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 6 屆社會計算、行為文化建模與預測國際會議上,MIT 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小組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稱,通過分析使用者的手機通話記錄可以預測其性格。

這個研究小組的成員包括 Yves-Alexandre de Montjoye、Jordi Quoidbach、Florent Robic 及 Sandy Pentland 等人。研究者首先找到了 100 位學生,通過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來確定其大五人格(OCEAN)型別。所謂的大五人格是指人格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研究者通過詞彙學的方法,發現以下五種特質大約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

開放性(O):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智慧

謹慎性(C):勝任、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

外向性(E):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

隨和性(A):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

神經質(N):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衝動、脆弱

在確定了學生的人格以後,研究人員開始檢查這批人 2010 年 3 月至 2011 年 6 月間 18 個月的通話記錄,從中找出下列的後設資料:

含通話數在內的電話使用情況

活躍的使用者行為,包括呼叫次數,回簡訊的時間等

位置,或者使用者移動的距離有多遠,在多少地方撥號過等資訊,即所謂的活動半徑指標。

日常通話的規律性

多元性,即使用者的通訊錄個數以及使用者與裡面的人通話相對頻率之比

確定好這些指標之後,研究者通過機器學習演算法來確定每個人的人格型別。最後的結果表明預測的準確率要比隨機猜測高得多(見下圖)。各種人格型別的隨機預測準確率大概在 36-39% 左右,而利用該模型進行預測的成功率分別達到了 63%(N 型)、61%(E 型)、51%(C 型、A 型)、49%(O 型)。相比之下,預測成功率提高了 42%。

上圖還說明了預測每一種性格最有用的指標。如活動半徑對預測神經質人格最有用,通訊錄的熵對預測外向型人格最有用等。不過研究者 De Montjoye 指出,在觀測到特定的行為與人格之間並不存在一一的對應關係。比方說,如果活動半徑特別大的話也並不能明確表示此人就是神經質人格。但是行為和資料的強度結合起來可以幫助進行人格預測。

考慮到移動手機使用者的數量龐大,使用者的使用活躍,在海量的大資料支援下,這種預測方法無疑為運營商及各種 app 開啟了新的機遇之門,因為他們可以更加接近於瞭解使用者是什麼樣的人了。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又該開始擔心自己的隱私問題了。

via:36KR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