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AU/MAU說話的年代,“點贊”這種輕量級互動行為,成為增加使用者黏性的戰術級重武器。從士兵到將軍,如果對這些小零碎“如數家珍”,必將在征塵中游刃有餘,攻城奪地,揚名立萬。
點贊、喜歡、關注、收藏、評分……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會遇到這些“不起眼的小功能”,姑且可以稱為“使用者傾向系統”,它們的效果顯而易見:
使用者傾向系統的三個好處
1.增加註冊轉化
絕大多數此類小操作,都需要使用者有個基本身份,所以……此處省略兩百字。
2.參與感,消滅孤獨寂寞冷
輕量級操作,降低參與成本;展示繁榮,感化當前使用者的參與。
3.獲取使用者偏好
成為推薦系統的輸入渠道,產生一系列重要的運營資料。
設計之前,先明確三個問題
問題一、使用者之間的關係
作為設計者,必須明確使用者群之間關係。
A.場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
婚(yue)戀(pao)產品基本上就是“一對一”;招聘產品絕大部分是“一對多”,獵頭功能卻又是“一對一”;討論社群可能又偏重“多對多”……你的產品功能在不同使用場景下屬於哪種?
B.支配從屬
在互動場景中,明確各方是平等關係,還是由其中一方支配。
部落格作者可以對評論進行CRUD操作,允許評論者編輯和刪除自己的評論;朋友圈中,其他人點贊好像不能由你來刪除,除非你遮蔽/刪除這個朋友;在一個操作流程中,不同的流程節點和場景,不同的角色可以有迥異的從屬關係,甚至可以互換,相互制衡影響。
問題二、範圍,私有還是公開
A.社群屬性:封閉,半封閉,開放
沒有身份即無法使用(連檢視都不行),稱為“封閉”;沒有身份,可以使用少部分功能,稱為“半封閉”;沒有身份,可以使用絕大部分核心功能,稱為“開放”。
微博、微信都是封閉的;絕大部分交易平臺(電商、招聘)都是半封閉的;帶有媒體屬性產品往往都是公開的。
B.可見性
陌生使用者之間公開身份嘛?允許通過話題和搜尋找到特定使用者嘛?允許單向Flow(粉絲關係),還是必須雙向握手(好友關係)?即便是好友關係就一定完全可見麼?賦予使用者的可見性自主權有多高?
C.私有內容
即便坦誠相見,也要留下最後一條底褲。隱私 “不可為外人道也”,互動設計中要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要明確,產品迭代不會影響隱私性,絕對不會公開(公開轉為隱私是可以的,隱私轉為公開,將是毀滅性的)。
問題三、互動之後的利益與負擔
A.臨時與持續
某一時刻的操作,會影響今後所有的場景麼?因為點了一個贊,所以就要強制成為粉絲?輕互動臨時,重互動持續,這是個基本原理。在操作之前,使用者對這些結果是否獲取了足夠的預知和幫助。
B.馬斯洛的高階需求
感情歸屬,獲得尊重,實現自我,超越自我……聽起來高大上,無非就是“貪嗔痴”,此處再省略兩百字。
C.影響排序和機會
所謂使用者傾向,一旦成為群體行為,必將挖掘出最優秀的內容和使用者,獲取更多展現機會。
認識小精靈們
為什麼要用英文解釋這些詞兒?
感謝中文的博大精深,但在某一些場合,用英文去詮釋更準確一些昂
Agree/Disagree[贊]與[踩]
這個贊,不是朋友圈裡的那個贊。哈姆雷特式的問題,支援還是反對。
應用場景:一些有明確觀點的場合
核心業務:統計贊/踩比例,提供群體傾向參考
可選分支:
-
贊/踩代表我對某一類內容的好惡,形成決策樹
-
在同一話題下(多個答案),贊/踩只能執行一次
-
可以切換贊和踩,但不能撤銷
Like/Love/Favorite[喜歡]
同樣是喜歡,輕重有差異:Like偏重眼緣(第一印象),Love發自肺腑(長期印象),Favor是摯愛(具有排他性)。
應用場景:在任何事物(使用者或內容)身上
核心業務:再次看到時,標明我已喜歡
-
當我喜歡某人,Ta也喜歡我時,發生點什麼
-
我喜歡過的就不要再展示了,或者優先展示我喜歡的
-
發現和我喜歡相同事物的其他使用者
Follow/Subscribe[關注/訂閱]
追隨,就是總想知道這件事物的變化,這是個單方面的動作,同義詞是訂閱Subscribe
應用場景:在任何事物(使用者和內容)身上
核心業務:關注標的有了變化,通知我(資訊、動態)
-
如果我關注某人,Ta也關注了我,我們成為好友
Bookmark[私藏、書籤]
收藏,是一個私有動作,可以理解為私藏。
應用場景:標記任何內容(不能是使用者)身上,方便自己以後檢視
核心業務:加入到收藏夾
-
分組收藏或按類別自動區分
Add to List[加入清單]
清單,和BookMark的重要區別是,可以公開。
應用場景:標記具有主題關聯的同類內容,方便自己檢視或分享給他人
核心業務:組織一個同類清單
