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Twitter精神病:是罕見的變種抑或是獨特症候群?”(Twitter Psychosis: A Rare Variation or a Distinct Syndrome?)的論文在《神經和精神疾病雜誌》8月刊發表,文中,五名醫生提出了一個理論:對於一些特別容易患病的病人來說,他們對社交媒體的使用有可能會“加重甚至是誘發精神病症狀”。
1、【無手機恐懼症】
“無手機恐懼症”這一詞彙最早出現於英國郵政部門的一次調查中,調查顯示,英國53%的人在手機丟失、沒電、欠話費或者連線不上網路時會感到焦慮。無手機恐懼症的典型症狀是不願關機、總想看看有沒有未接來電或者新資訊、經常給電池充電以及帶著手機去衛生間。其中,女性患上該病症的風險比男性高17%,18歲到24歲的年輕人症狀最為嚴重。英國著名的斯旺西大學心理學教授和網路成癮症專家菲爾·裡德教授曾說:“智慧手機成癮,可能與越發嚴重的社交孤立和抑鬱症有關。”
2、【“滑鼠手”、“觸屏指”】
微博上曾熱傳這張“智慧手機中毒測試圖”,像配圖中那樣握拳後,手向下,你是否感覺圖中所示藍色部分很痛呢?如果是,你很可能患上了“狹窄性腱鞘炎”。其發病與人們過度使用鍵盤、滑鼠、智慧手機導致肌腱過度摩擦有關。經常用大拇指玩智慧手機的人,其手部肌肉長時間保持快速、緊張的運動,易導致手指、腕部關節過度勞損和手部肌肉痙攣。而長期的肌腱運動會導致腱鞘變厚,引起骨性纖維鞘管狹窄,繼而肌腱被過度磨損而發生炎性反應,從而產生疼痛感。
3、【乾眼綜合症】
如今,不少年輕人白天工作用電腦,等車坐車還不忘用手機上網,晚上熄燈後還躺在被窩用手機看小說看電影。如此長時間地盯著螢幕,會導致乾眼、眼睛疲勞痠痛、頭痛及視力模糊等。鐳射眼科手術醫生大衛-阿蘭比(David Allamby)曾提出忠告:智慧手機正在傷害人們的眼睛,智慧手機出現以來,英國近視患者的人數就增長了35%。如果照此發展下去,他預計到2033年40-50%的年齡為30歲的人群會因為使用智慧手機以及長期盯著螢幕而患上近視。
4、【“低頭族”增加患脊椎病的可能】
人類的頭部重量約4.5公斤,身體長時間前傾,會讓脊柱承受過多壓力,導致頸部、頭部和肩部疼痛。不良生活習慣和長期伏案工作確實會增加患病的可能。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經常使用電腦、智慧手機或者玩電子遊戲會給孩子埋下健康隱患,導致他們面臨頸椎以及後背疼痛的危險。
5、【手機通話過長致聽力下降】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日本生物學家宮本理的研究發現,每天使用手機通話時間達3小時,則8年後會致使聽力降低12%。他們認為手機中所使用的揚聲器構造對人的聽力有害。常用手機緊貼耳部進行通話,會致使人的聽力不斷下降。
6、【幽靈震動綜合症】
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使用者卻產生這種錯覺。手機在震動已被網友戲稱為“人生一大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使用者。這些使用者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研究發現,大約有68%的手機使用者出現幽靈震動綜合症,其中87%的人每週都會感到幻響,13%的人每天產生這種錯覺。
7、【睡夢中發簡訊】
痴迷手機程度更深的人甚至會出現在睡夢中發簡訊而不自知的情況。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入睡後兩小時內,除了會產生令人尷尬的對話外,還會打亂深度睡眠程式,導致人起床後感到精疲力竭,影響大腦功能。致力於治療打鼾和睡眠問題的喬什·韋伯博士表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包括禁止在臥室使用手機或者睡前務必關閉手機。
8、【自拍是種“病”?】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媒體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帕梅拉·拉特利奇博士撰文稱:“自拍經常引發自我放縱或對尋求關注的社會依賴,導致自戀或極度自卑。”她還說:“迷戀自拍可能是年輕人缺乏自信或自我意識的明顯標誌,可能使他或她出現其他問題。”
9、【Facebook厭食症】
有研究結果顯示,過度使用Facebook會引發厭食症等飲食障礙問題。據瞭解,國外某醫學博士以960名女子大學生為物件,就Facebook的使用頻率與飲食障礙的關聯性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95%的受訪者都表示每瀏覽一次Facebook網站大約會花費20分鐘時間,日均沉浸在社交網路的時間超過了1小時以上。該調查還發現,受訪者每次訪問Facebook網站時,觀瀏覽照片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對自己的容貌產生不滿。
10、【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經常使用智慧手機會讓人們陷入一種持續的“多工”狀態,甚至會導致“注意力缺失”,經常處在多工狀態的人在處理工作時的注意力顯著下降,這大大削減了我們思考的能力。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為嚴重。韓國電子通訊研究院(ETRI)21日公佈的最新研究顯示,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間越長,發生“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亦稱兒童多動症)的可能性越高。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對手機電磁輻射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40%,更容易受到電磁輻射的傷害。
自: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