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過去當管理顧問的時候,曾經有過一位我覺得很難搞的客戶,姑且就叫她 Marguerite 吧。我和她在很多事情上都會意見不合,不管是她帶領我們專案的方向,還是她選來參與專案的人,還是她對我們工作步伐的期望(她的工作速度怎麼這麼慢?),我都會反對。但是,她是客戶,而我才剛開始我這份事業,所以我當時就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公開地反對她。不過,我卻把她傳送給我的每一封電子郵件都轉發給了一名同事,還抱怨說,不僅 Marguerite 決策不佳,而且當我模稜兩可、被動攻擊式地向 Marguerite 建議嘗試不同做法時,她又不肯聽取。

有一天,我在轉發電子郵件的時候,卻一不小心按了“回覆”。我以為自己是在向同事抱怨,實際上卻是直接向 Marguerite 發電子郵件,說我覺得她很麻煩。大概15秒鐘後,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闖了禍,心想:“這次肯定要被炒掉了。”長痛不如短痛,於是我就走到了老闆的辦公桌,向他承認了這件事。令我驚訝的是,他完全不生氣,也沒威脅說要命令我去收拾東西。他只是說道:“去道歉吧。”

Marguerite 的辦公室在曼哈頓中城,位於離我們辦公室以北30個街區的地方。老闆向我建議,在拜訪她的途中先去一趟花店。我在當下心想:被開除,會不會比面對 Marguerite 和自己乾的好事來得好一些?當然,老闆終究是對的。後來,我拿著一束大得離譜的花束,出現在 Marguerite 的辦公室,Marguerite 見狀笑了起來。她告訴我,這樣的事確實會發生,還說我下一次跟她意見不同時,最好就直接告訴她,這樣我們才可以討論這件事。她這麼做是值得讚揚的,而且她的建議很慷慨,對我很有幫助。

我這樣對待 Marguerite,要是可以完全歸咎於自己缺乏經驗,那該多好。但是,這件事發生之後的那麼多年裡,我對工作衝突的課題進行了研究和訪問,發現大多數人不願意提出反對意見,也不知道怎樣提出反對意見。事實上,我們早就以為,向人表示自己“看法不同”或者“不同意”,就是憤怒、無禮或者不仁慈的表現——這讓大多數人非常不願意提出反對意見。

說句公道話:同意別人看法,通常比起正面交鋒來得容易,至少短期來說是這樣的。而且,當別人點頭同意我們所說的話,或者承認他們“所見略同”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開心。我本來就是希望 Marguerite 這樣做。但是,我不但不接受她和我看法不同,反而還給她貼了個“難搞”的標籤。我這樣想就錯了——我除了把自己弄得難堪之外,還因此而失去了一個可能很有成效的合作關係。可以想象,如果我在當初公開並恭敬地向 Marguerite 提出反對意見,那麼這個專案的結局就應該好得多了。

我們與別人打交道的時候,難免會發生分歧;這樣的事很正常,也很健康。毫無衝突的工作環境是不存在的。或許,你會夢想在一個平靜的世外桃源工作,但是這對你的公司、你的工作和你自己都沒有好處。事實上,分歧如果處理得妥當,還是可以從中獲益良多的。以下就是其中一些益處:

工作變得更有成效。當你和同事們互相施壓,持續地詢問有沒有更好的做法時,這樣的摩擦很可能就會激發創意,讓新的解決方法應運而生。3COze Inc. 聯合創始人、《你優先:激勵你的團隊成長、保持融洽關係並完成任務》(You First: Inspire Your Team to Grow Up, Get Along, and Get Stuff Done)的作者麗恩·戴維(Liane Davey)說:“有了衝突,團隊不但能夠接受困境,還能融合不同觀點,更能確保解決方案都經過深思熟慮。衝突固然令人難受,但是它卻是真正創新的源泉,也是識別和緩解風險所需的一個關鍵流程。”而且,發生分歧所能產生的價值很少是固定的。舉個例子:你和同事正在為某個新計劃的最佳推出方法而爭論不休——他想要先在一個市場推出,但是你想要同時進軍多個市場。這個時候,你就必須探討這兩個做法的利弊,然後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可以獲得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別人質疑你的想法,固然會讓你覺得很難受,但是這其實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聽取反饋,除了能讓你獲得經驗、嘗試新事物之外,還能使你成為更好的管理者。舉個例子:你在進行重要演講時沒有認可同事的團隊的貢獻,結果被同事嚴厲地責備;她在這個時候說的話可能會很難聽,不過你在準備下一次演講之前,就會更加考慮到大家的觀點。

與別人的關係得以增進。當你和周圍的人一起處理衝突時,你和他們的關係就會更加親近,而你也會更瞭解什麼事對他們重要、他們喜歡的工作方式是什麼。你這樣做,還能立下一個重要的先例:人們不但可以發生一場“好”的衝突,還能在爭完之後繼續合作下去。我那10歲的女兒憑直覺就知道了這一點。有一次,她和她的好朋友在外過夜。她回來的時候,我就問了她過夜過得怎麼樣,她便說道:“太棒了!我們一整晚都在吵架。”我追問了下去:一整晚吵架,怎麼可能好玩呢?她說:“我們吵完了,現在已經成為了BFF(永遠的好朋友)。”