-
清單可以作為單個內容,擁有其他互動操作
Helpful/Thanks for help[感謝]
感謝作者分享或者作答,比喜歡具有更強烈的相關性
應用場景:基於某一內容,感謝提供者
核心業務:標記為感謝
-
積分或打賞功能,予以鼓勵
Rank[評價、打分]
將內心的好惡以數字的形式量化出來
應用場景:針對某些內容(不能是使用者),以打分的形式產生永久不可逆的評判
核心業務:選擇分數,提交發布
-
計算平均分數結果
-
只有特殊人群(真正的使用者)才有權發表
Emote[心情]
將此時此刻的想法,通過表情展現出來
應用場景:針對某些事物(使用者或內容),使用表情包進行快速評論
核心業務:先擇提交表情,檢視各心情的人數
-
針對同一事物同時發表多個心情
Comment[評論、建議]
把想法通過文字和圖片表達出來
應用場景:針對某些事物(使用者或內容),使用文字+圖片進行詳細的評論描述
核心業務:富文字編輯器,圖片上傳功能
-
單獨列出帶有圖片的評論
-
@某人或針對某人回覆進行繼續評論
-
對已有評論進行追加評論
小精靈共同的擴充套件性
-
可以進行組合應用,例如“Bookmark,同時Follow”
-
在被操作後,通知相關使用者(發起者、提供者)
-
我的互動操作加入到個人動態(FEEDs)中,公開給他人(Bookmark除外)
-
在主題下,列出和我有相同操作的其他使用者清單
-
基於我的操作,產生偏好,推薦類似的事物(使用者、內容)
辨識這群小頑皮
區別Agree/Disagree和Like
Agree/Disagree是雙向的,即喜歡和討厭;Like只有喜歡一個方向;
區別Like和Follow
Like/Love/Favor,只是某一個時刻的狀態,不代表需要持續瞭解;Follow,是沿著時間軸繼續瞭解未來的變化,渴望推送動態;
區別Like和Bookmark
Like,是一個臨時行為,可能不需要儲存一個“我喜歡的列表”;Bookmark,是為了未來反覆檢視,必定需要一個“收藏列表”
區別Follow和Bookmark
Follow,可以針對使用者或內容;Bookmark,只能針對內容,不能針對使用者
區別Bookmark和Add to List
Bookmark,是一種私有行為,一般不可公開分享;Add to List,在需要的情況下,具有可公開的潛力;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亞馬遜有了收藏夾還要搞出來一個心願單了?另外,豆瓣的圖書都列輸入Add to List 而不是Bookmark)
區別Like和Thanks for help
Like,基於興趣,通常基於我的個人偏好;Thanks,基於需要,通常需要給予提供者獎勵(虛擬或現金)
區別Rank和Emote
Rank,是量化的分數,為他人提供參考,通常不允許撤銷;Emote,是泛化的表情,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多選,隨時可變
Like這娃很特殊
因為屬於輕量級操作,通常背後跟著一個重量級組合
Like + Bookmark組合
通常是針對圖書、音樂等基於興趣的消費品和內容
Like + Follow組合
通常在交友軟體中,針對使用者之間的認識;在社群中,持續關注某一個話題
Like + Rank組合
在Like旁邊加上數字就變成一個簡單的評價系統了
關於微信朋友圈的“點贊”
通過上述互動本質分析,微信朋友圈中的“點贊”功能是一個Like + Follow(還包含Thanks for Help)的組合,雖然這麼做很巧妙,那麼問題來了。
1.當你今天不小心失戀了,還發了個朋友圈,結果有人點了個“贊”,你不爽到要絕交?
因為這個使用者可能並不是要Like,而是他可能僅僅是習慣了點讚的Follow功能
2.傳說,微信會把這個Like+Follow的組合變成Agree/Disagree?
作為互動設計師,Hozin覺得那不科學,並且可能是毀滅性的;與其這樣設計,不如增加一個發起朋友圈投票功能,但那樣也會很糟糕。
使用者傾向系統設計貼士
儘量用圖示,圖示,圖示
好吧,近期如果不犯懶,Hozin整理一下標準Icon圖例,放送給大家
組合互動的首次使用,要給予使用者選擇
比如採用Like+Follw,應該讓使用者選擇是否今後也加入到FEEDs裡
話說Hozin在某導購網站為老婆選內衣,那些Like動作就被推送到個人動態去了,非常惱火
操作組合時,要告知結果
明確告知結果,這個必須,特別是在使用者粘度低的情況下
別濫用,不要用太多
Like Follow Bookmark Add to List Rank通通用上就好產品?還是那句話,問問自己有木有企鵝那樣的親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