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篇報告中,通過資料整理,我們對2011年以來成立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投融資資料和創始人背景進行了全面的梳理,並統計了9個細分領域成立的企業數量和投融資金額。之前的這些資料統計的是目前還在運營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看看他們為什麼活下來,哪些領域發展得更好。而接下來,我們將統計已經停止運營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名單,分析它們所在的行業背景,以及死亡的原因。或許,這部分分析對於還在運營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來說,有更大的參考價值。時時刻刻審視自己,避免走別人的老路。
曾經,在網路上流傳一份移動醫療死亡名單,關注該報導的創業者非常多。名單中披露了20多家死去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但其中只有4家獲得了天使投資,多數企業並沒有獲得投資就已經死掉。分析這份名單的價值其實並不大,每年新創立的公司數不勝數,很多時候可能我們還沒來得及收錄就已經倒閉。
這一次,我們統計的死亡名單全部是有獲得投資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有獲得投資,第一,說明這些企業的創始人、團隊和商業模式已經得到了資本的初步認可;第二,這些企業在資本的支援下,能夠更好地去實現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份死亡名單能夠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更有價值。
1、我們是如何判斷一家企業死亡的
既然我們關注的是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生存狀況,那麼我們首先就是從網際網路著手,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做企業調查。
第一,檢視企業APP的更新時間,下載使用。手機APP一般是網際網路+醫療企業觸網的主要產品,如果APP半年以上未更新,加入死亡企業名單待查。
第二,檢視企業微信公眾號,關注並使用,內容有3個月以上未更新的加入死亡企業名單待查。
第三,沒有APP和微信公眾號的企業,查詢企業官方網站,企業新聞有3個月以上未更新的加入死亡企業名單待查。
第四,查詢企業官方網站所公佈的客服電話和工作電話,工作時間撥打電話看是否有人接聽。
以上是我們作為使用者去嘗試使用產品和聯絡這些企業的常用方式。當然,我們要判斷一家企業是否死亡必須非常小心謹慎,以上四個條件必須全部滿足才能做出最後的判斷。在最開始的第一輪企業整理中,我們找出來了66家疑似死亡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但是在經過後兩輪的電話核實之後,我們排除掉了28家,最後確定的死亡名單是38家。
被排除掉的28家企業多多少少在產品上有些問題才會一開始被我們列入名單中,比如APP應用和企業公眾號長時間沒有更新,網站無法開啟等等。雖然最後經過電話核實,這些企業仍在運營,被我們移出名單。但是作為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忽視了網際網路和移動互聯平臺上的內容更新並不是件好事。他們雖然現在還活著,還能堅持多久就只能打一個問號了。
2、38家死亡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全名單
注:從尊重考慮,企業名字我們省去了一字。如果企業資訊登記有誤,歡迎聯絡我們,文末有聯絡方式,謝謝。
3、38家企業總融資量接近1000萬美金
這38家企業獲得的總投融資額達到了965萬美金,加上一些企業未透露的投融資資料,總量應該超過了1000萬美金。其中,獲得投資額最高的就是今年曝光度最高的“藥給力”,總計獲得166萬美金投資。藥給力第一輪天使輪獲得數百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而A輪由同渡創投、中國平安(平安創新投)、聯創策源共同投資了數千萬元。排名第二的是一家智慧健康硬體廠商,總計獲得159萬美金的投資。該企業所生產的智慧健康硬體產品體脂稱在網上還有銷售,但是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更新在2016年6月停止,官網BBS關閉,公司的辦公電話和400服務電話連續三天都無人接聽,應該也是遭遇了重大變故。
4、7家企業進入A輪
大部分死亡企業還停留在天使輪,天使輪的獲投金額絕大多數在100萬人民幣左右。但是在產品經過驗證後發現市場接受度不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原因下,很難再能獲得資金。有7家企業能進入A輪,他們的佔比也非常大,達到了18.4%。這些企業無論在名氣還是使用者資料上其實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資金對於企業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導致其失敗的原因是也是多方面的。
5、網際網路背景是關鍵詞
創始人具有網際網路行業標籤的一共有27家,佔其中的71%,而具有醫療背景的只有3家,佔其中的7.9%。醫療過程對比較專業,如果網際網路人沒有深入對醫療行業進行了解,導致錯誤判斷市場痛點,沒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就非常容易失敗。同時,醫療行業進入門檻高,是否掌握真正的醫療資源才是決定“生死”的問題。如何把握住患者真正的需求,並將需求轉化成產品,這是移動醫療企業不得忽視的問題。
6、健康保健和尋醫診療領域最多
