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錶市場的浮躁與喧囂中是否蘊藏著真正的大機會呢?
先來看看智慧手錶製造商描繪的美妙使用場景:
戴 著智慧手錶,人們不必時時拿出手機,輕輕一瞥手錶,簡訊、電話盡收眼底,微信、微博隨時處理;通過語音識別可向智慧手錶傳送指令,智慧手錶一一記錄任務並 適時提醒;運動時不必攜帶大屏手機,可以用手錶記錄運動軌跡以及身體反應;休閒娛樂場合,生活消費類資訊一一推送到智慧手錶,實惠又方便……
在 研究者看來,智慧手錶成為一個可期待的下一座金礦。Business insider 旗下的研究機構BI Intelligence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智慧手錶銷量將達到9160萬部,營收將達到92億美元。他們預計,將來每20部智慧手機就有一部與 智慧手錶配對。
不過,現實距離這一預計還相去甚遠。曾在三星、聯想等公司負責研究可穿戴裝置的朱剛認為,人們對智慧手錶的需求很可能是一種偽剛性需求。“從解決使用者需求的角度而言,人們對智慧手錶的時間需求已經不成立,使用者佩戴的裝飾性需求也不成立。”
在他看來,因為手機的存在,大部分人已經不戴手錶。即使戴手錶,不是為看時間,而是出於裝飾性的需求,或者說一種身份象徵。這種手錶大多出自傳統的機械錶廠家,而非科技公司。價格至少在2000元以上,而非價格在2000元以下塑料感極強的智慧手錶。
“如果人們抬起胳膊用智慧手錶看新聞,就像小時候被體罰時使用的側平舉,幾分鐘就累的不行了。”朱剛這樣形容。
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應用也開始削尖腦袋擠入狹小的螢幕中。三星GALAXY Gear在中國的本地化應用已有50多款。比起手機上的完整應用,這些呈現在智慧手錶上的應用更像是閹割版。
這不能怪應用開發者,因為硬體也剛剛起步。回顧已釋出的幾款智慧手錶,目前都在售賣概念的階段,無論是三星還是國產廠商的智慧手錶,只是一個半成品。樂觀來看,隨著各家科技公司紛紛試水智慧手錶,在不斷試錯,先驅變成先烈後,關於智慧手錶的最佳應用狀態方可浮出水面。
擴充套件還是剛需?
剛剛過去的9月,一大波智慧手機等新品生猛來襲。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智慧手錶作為新生力量加入到競技軍團,甚至搶了手機的風頭。
智慧手錶Pebble的創始人Eric在回憶其發明智慧手錶的創意時,主要因為天氣寒冷騎車過程中接電話很麻煩,抬起手腕選擇性回覆來電便成為一種好的解決方案。在Pebble之後,一系列廠商相繼加入了手腕上的競爭。
過去兩個月,三星釋出GALAXY Gear,高通釋出Toq,索尼升級Smart watch 2,中國廠商中果殼電子的Geak watch,映趣科技的inWatch也悉數釋出並開售。最近,可插SIM卡打電話的A.I Watch也加入到智慧手錶陣營。
但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目前智慧手錶提供的功能都屬於手機功能的延展,從各家智慧手錶提供的功能來看,無非分為幾類:
一 是通知類。智慧手錶的提醒功能更像通知擴充套件器角色。比如,索尼Smart watch 2的未接來電通知、簡訊/彩信、電子郵件和日曆等。三星GALAXY Gear可以通過藍芽同步智慧手機的電話、簡訊,應用如微博、微信、Zaker等社交、資訊類應用的推送通知也納入其中。
二是社交類、圖片類應用。比如,索尼Smartwatch 2把人人網、新浪微博已經納入其中,三星GALAXY Gear把微博、微信、Path納入其中。
三是撥打電話功能。目前這些智慧手錶或者可以輔助撥打電話,或者可以插入SIM卡獨立撥打電話,前者如三星GALAXY Gear,後者如A.I Watch。但是,智慧手錶撥打電話需要使用擴音裝置,通話的私密性無從可言。
唯 一目前各家廠商可以打的噱頭是類似可穿戴裝置一般,通過特有的感測器功能監測使用者所處的環境以及身體狀態。Pebble是將運動模組作為自己的主打功能之 一。目前國內的Geak Watch和inWatch也將運動健康模組作為賣點來吆喝。最近,蘋果從健身、醫療和時尚行業頻頻挖掘人才,以開發iWatch。可以想見未 來,iWatch也會將運動模組作為主打功能。
有多少應用可以承載?
