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廣告網路Millennial Media剛剛釋出了2012年第二季度業績。不出所料,其收入大增,但仍未盈利。換句話說,Millennial目前的廣告發布成本仍然高於廣告收入。
這印證了移動領域長期以來面臨的規模與利潤之爭。包括Millennial、Nexage和Crisp在內,很多公司都相信,當務之急是擴大規模,奪取儘可能多的市場份額。等到行業逐漸整合並趨於穩定後,再思考盈利問題也為時不晚。
但像我這樣的批評者卻認為,規模未必會帶來利潤。而且,風險投資基金和投資者或許也不會把錢投向那些商業模式無法發揮作用的企業。
倘若後一種觀點正確,那就表明我們正處於一個廣告推動的泡沫之中。
移動廣告行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該行業的現狀與1997年的網路廣告行業非常相似,彼時的.com泡沫尚未破裂。
以下是二者的相似之處:
1、大量資金湧入一個回報率不高的行業。
2、很多小公司都取了一些愚蠢或包含錯誤拼寫的名字,例如Kiip、Fiksu、Ipsh。
3、很多公司的商業模式都未經證實,例如Pandora、Millennial、Velti。
4、90年代的口號是:“先吸引使用者,再考慮賺錢。”今天的口號是:“先做大,再盈利”
5、亂象叢生:很多人的住所都很奢華(難道所有人有必要住在曼哈頓嗎?),很多過度設計的名片(我甚至收到過一張圓形名片。),還有各種各樣的聚會。
事後看來,這一切都預示著90年代的泡沫終將破裂。
公司眾多
Lumascape將當今的社交媒體營銷公司和移動廣告公司進行了彙總,並製作了上述兩張圖。這些公司顯然不可能全部存活下去。倘若那些看重規模的人所言屬實,那麼圖中的很多企業從創立之初,就是為了出售,或併入更大的企業。
90年代與今天的主要區別在於,當今的很多公司都已經具備了收入和真實的使用者。但除非他們能夠展現出實實在在的盈利能力,否則註定失敗。
目前還不清楚規模是否等於利潤。Millennial是規模較大的移動廣告提供商之一。以下是該公司的收入和費用走勢: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賬目原因,圖中綠線表示的“毛利潤”其實就是收入。
倘若規模對Millennial有利,那麼綠線應當與紅線保持同步,並最終超越。但情況恰恰相反。為了獲得這些收入,Millennial不得不在今年第二季度將銷售和營銷團隊的規模擴大一倍,至100人,技術團隊也增至61人。
Pandora同樣如此,該公司去年的移動廣告收入為1億美元。
因此,關鍵問題在於,在真正盈利前,這些公司的規模究竟要做到多大?小型創業公司顯然可以暫時排除在外。畢竟,所有的新公司都需要投資者的資助。但大企業卻需要證明,他們不會破壞價值。
再來看另一個例子:Groupon。在該公司5.6億美元的季度收入中,有30%來自移動平臺,預計今後可達50%。以下是該公司的收入與費用對比:
Groupon的營業利潤很微薄,如果除去稅收和其他專案後,該公司尚未實現淨盈利。(該公司將於下週一發布財報,屆時可能證明我的觀點錯誤。)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你的年收入達到20億美元,卻仍然無法通過移動廣告獲利,那麼多大的規模才算大?
或許,業界有朝一日會達成普遍共識:移動廣告規模太小,不足以實現盈利。屆時,這個泡沫就只有一個歸宿: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