絕大多數網際網路人只能切人門檻相對較低的健康保健和尋醫診療這兩個市場,因為這兩個領域屬於輕醫療、輕技術行業。但是這兩個領域的很多細分市場都已經有了行業獨角獸,要想獲得成功非常不易。特別是近兩年成立的健康保健和尋醫診療的企業能獲得成功的更少,除非是“平安好醫生”這種能夠依託於大平臺的專案。
7、平均存活時間
我們統計了25個能明確查出最後產品更新時間的公司,記錄了他們從誕生到死亡的時間。這些企業的平均存活時間為19.6個月。超過24個月的公司佔比較多,而不足一年就死掉的公司也同樣多。這說明了創業型公司死亡的兩個關鍵時間點。一個是早期,一個是成立後的第三年。我們統計的企業都已經有天使資金的支援,說明了商業模式已經獲得了投資人的認可。這一年中,如果創始人的想法得到市場檢驗後出現偏差,後續資金就會立馬出現問題。如果創始人一心忙於商業模式的改進,忽略了融資和商業模式並行,那就更危險了。所以,能從天使輪熬到A輪,必須在商業模式和產品兩方面得到驗證。
同時,第三年也是創業公司的一個難關。此時公司可能會有更好的資金支援,但是商業模式沒有突破,產品不盈利,僅僅依靠補貼燒錢積累使用者,就很容易死在這個時間點上,特別是線下O2O企業。
8、資本短缺不是死亡主因
而在死亡的企業中,以虛假痛點成為死因中排名最高的選項。作為首家拿到A輪的送藥O2O企業,藥給力在今年的倒下無疑讓整個行業感到寒意,倒在了B輪的門檻上。從藥給力市場總監連佳星釋出的公告來看,藥給力暫停服務的主因是融資失敗導致資金鍊斷裂。“我們團隊一度在融資背景艱難的情況下,從去年12月到今天,一直把寶押在了一家已確定投資的傳統藥企,連投資協議都走完了,變卦其實只在一夜間,但調整已經來不及。”將失敗問題歸結為資金問題,這似乎是很多O2O創業慣用的解釋。
但是,在動脈網看來,這種能簡單複製的線下O2O模式本身的盈利模式才是導致藥給力死亡的原因。首先藥品是低頻剛需的商品,尤其是非處方藥,其次是物流方面的大量支出,盈利模式無法支撐後續的發展。最後,藥給力的資料本身就存在水分——通過0.1元的創可貼刷起來的訂單量,和通過燒錢積累的使用者,其實毫無價值,注水的資料早就不能作為博得資本方的信任。再加上第一篇報告中,彙總的2016年投融資金額早已超過去年同期,一味地把企業生存問題推到資本寒冬,並不合適。
研究生也是一個值得分析的例子,創始人姬十三是神經生物學博士,而且有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兩個成功的網際網路專案經驗,可以說具備了網際網路和醫療雙重背景。姬十三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他很看好女性健康的市場,於是推出了這款備孕APP。但是最後因為精力不夠,產品越往前就會覺得它的難度很大,因為整體需要調動資源的需求,超出了整個團隊的能力。還有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過高估計了備孕市場的容量和APP存活度。備孕對於女性來說,一生只有1、2次,每次只有2、3個月的關注期,產品一開始就存在使用者數量不夠,使用存活度低的致命問題。
9、對網際網路+醫療公司的發展提出建議
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使用者活躍度相對較低,使得行業必須走出自己的道路,不能完全照搬網際網路行業的經驗。基於之前的分析,我們對於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寒冬”之說,並不認可。相反,今年移動醫療行業所獲得的融投資金額屢創新高。移動醫療企業需要存活和發展,需要企業不斷進行行業深挖,找到市場真正的痛點。對於盈利模式不明的網際網路+醫療來說,“春天”還未真正來到,我們期待尋找到最正確的模式,為醫改、醫療機構、患者提供最實惠便捷的服務,真正打通醫療全流程的院內與院外。
我們建議創業者進入網際網路+醫療行業中時,對企業的發展瓶頸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思考點。
- 對醫療資源的掌握程度
網際網路+醫療,相比網際網路更重要的是醫療活動。真正能夠提供這個需求的,只有醫院和醫生。醫院和醫生在這個服務中所處的位置,是任何網際網路產品無法取代的。要想突破盈利模式的困境,就必須抓住“醫”字。沒有醫療資源就貿然進入這個行業,容易成為炮灰。
- 產品的定位
移動醫療要把握住患者的真正需求,設計好正確的定位產品。好的產品能夠解決一定的問題,而且是患者有真正需求的。比如糖尿病的慢病管理,患者需要長期關注血糖,控制飲食。只是在2016年,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早已經飽和,無論是前段的健康管理、自診、自療,中段的掛號診療,後段的管理康復,都已經有大量的企業殺入,如何才能找到藍海脫穎而出,需要的是創業者的智慧。
- 正確盈利模式的分析,是否具有資本變現的能力
這才是企業能否存活的關鍵,做生意最終的目的是賺錢的。先從醫院、醫生護士、醫藥企業和患者中找到誰為產品買單,再提升產品的硬實力。網際網路產品最重要的是流量,有了流量才能談變現。我們在調查的700多家企業中,死亡的看起來只有不到40家,但是大量企業推出的APP在單一市場中下載量只有幾百次,談何變現?
- 醫療創業更加精英化
在統計完這700多家企業後,我們有一個感受,醫療創業和TMT相比,整體要更精英化。學生式的創業和靠想象力很難獲得成功。不管是網際網路出身還是醫療出身,前提就是在各自領域都需要很強的個人能力和團隊捏合能力。
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可以看到,死亡的企業,大部分出現在痛點不精準和跨界難上面,這對網際網路出身和醫療出身的創業者是一樣的。
至少在目前為止,醫療行業並沒有像TMT一樣,靠資本就能把市場一下子推高,從而養成使用者習慣再來佔有市場。目前網際網路醫療的幾個獨角獸,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完全靠燒錢迅速達到巨大的規模。
一句話,醫療創業得走心。不管是資本寒冬,還是資本暖冬,其實都和企業做大或死亡的關係不是最大的。
完。
自 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