是很難凸顯出來的,我們不太可能手上戴塊表然後後面拖著根網線去跑步;

第三方面是傳統IT產業鏈在基於摩爾定律發展,元器件效能不斷提升的同時又不斷的微型化,剛好在一些環節上滿足了可穿戴裝置微型化的產業要求;

第四方面是大資料時代的到來,可穿戴裝置成為了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時代的一個關鍵入口,這也正是國際巨頭不惜重金要挺進可穿戴裝置的原因。

二是資本層面,主要也由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整個國家環境不差錢了,而且在國家層面又鼓勵支援創新創業,並給年輕人的創業提供了一個寬鬆的大環境;第二方面是資本市場方面,也就是最近牛市之前的熊市,大部分在資本市場上徘徊的資本很難在權重股中獲利,於是就轉向於投資趨勢產業,助推了可穿戴裝置產業;第三方面是整個經濟形勢下行,傳統產業不景氣,房地產投資又遭受困境,短期獲利的投資渠道受阻,促使資本轉向於尋找趨勢產業。

正是由於以上兩個層面的七個要素就促使了可穿戴裝置成為了風口上的豬,資本、人才,以及媒體關注點都轉向了這一行業,促成了可穿戴裝置飛速成長。

 4、有種陷阱叫盲目跟隨

儘管可穿戴裝置猶如一隻站在風口上的豬,但從今天國內企業的表現來看,如果盲目的跟隨國外的路徑,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很容易掉入陷阱。因為很多巨頭,他所說的不一定是代表著它是真正要幹那個方向。今天的智慧穿戴不是比拼技術、硬體的時刻,而是需要冷靜下來思考商業化路徑的時刻。

面對2015年,我希望資本要冷靜,技術人員要冷靜,創業者們更要冷靜。而我做為產業研究人員,不希望看到太多的烈士,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壯士。智慧穿戴產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它不是單純的網際網路產品,也不是單純的硬體產品,而是一個以人、裝置、智慧三者融合的產品。

所以不能簡單的以網際網路的思維去思考智慧穿戴產品,也不能簡單的以硬體的思維來思考智慧穿戴產品。而是要抓住智慧穿戴的核心,就是與人繫結,併為人提供更為有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只有理解了可穿戴裝置的本質,才能讓我們在產業商業化路徑的思考中不至於迷失或踏入陷阱。

 5、換個角度理解可穿戴裝置

回顧可穿戴裝置這兩年所走過的路,似乎業內外目前對於可穿戴裝置的理解都有些侷限。當然這跟產業的發展階段有關係,畢竟是一個新興產業。一方面從產業探索者自身的角度出發處於一個摸索的過程;另外一方面從消費者的認知角度看,也還處於一個比較模糊的階段。

之所以目前大部分人對於可穿戴裝置的認知停留在智慧手錶、手環的層面,這其中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受國外企業技術路線的影響,比如耐克、三星等;二是產業在商業化的過程中,由於受到產業鏈技術的限制,迫使大部分的創業人群選擇了從手錶環節下手。

其實可穿戴裝置真正的理解是計算機技術微型化之後,一種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小型計算機,並不侷限於人體。當然就人體可穿戴而言,也分為體表外的可穿戴裝置與植入式可穿戴裝置,智慧手錶、手環只是體表外可穿戴裝置的一種形態。

除人體可穿戴之外,還有給動物、寵物的可穿戴裝置,給花草樹木的監測的可穿戴裝置,以及給工業裝置所穿戴的可穿戴裝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GE的工業網際網路,其中最為核心的技術要素就是藉助於給工業裝置穿上可穿戴裝置以監測其工作,而國內在工業領域的可穿戴裝置起步較國外相比,稍晚了一點。這些將會是2015年,以及往後的一個重點方向。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定義可穿戴裝置的話,那就是:“連線人與智慧裝置的鑰匙”。這也正是可穿戴裝置與手機以及其它智慧硬體之間最核心的區別,就在於人與物之間的資料化連線,這是手機無法做到的,也是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聯網等產業無法做到的,只有可穿戴裝置可以實現。不僅是給裝置戴上可穿戴以實現資料化,更是將物與人進行有效連線的一把智慧鑰匙。

 6、價格與價值之間引發爭議

當可穿戴裝置在手錶、手環方面扎堆的時候,一種泡沫式供大於需的現象出現了。為什麼我會給2014年的可穿戴裝置產業定義為“泡沫式的供大於需”,是因為從實際的市場需求角度來看是需大於供,而從當前的產業實際情況來看出現了一種非正常的供大於需,因此這種非正常的供需關係就形成了短暫的泡沫現象。而在泡沫中競爭的不同角色為了獲得市場,通常採取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價格戰,或者借用所謂的網際網路思維瞎顛覆。

