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人正在孕育一個價值幾十億美元的新想法,只是他自己還全然不知。著名投資人Peter Thiel在他史丹佛大學的課堂上就講到,人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別人不願意告訴自己的祕密上。
實際上,Thiel那些最最賺錢的投資往往是瞄準了那些人們不能或者不願意透露的祕密,比如說Facebook和LinkedIn,還比如早年一些大紅大紫的公司。Thiel的談話中涉及到這樣一個真知灼見,即現在那些在幾年間就推出價值幾十億美元業務的公司,未必都是那些原本就財大氣粗的大公司。實際上,下一個高科技大公司的締造者,就很有可能是一個鬥志滿滿,懷揣著一個大夢想,擁有一顆犀利頭腦,外加一個價值連城的“祕密”的創業者。
祕密在哪?
根據Thiel的觀點,存在這樣兩種祕密,一種是關於自然的,還有一種是關於人的。Thiel認為前一種祕密通常都缺少實用性,所以並不那麼奪人眼球。但是,那些關於人的祕密往往能產生實際應用。我自己認為,那些關於人類行為的祕密,也就是那些能夠對人類行為進行深入觀察和捕捉的祕密,這類祕密即便不能解釋人類行為本身,也能成為一家公司建立使用者習慣並蓄積自我優勢的利器。對我們而言,發現這類祕密的成本相對較低,但是我們卻可能借此建立大公司。
曾幾何時,只有那些大公司才具備足夠的資源,去發現那些實際能夠賺錢的祕密。在整個20世紀,諸如通用,杜邦,克萊斯勒,IBM這樣的大公司專注於發現實體商品的最佳形式,很多祕密都潛藏在工業設計領域。所以,對這些公司來說,他們往往需要大規模的研發投入,用於發現建立一個更好,更廉價,更快產品的最佳路徑,才能揭開一個祕密。
但是現在,隨著軟體逐漸佔領世界,整個服務行業中有很多年輕的創業公司後來居上,成了暴發戶。諸如AirBnB,DropBox,Square這樣的新公司都在探索新的祕密,只是,這些祕密並非來自工業設計領域,而是來自互動設計和系統設計領域。這類公司通過設計新的介面培養了新的使用者習慣,為老問題找到了新的解決方案。
改變介面,改變世界
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人們跟科技互動的方式有了大規模的變化,那麼各種賺錢的祕密就會浮出水面。使用者介面的變化會突然間讓各種使用者行為變得更加便捷。然後,當使用者完成一個動作所需的精力減少時,這個動作就很可能會爆發。
很多公司都是通過改變使用者介面,發現了使用者行為背後的祕密,最後賺了大錢,這樣的公司包括蘋果和微軟。蘋果和微軟之所以能夠在市場上勝出,就是因為它們成功地將原先的DOS終端變成了圖形使用者介面,並使得主流的消費者可以用上它們。然後,跟那些搜尋服務中充斥著各種廣告,操作複雜的競爭者相比,Google簡化了整個搜尋介面,跟著也脫穎而出。而Facebook和Twitter則將它們對使用者行為的新觀察轉化成了一個新介面,這個新介面簡化了整個網路社交,所以Facebook和Twitter也火了。在上述的每一個案例,都有一個新的介面出現,這個介面使得使用者的某個行為變得更加便捷,同時也揭示了很多使用者行為的驚人事實。
更最近的案例就包括Instagram和Pinterest。這兩家公司實際也都是先建立新的使用者介面,藉此發現了新的使用者行為模式並將其盈利化。Pinterest圖片的瀑布流展現形式非常豐富,在那時可以說是非常尖端的介面創新,Pinterest藉此獲得了一些關於線上商品目錄導致使用者成癮的新發現。而Instagram在介面上做的巨大改動,是將相機整合到了智慧手機裡面。Instagram成功發現,它自帶的那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濾鏡可以讓那些質量不高的照片看起來好很多。突然之間,通過你的手機拍攝高質照片的門檻就低了很多,Instagram也同樣藉助這類發現收納了一大批愛拍照的狂熱使用者。不管是Pinterest還是Instagram,它們都是小團隊創造了大價值。而且,他們實際並沒有解決什麼大的技術難題,而只是解決使用者互動的問題。
從發現到統治
除了通過改變使用者介面,依賴他們在使用者行為上的新發現賺錢以外,Instagram和Pinterest還有一個共同屬性。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得驚人的估值,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可以通過網路效應占領各自細分的市場。網路效應的定義如下:在一個系統中每增加一個使用者,該系統內所有其他使用者的價值都會增加。在過去10年間,網路效應在那些破紀錄的高科技企業中非常見。
20世紀的那些巨頭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增加自我優勢,不管是通過掌控智慧財產權,建立品牌,藉助規模成本的優勢,還是依賴網路效應。但是,對當今的年輕公司而言,他們可以依賴的只有最後一個方式。對那些依賴新的互動介面開啟市場的公司而言,他們有一個特點,即原先在大公司中適用的一些競爭優勢在這類公司中通常不適用。舉個例子,你每賣出去一輛車,你的市場控制力就變強了,而保護專利,創立品牌,裝置生產的成本都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後來者很難對前面的公司構成威脅。
但是今天,那些面向消費者網路的創業公司並沒有這樣的優勢。他們必須快速地培養自己的習慣使用者,並趕在競爭者之前建立網路效應,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軟體生產往往不能帶來規模成本的優勢,而專利體系的水很深,也並非創業公司可以玩得,此外,在成熟之前就花大價錢做品牌營銷,這種做法也有些傻。實際只有一個依賴網路效應的公司在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一席之地時,通過廣告建立品牌才有意義。Twitter在最近才藉助電視廣告在NASCAR賽車比賽中推廣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所以,我們現在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一方面,關於使用者行為的各種發現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建立一個長期型業務的優勢也在縮小。對今天的企業來說,要想把業務做大,除了培養或者發現新的使用者習慣以外,也必須要有規模效應方面的戰略。沒有這方面的戰略,他們的那些賺錢祕密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