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軟體暗藏貓膩,資訊保安咋保障

知與誰同發表於2017-07-04

“大資料時代”“資訊社會”這些詞,常被描述為反映了網際網路的便捷與先進。但在網路帶給我們極大便捷的同時,資訊洩露,早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72%的網民認為個人身份資訊洩露情況最嚴重,包括姓名、手機號、電子郵件、學歷、住址、身份證號碼等資訊。對於軍人,由於職業的特殊性,身份資訊一旦被別有用心之人竊取,損害的就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甚至危及國家和軍隊的安全。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文章——

  織牢個人資訊“安全網”

備受各界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於6月1日落地施行,這是我國網路安全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為公民個人資訊織牢“安全網”。

“大資料時代”“資訊社會”這些詞,常被描述為反映了網際網路的便捷與先進。但在網路帶給我們極大便捷的同時,資訊洩露,早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生活中,個人資訊洩露的困擾經常發生——通過網站購買的機票,在航班起飛的前一天突然接到“航班取消”的詐騙簡訊;付完房子首付款,裝修公司騷擾電話打到丈母孃家;孩子參加考試,一眾輔導班能夠準確獲取家庭資訊進行推銷……當下,個人資訊被洩露與販賣,已成為讓人深惡痛絕的現象。

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72%的網民認為個人身份資訊洩露情況最嚴重,包括姓名、手機號、電子郵件、學歷、住址、身份證號碼等資訊。對於軍人,由於職業的特殊性,身份資訊一旦被別有用心之人竊取,損害的就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甚至危及國家和軍隊的安全。

在不少人看來,網路安全法等一眾法律法規的正式實施,是一次法律法規建設的與時俱進,一定程度上為公民個人資訊套上了一層保護衣。從以往案例看,直接販賣者當然是禍首,而正因為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才讓這些人愈發肆無忌憚,以致販賣個人資訊的“黑手”久斬不斷。因此,如販賣50條公民個人資訊可入罪等規定,可以說是從法律層面上向這些無良的販賣者亮出了利劍。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要知道,個人資訊洩露之所以如此猖獗,直接販賣者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非全部。背後是一些應用軟體暗藏貓膩,一些機構“內鬼”興風作浪,還有一些網際網路公司安全意識不足,對個人資訊管理缺乏有效監管手段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相關部門不能僅僅根據造成的損失後果來評估,還必須對潛在風險、直接間接的責任機構進行嚴格管控,從源頭上杜絕個人資訊洩露的可能。當然,有法可依,只是第一步,能否落實到位、落實到人,還需要相關部門的聯動。

同時,我們也要清楚認識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資訊保護,面臨違法成本低與維權成本高的雙重困境,僅僅靠法律並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時代迅猛發展,隨著個人資訊被暴露的環境和應用場景的增多,必然也在不斷製造新的安全漏洞,完全寄希望於通過法律來實現對個人資訊的全天候、無死角保護,並不現實。只有通過技術手段設立屏障、加強行業自律,發揮多元規則的作用,個人資訊保安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在個人資訊保護上,有了法律法規,還需要每個公民都提高自我防範意識,並自覺參與到對販賣不良資訊者的監管當中,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網路安全的強大合力。唯有如此,才能織牢個人資訊“安全網”,讓大家更好地享受到網路發展帶來的紅利。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