工作滿意度提升。當你可以建設性地對工作上的問題提出反對意見而不畏懼的時候,你很可能會更樂意上班,還會對你的成就感到滿意,更會享受與同事們的交流。你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工作,不必感到如履薄冰。研究結果也支援這一點:一項針對中國的美國人員工和中國人員工進行的研究發現,員工的工作倖福感,與某些衝突管理方法(追求雙贏局面、關心他人、關注共同利益)的使用呈現相關關係。

工作環境變得更具包容性。如果想要組織變得多元化且具包容性,你就要準備提出反對意見。安妮薩·帕克(Anesa Parker)、卡門·梅迪納(Carmen Medina)和伊麗莎白·希爾(Elizabeth Schill)在《羅特曼管理》(Rotman Management)雜誌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多元化的新邊界:思想的多元化》(Diversity’s New Frontier: Diversity of Thought)。他們在文章中寫道:“單一化群體對自己的表現更有信心,而多元化群體則更能成功地完成任務。”他們接著解釋,管理者和員工必須克服自己“避免發生衝突的本能衝動”,放棄“共識本身就是目的”的想法。“在一個運作良好的多元化團隊中,實質性的分歧是不需要演變成人身攻擊的:一個想法,要麼就有價值,而且與問題相關,要麼就兩者都不是。”

這一點,我再同意不過了。我也特別同意他們提出的另一個重點:管理者有義務設計一些能讓團隊發揮創意並變得高效的衝突。簡單地說,我們必須學會更頻繁地提出反對意見,而管理者有責任允許和鼓勵員工提出異議、進行辯論、表達他們的真實看法。

我知道,如果你厭惡衝突,讀了這篇文章,可能就會讓你渾身不自在。好訊息是,你絕對可以變得更善於處理衝突。以下是一些學習處理衝突的方法。

不要追求別人的好感。大多數人都希望別人喜歡自己——這是很平常的事。執行教練、《艱難對話》(Difficult Conversations)作者喬爾·加芬克爾(Joel Garfinkle)最近寫道:“希望受人喜歡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這未必是最重要的事。”他接著說,不要試著增加別人對你的喜愛;你要做的,就是把焦點放在尊重的給予和賺取上。他說:“就算面對著困難的課題,你們還是可以進行一場相互支援的對話。”你要尊重對方的觀點,也要期望對方尊重你的觀點。”當你表現出你很善於處理分歧,並表現出尊重比好感更重要的時候,你就會為團隊樹立榜樣,讓團隊知道分歧是可以被接受的,這樣人們就可以更安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承認,遵循這一建議可能會很難,女性更是如此——但這個說法是有研究依據的。)

要關注大局。如果把分歧當作是人身攻擊的話,分歧就會變得難以處理了。但是,通常情況下,工作上的衝突是從對目標或流程的分歧開始的。 Paravis Partners 管理合夥人、《辦公室之主》(Own the Room)合著者艾米·仁蘇(Amy Jen Su)建議,與其去關注分歧對雙方關係造成的潛在破壞,不如去思考業務的需求:你們在看法上的分歧,為什麼會是一場應該進行的重要辯論呢?進行這場辯論,對你的組織、你的團隊和你所從事的專案有什麼幫助呢?追求好感,是一種以你自己為中心的行為;追求業務或團隊的利益,就比較不自私多了。

不要把分歧視為不仁慈的表現。我和許多害怕發生衝突的人交談過,當我問他們為什麼不願意提出反對意見時,我最常聽到的回答有:“我不想傷害她的感情”、“我不想當個混蛋”。沒錯,有些人確實是不希望別人反對自己的(比如,安全感匱乏的管理者),但是隻要你經過深思熟慮,並且恭敬地分享不同的看法,大多數人其實是願意傾聽的。你要問問自己:提出反對意見,真的會傷害你同事的感情,或者使同事把你視為混蛋嗎?還是你其實就是在把自己的不安表現出來?

找一個榜樣來效仿。你在生活中很可能就有某個人(比如同事、親戚、朋友)非常善於直接、坦誠地分享他們的想法,而不冒犯任何人。你要觀察這個人,看看他們的做法,然後試著效仿他們。最近,一位同事告訴我,當她身處緊張狀況時,她就會假裝自己是個善於處理不安情緒的演員。她說,她這樣做,讓她能夠從遠距離觀察自己的行為,而不陷入她當下的原始情緒。這就是倫敦商學院的埃米尼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所建議使用的“假裝直到做到為止”的手法。如果你不善於處理緊張對話,你就要嘗試扮演一個善於處理緊張對話的人。

不管你決定嘗試什麼策略,你都要從小處練起。你可以在一個風險低的談話中直接提出反對意見,再看看事情的發展;結果很可能會比你想象中還要好。要是失敗了,你也可以從中學習,然後在日後再嘗試一下。

有時候,提出反對意見,正是對方希望你做到的事,前提是你必須抱著尊重態度和同理心來提出反對意見。這個教訓,是我向 Marguerite 發出那封冒犯到她的電子郵件時不小心學來的。

艾米·加洛(Amy Gallo)是《哈佛商業評論》的特約編輯,也是《哈佛商評手冊:在工作場所處理衝突》(HBR Guide to Managing Conflict at Work)的作者。她專門針對職場動態發表文章與演講。

來自:譯言  翻譯者:搬那度  

來源:http://article.yeeyan.org/view/538142/53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