其實形成這種爭議的關鍵在於可穿戴裝置在使用者購買後,普遍出現使用者感覺價格大於價值,總有種買貴了的感覺。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主要出在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配置錯位。也可以理解為企業在定價時所思考的功能、服務、效能等,在使用者實際使用中出現錯位。這種錯位就會容易給人帶來錯覺,覺得這個產業問題很大,一些產品在忽悠。其實這一方面是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過程;另外一方面是在宣傳的時候,表達方式或許欠精準。

在我看來,決定著可穿戴裝置價格高低的要素無非三個環節,產品硬體本身的成本+增值的應用服務+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體驗。其中產品硬體本身的成本在同一個檔次上的差異不會太大,儘管通過產品硬體本身所能獲取的利潤相對透明,也比較有限,但產品硬體本身決定著產品的層次以及後面兩個要素的定價。

增值的應用服務+使用者的生心理體驗則是決定價格高低的核心部分,也是定價高低的關鍵部分。同樣是手環,微軟最新發布的售價1200多元,結果微軟的脫銷了。因此對於可穿戴裝置而言,利潤不是由產品本身的零部件成本決定,而是由硬體之外的價值決定。

從目前比較火爆的智慧手錶、智慧手環、智慧眼鏡層面來看,增值的應用服務+使用者的生心理體驗方面還需要發力。或者可以通俗的理解為,硬體本身更多的是側重於成本的價格定價,而後兩者則是硬體之外的附加價值,體現的是價值。

而可穿戴裝置的這種價值以貨幣形式進行體現的時候,所表現的形式就是價格。當價值要素還沒有發揮出來的時候,使用者的價格敏感度將會由價值關注轉移到產品本身的硬體關注上。當消費者的價格決策被轉移到產品本身的時候,消費者就會從硬體成本的層面去衡量價格。比如我們去購買塑料水桶,我們的消費決策是產品本身,而非產品的價值,此時我們通常的價格高低衡量依據是塑料原材料的價格。

今天一些消費者認為可穿戴裝置貴的原因顯然不是價格問題,是消費者的消費決策關注點並未從產品本身轉移到價值點上,就容易在價格與價值之間產生錯位。因此,在我看來,決定著可穿戴裝置價格的並不是可穿戴裝置的硬體本身,而是基於硬體所提供的價值。我們賦予產品的使用者實際使用價值越高,價格也就越高,而產品硬體本身只是價格決策的一個基礎參照,這些價值環節正是可穿戴裝置產業接下來需要發力解決的方向。

 7VC不怕死的真正原因或許在這裡

但不論2014年整個可穿戴裝置產業的商業化如何不給力,或者說未能給投資人帶來預期,但依然無法阻止VC的繼續關注。而目前在這個領域扎堆的也當屬VC和創投,顯然不是這些資本不怕失敗,而其不怕死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這些原因。

這些投資機構通常對於趨勢產業和爆發力強的產業,通俗的說就是對於能給資本帶來夢想的產業比較感興趣。我在觀察,發現資本有兩個很重要的特性,一個就是它是逐利性的,資本一定要獲得很高的回報,要追求價值。追求價值過程當中延伸另外一個原則,就是它需要夢想,資本市場有點類似於賭博的遊戲,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夢想讓資本能夠不斷的像擊鼓傳花一樣接下去。在這兩個原則下面,可穿戴裝置產業剛好符合資本市場的特性。

在這個網際網路以及網際網路思維很熱的時期裡面,我總結了一下,可穿戴裝置核心改變之一就是使用者粘度。在PC網際網路的時代,使用者粘度是按小時計算的,出行的時候要帶著一個電腦,基本上每天花一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對著電腦處理關於平時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當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發現使用者粘度又被改變了,就不是按小時計算,變成按分鐘計算。而且按分鐘計算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時候走在大學的校園裡面,我就發現在過去沒有移動網際網路的時候,談戀愛兩個人還是牽手的,移動網際網路這個時代兩個人各拿各的手機,各看各的,所有碎片化時間都被擠佔了。這就可以看到移動網際網路概念為什麼這麼火爆?

因為它擁有了夢想,過去說PC網際網路按小時,現在說綁架使用者的時候已經變到按分鐘來的,小時到分鐘這中間又充滿了無限的商機。到了可穿戴時代,就不是分鐘了,這時候就按秒了,戴在你身上,以秒為單位來計算時間粘度。這時候就給資本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另外一方面就是可穿戴裝置賦予了網際網路產品的物理屬性,讓它變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在我們身上使用的網際網路的一個產品。這兩方面在我看來是吸引資本大舉進入的關鍵要素。

 

自 安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