在人們對智慧手錶這一革新產品抱有種種美好期待的時候,現實總是無情的。
一方面是來自人們與手機資訊無縫對接的質疑。可以想見,作為距離人體最近的電子裝置,智慧手錶對使用者構成的侵擾要遠超其他裝置。
“智慧手錶看起來是一個資訊入口,但對使用者而言,其資訊服務並沒有最本質的需求,也沒有達到智慧的要求。”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分析。
人們已經習慣於手機上的頻繁推送,但是人們不便於攜帶智慧手機的場合是否確實需要被無縫通知佔滿?目前智慧手錶廠商並沒有解決訊息通知與使用者資訊承載能力間的平衡問題。人們更希望智慧手錶安安靜靜的存在著,真正有要緊之事需要喚起使用者注意的時候才恰當的出現。
“半夜三點把你叫醒,只是為了通知你有人轉發了你的微博,這種做法真的好麼? ”有人這樣吐槽智慧手錶的通知功能。
另一個來自於智慧手錶功能實用性的質疑。
相 比較智慧手機越來越向大螢幕進化,通過智慧手錶的小螢幕使用一些應用似乎有些反潮流。在一個如以往功能手機大小的螢幕面前,很難想象智慧手錶能像手機一樣 被使用者反覆折騰,重灌系統以及反覆解除安裝安裝大量的應用,由於顯示以及輸入的限制,手錶可承載的應用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多。
比 如三星 Galaxy Gear 上有 Evernote、Pocket、Path、Line等應用,在本地化方面,也已經和去哪兒、百度語音助手、大眾點評、航班管家、百度地圖等近50款軟 件。不過這些應用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多半隻能利用攝像頭和語音來使用。比起完整的手機應用,只是閹割版或者簡化版。
比如,Evernote本是一款強文字類的應用,但在智慧手錶上更多的是用其儲存照片。而如微信和Line之類的即時通訊應用,也只能使用簡單的語音回覆或收聽功能。
如果使用者想通過智慧手錶發簡訊,多半用智慧手錶的語音助手,使用者需要要對著手錶說話,通過語音識別轉化成問題來傳送簡訊。由於語音識別的準確性問題,一旦出錯無法更改錯別字,只能重發。
如此對比,最終發現,在智慧手錶領域,最適合,目前最為成熟的應用只能是運動健康管理類應用。人們在運動時不方便攜帶大屏智慧手機,帶著智慧手錶可以解決運動監測以及必要的資訊溝通,運動場合成為智慧手錶的專場。
應用依賴於硬體提升
看似熱鬧的智慧手錶市場只不過處於早期不成熟階段。“目前1.0版本的智慧手錶廠商都活不下來,都是屬於過渡性的產品。”一位從事可穿戴裝置的人士這樣預測。而搭載在過渡性產品的軟體應用發揚光大的機會也非常渺茫。
悲 觀的原因之一來自於硬體的致命傷。幾乎需要一天一充電的智慧手錶,續航能力還很初級;作為功能主力軍的攝像頭配件多半在800萬畫素左右,遠不及目前智慧 手機1300萬畫素的標配;功耗高容易發熱,對於緊貼皮膚的手錶而言,沒有舒適度可言;即使作為裝飾性配件,山寨感和塑料感極強,遠不如機械錶甚至是一些 電子或者運動手錶。而傳統的手錶製造廠商無心涉足智慧手錶領域,只怕拉低身價。
不過,智慧手錶應用目前的雞肋狀態可能慢慢會有解藥。
一 是柔性螢幕的真正誕生以及運用。有關柔性屏的訊息一直不絕於耳。最新的傳聞稱,三星公司將會在10月份推出旗下首款搭載柔性螢幕的智慧手機產品。假如 柔性屏確實得以運用,“手錶可以變成手環,佩戴舒適度增加,且顯示方式不受狹窄螢幕限制,合適的應用可以在智慧手錶上有發揮空間。”朱剛說。
另 一個來自於語音識別技術的提高。語音識別與智慧手錶的發展相輔相成,在手機螢幕狹小受限的前提下,對語音識別和語音指令控制的要求更為剛性。“語音識別技 術中的聲紋喚醒和聲紋密碼技術可以很好的運用於智慧手錶上。”科大訊飛移動網際網路事業部副總經理章繼東認為,聲紋識別和語音喚醒等功能可以成為智慧手錶的 典型應用。前者使用者可以將自己的聲音做為開啟裝置的密碼,後者則在使用者不接觸裝置的情況下喚醒裝置。
還有一個核心問題是功耗問題的解決。如小米科技CEO雷軍在今年8月的網際網路大會上所言,智慧手錶最大的問題就是電池,此外晶片體積如何做得足夠小,將更低功耗的晶片能夠整合到一塊手錶難度很大。
智慧手錶真正大規模的商用可能還要假以時日,但這並不妨礙真正有前瞻眼光者先期佈局這個市場。有傳聞稱,小米科技已經開始量產第一款智慧手錶產品了。
結語:
智慧手錶仍有許多硬體致命傷。幾乎需要一天一充電的智慧手錶,續航能力還很初級;作為功能主力軍的攝像頭配件多半在800萬畫素左右,遠不及目前智慧手機 1300萬畫素的標配;功耗高容易發熱,對於緊貼皮膚的手錶而言,沒有舒適度可言;即使作為裝飾性配件,山寨感和塑料感極強,遠不如機械錶甚至是一些電子 或者運動手錶。而傳統的手錶製造廠商無心涉足智慧手錶領域,只怕拉低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