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太習慣依靠網路評論來做出判斷了。上淘寶買件產品,決定最近去看那部電影,決定去哪個餐廳……如果有一天,連要不要去打一劑預防針,你也要參考評論的建議,記得小心下面這些坑:
- 研究證明,一個看起來可靠的評論比一個專業機構的宣告,更容易影響你的判斷。
- 其實你並不能確定發表評論的人是誰。
- 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你其實很容易“被說服”。
這項發表在學術刊物《廣告月刊》上的研究有 219 名受試者參與,他們的來源很有意思。他們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從亞馬遜眾包任務市場 Mechanical Turk 上僱傭的,完成這份調查能夠獲得相應的報酬。還在測試階段的 Mechanical Turk 服務專門為臨時需要大量人力完成工作的專案分配人力資源,倒是確實適合科學研究這樣的工作。
回到研究上,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先向這 219 名受試者每人傳送一篇閱讀材料,材料被偽裝成來自專業醫療機構的宣告,內容是反對/支援接種麻疹疫苗。每份宣告末尾附上一個評論,同樣表達支援/反對的觀點。之後受試者被要求完成一份調查問卷,測試他們在閱讀材料和評論之後對於接種麻疹疫苗、為家人接種麻疹疫苗的觀點。為了確保嚴謹,選擇的這兩家專業醫療機構——美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和國家疫苗資訊中心——在前期調查中被認為具有相同的可信度。
兩項對比的變數來自評論部分。一組評論完全匿名,從支援/反對兩個觀點之中任選一個,附在閱讀材料末尾。另一組評論被設計成來自擁有相關知識的網友——一名傳染病和疫苗專科醫生,或者沒有專業背景知識的網友——一個醫療健康方面的政府說者或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三者之中任選一個身份,同樣是以支援/反對觀點附在官方宣告之後。這樣算下來評論部分總共有 2*3*2=12 種變化。
調查結果顯示,評論區的醫生帶來的影響是顯著的。一份專業醫療機構宣告附上一個專科醫生的支援性評論,會表現出很強的說服力,受調查的人大部分在後來的問卷中傾向於為自己和家人接種麻疹疫苗。而“醫生”如果否定宣告的內容,也就是和宣告觀點相反,那麼專業機構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都更有可能會被忽視。相反,匿名評論的影響力非常限,受試者的觀點會主要受到對專業機構認可程度的影響。
在問卷回收之後,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特別傳送了一份準確地關於麻疹疫苗的資訊,希望受試者不要受到編造的研究材料的誤導。
而往往我們就是記不住,評論區的身份不過是隨手打下的一行字,大部分沒有經過任何驗證。即使經過驗證的身份,作為“吐槽”言論,作者是否需要對他說的話負責也是個問題。
讓我們容易輕信這樣言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看起來具有中立性。一個剛剛購買了商品的買家打下的一句“有色差”,似乎比賣家所有圖片都更有說服力。而通常,你不會問這位買家使用了什麼電腦、是否是一個 F.lux 等螢幕色溫調節軟體的重度使用者。
儘管在國內醫療衛生方面的醫生很少在非專業的論壇上留言、回帖,但是在不掌握任何資訊的情況下,渴望得到“內行”指點的心態是一樣的。“官方”這個詞的含義裡天然帶了點“掩飾”的色彩。這種對陌生人毫無來由的信任是把雙刃劍,完全依賴它肯定不可靠,但是它也是各種問答網站存在的基礎。
自 好奇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