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5個月不到,就總共成功牽線1億男女約會,如今每天成功配對約會200萬人。美國智慧手機約會軟體Tinder近來似乎志得意滿,索契冬奧會期間,更是藉助在運動員間的流行而被廣為報導。它的下一個目標,是實現年底全球註冊人數超10億。

無論是面對“膚淺平淡”、“縱容一夜情”等指責,還是盈利模式不夠清晰的非議,Tinder27歲的CEO肖恩·拉德都毫不動搖,大步擴充市場,遠遠把競爭對手甩在後邊,軟體下載量在蘋果應用商店直線上升。

拉德的殺手鐗到底是什麼?行內人士給出的答案是:迎合和炒作。

Tinder所迎合的,其實正是現代社會年輕人的一些頗有代表性的心理:寂寞,空虛,渴望適合自己的朋友,又懶於付出精力,羞於直接張口,希望不勞而獲地得到緣分。

沒關係,Tinder想出了“懶人懶辦法”。這一手機軟體的功能實際很簡單:基於你的地理位置,每天為你“推薦”一定距離內的四個物件,根據你們在社交網站臉譜上的共同好友數量、共同興趣和關係網給出評分,得分最高的推薦物件優先展示。你可以選擇“Yes”表示喜歡、或者選擇“No”跳過(相當於一次評分)該名推薦物件。假如你喜歡的推薦物件恰好也喜歡你,那麼你們就可以互發訊息、在臉譜上互相關注、組織線下見面……

Tinder的技術框架設計,也並非毫無科學依據,僅從按是否有共同好友來配對看,就有著6度空間理論做基礎。這一不斷得到大資料分析證實的理論認為,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至多5箇中間人串聯起來。如此這般,陌生人之間的距離似乎就沒有原來想象般遙遠,擁有共同好友的機率很高。而有共同興趣愛好等設定,則儘可能地實現了“非誠勿擾”。

迎合了社會心理以及年輕人的緣分飢渴,又有合理的技術框架,也就意味著有機可乘。Tinder傲人的增長資料,令許多指責它的人無可奈何。要知道,推特(57.440.971.72%)等社交網站早先都是在一片質疑之中崛起的。臉譜創立之初的思想其實也是“約會”。

一年多時間,Tinder的發展驚人,2012年底剛上線兩個月,就匹配了100萬對有眼緣的男女,積攢了3500萬個使用者評分,許多人真的步入了婚姻殿堂。五個月不到的時間內,Tinder牽線配對的數量已經突破5000萬對。

火爆之餘,Tinder不忘搭車正在俄羅斯舉行的索契冬奧會炒作一把。《華爾街日報》就此描述說,“住在一個被圍起來的小村子(奧運村)裡,這裡都是來自世界各地、跟你差不多的人,他們渴望認識你。顯然,你需要一款交友應用……索契奧運村使用Tinder已經蔚然成風”。

拉德也不時出鏡,並對媒體表示,自冬奧會開幕以來,Tinder在索契的新使用者數量每日增加400%。《名流週刊》、《英國每日郵報》網站,索契《奧運村日報》等媒體都介紹了美國、紐西蘭等國運動員使用Tinder的現象。

媒體預測,Tinder下一個大的自我炒作目標可能是巴西的世界盃足球賽,屆時媒體雲集,天南地北的單身人士眾多。

不過,Tinder也備受爭議,其一就是有人覺得這款智慧手機應用軟體非常膚淺,“以貌取人”。如果使用者喜歡對方的照片,那麼就在智慧手機上向右滑動螢幕,表示“Yes”肯定,反之向左滑動螢幕,表示“No”。但拉德稱,“人們看到照片的時候都不傻,如果一個姑娘看到某人的照片是一張男模,那麼十有八九她會向左滑屏,選擇‘No’,因為這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在Tinder上絕不僅僅是以貌取人,而是幫助使用者去尋找有對的感覺的人,看外貌只是Tinder使用者彼此認識的一個因素而已。

Tinder面臨的更大問題是道德的指責。希望找到另一半或者好友的人是主流,但尋找“一夜情”的亦有之。該軟體的有關設定不能絕對避免此類事情。

Tinder這樣的約會軟體為何不斷走紅,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問題的確值得研究。而約會軟體究竟能掀起多大風暴,也仍然有待觀察。

就Tinder而言,其未來恐將取決於使用者的“手指投票”。使用者手指在“Yes”或“No”之間的滑動,流露的到底是非誠勿擾的心態,還是一場遊戲一場夢的需求,最終將評定這款軟體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