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公司在中國成立“協同研究院”的訊息,出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而且是頭條報導,這真是一件意外之喜。央視報導中稱,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以技術升級為前提,而在技術創新中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至關重要。這條報導的位置,及其強調的意義,使我從中看到了國家在產業戰略上的導向:中國產業界正在努力“在協同創新狀態下實現自主創新”,或者說“在自主創新前提下進行協同創新”。
英特爾是一家與生俱來的“創新驅動型公司”,而英特爾協同研究院在國際上也代表了一種“協同創新的正規化”。英特爾這種獨創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一段較為漫長的機制變遷;不是先知先覺,而是在走過很多彎路後的“實踐出真知”。
早在1990年代中期,英特爾開始探索行之有效的產學研結合方式。我們認為,一些前瞻性技術需要超前研究,而大學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前瞻研發實體,因此我們就在實踐中摸索企業與大學合作的恰當機制。在理念上,產學研進行協同創新很容易一拍即合;但在實踐中,如何形成協同創新的雙贏成果卻並非輕而易舉,甚至一波三折。
在探索時期,英特爾公司曾專門設立了與大學合作的專項資金,採取直接出資方式資助大學的科研活動。每年這些資金由各個大學分散的研究機構來申請。當時我們並不想限制教授們的研究方向,希望在一種寬鬆自由狀態下更好地發揮教授們的創造性,所以公司方面對申請的教授們並沒有要求承擔英特爾的研究任務。顯而易見,這種方式並不能產出對英特爾直接可用的研究成果。教授們發表研究論文時感謝了英特爾對其研究的資助,客觀上提升了公司在學術界的形象與影響力。此外,這些由於資助而形成的人脈關係,為英特爾在大學裡招聘頂級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幫助。這種合作方式大概持續了三、五年。
隨後,英特爾研究院聘請了美國自然基金會前任副主席David Tennenhouse來主管英特爾與大學的合作研究專案。David採取與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的方式,在全球頂級大學裡請來著名教授擔綱研究英特爾指定的課題領域,英特爾在資助專案的同時,也派出公司的全職研發人員協助教授們做研究。從實際效果看,由於研究課題以學校裡的教授為主導,英特爾研究人員配合負責教授的研究方向,公司對專案方向的影響力並不明顯。在學術界,教授們之間的聯絡十分鬆散,在同一方向上關聯較弱,各行其道而難以整合。這些聯合實驗室雖然發表課題論文豐富,但對英特爾在技術和產品上的切實幫助卻不多。這種模式運營了三、五年,終於難以為繼。
英特爾並未因一時不順而放棄產學研結合方式,而是積極探索以更新的模式與機制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在2003年英特爾研究院主導的、多所大學參與的多核研究專案為英特爾帶來豐富成果,作為成功的產學研實踐案例被英特爾研究院繼續完善,從而形成了“協同研究院”的模式,並在世界各地推廣。到現在,已經陸續成立了12個“協同研究院”,英特爾中國協同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成功案例的背景是,當時英特爾的單核CPU在提高主頻的道路上已經遇到功耗屏障,伴隨晶片速度不斷提升,所需功耗越來越大,晶片散熱問題十分嚴重。在CPU的發展上,單核的道路已到盡頭,必須轉變方向,採取多核方法來提升晶片效能。由於過去的應用程式都是圍繞單核程式設計的,多核的應用程式如何程式設計成為一時難題。在公司層面明確認同“多核工藝方法”是一個未來方向之後,我們就決定支援數所大學聯手先行多核的程式設計和應用研究。
首先,我們與產業夥伴聯合組成一個八人指導委員會,我本人當時是成員之一。委員會在明確了研究方向後,向相關大學發出研究課題邀請,方式類似於課題招標,相當於定向招標。我們收到了40多份研究課題的開題方案,我們最終選出了5份作為初選方案。然後,我們就到初選的大學裡去跟那些教授進行開題答辯,詳細瞭解這些研究方案,確定其可行性。
這種課題方案徵集方式後來成為“英特爾協同研究院模式”的首要原則:即“方向導向”,既不是名牌大學導向,也不是名牌教授導向。先由產業界與學術界共同確立一個共同認同的研究方向,這必須是技術趨勢與市場趨勢雙向結合的未來方向。也許這個方向尚在萌芽狀態而不夠清晰,但大家都認可,這個方向在市場上大有可能實現並應用。
儘管“方向導向”原則不是按照學校知名度來確定研究資助物件,但是在明確研究方向後,我們還是要儘量選擇具有號召力的知名教授。因為大型的研究課題上,往往一個教授獨木難撐。我們需要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知名教授來做研究方面領軍人物,其作用類似於國內的跨學科“課題帶頭人”,由他們出面召集一批本校和外校的同行教授,團結在一起共同研究開發。
在選定大學方面的“課題帶頭人”同時,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企業方面派出的“專案牽頭人”,同樣至關重要。協同研究院的組織架構中,由英特爾結合各方組建的“指導委員會”,負責把握研究方向及研究資金安排,決定整體研究專案中各研究課題定位及相互關係。在執行層面,由企業人員與大學教授共同組建研究團隊。因此,由企業派出的專案牽頭人必須是資深的高階技術人員,資歷要相當於總工程師級別的人才,專業技術水平要相當於合作的教授們,否則難於把握專案方向。而且,企業牽頭人還能協調英特爾內部的人力和財力。這個角色有點類似影視界的“製片人”,或出版界的“出品人”,其責任是確保研究成果不會偏離企業的應用。
在協同創新的機制中還有兩個關鍵的問題:一個是足夠的研究投入,不僅是研究設施的硬體投入,更在於智力成本的投入;另一個是提前預設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歸屬,明確共享與分享的方式。兩者歸一,尊重知識的價值與保護知識的產權,沒有這個根本就沒有創新。
目前我們正是在這種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即“協同研究院”方式下與中國和全球學術界展開合作,其成果將不僅使英特爾受益,對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也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這種模式,我們也希望在國內產學研合作上,成為一種可以借鑑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