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公佈的研究表明,英國社會統治階層依舊“極度精英化”。各行各業的頂層牛津劍橋畢業生雲集,而且大部分從小就上私立學校。

這項調查涵蓋了政治、商業、媒體和公共部門的4千多名最高決策層成員的背景。

調查由社會流動性和兒童貧困事務委員會(SMCOC)完成,結論指出這種精英階層統治一切的格局與英國社會的多元化現實脫節,把無數才華出眾的人才排斥在重要崗位之外。

不過,英國頂尖私校校長大會(HMC)認為這項調查的結論“不合理也不公平”。

HMC 主席理查德·哈曼(Richard Harman)指出,把權貴階層大量成員之所以能夠進入權貴階層的原因簡單歸結為他們都上私立學校,這種做法屬於“懶惰的固化印象”,低估了私立教育領域的多元程度。

SMCOC 主席艾倫·米爾本(Alan Milburn)對BBC廣播4臺表示,這項研究結果為中小學、大學和政府敲了“警鐘”。

家世vs才華

米爾本在報告前言中解釋說,最高決策層“精英化”的深層次危害在於這種單一性使它無法獲得本應得到的廣泛、豐富的資訊,對社會的代表性越來越差,終至可信度下降。

這種狀況的風險在於,掌握著公共生活決策權的人數不多的精英圈子裡大家相互都知根知底,很熟悉,但對全國普通公眾每天面對的日常生活挑戰卻很陌生。

這不利於健康的民主社會。

在這種社會架構中,個人奮鬥往往被認為是無謂的努力,社會下層的孩子永遠無法進入上層。

私校畢業生佔英國總人口的7%。

牛劍(牛津、劍橋)畢業生在這些核心崗位所佔比例也差不多。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英國總人口不到1%的人有牛劍文憑,62%的人從未上過大學。

這種“極度精英化”甚至可以稱作“社會工程機制”。

研究報告承認,上私立學校和頂尖大學的學生中有不少才華出眾者,但問題在於能否升至各界的頂層崗位到底取決於知識水平還是人脈關係,是否有不少完全能勝任這些頂級崗位的人才被排斥在外。

報告呼籲全社會共同努力,“打破精英機制”。

英國前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今年3月曾批評卡梅倫政府決策層過於“精英化”,核心決策圈充斥著伊頓公學(Eton College )等私立貴族學校畢業的權貴子弟。

這在政府中形成了一種“特權堡壘”,權貴子弟的過度集中顯得“荒謬可笑”,也表明公立教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