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銀行體系已經超越歐元區,成為世界上按資產排列最大的銀行體系,這個跡象既表明中國對世界金融的影響力增加,也表明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債務驅動增長的依賴。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顯示,雖然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1年按市場匯率計算已經超越了歐盟的經濟集團,但是它的銀行體系一直到2016年底才超越後者。
這個滯後反映了中國的“金融深化”(描述一國金融體系相對於GDP的發展)有所推進。自2008年以來,隨著中國政府出臺積極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以緩衝全球危機的影響,銀行貸款出現不尋常的大幅增長,推動了這一程式。
“中國銀行體系規模龐大與其說是一件值得歡呼的事情,不如說是一個跡象,表明經濟過度依賴銀行融資的投資,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面臨巨大的信用風險,”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經濟學家、曾經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部負責人的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
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在2016年底達到33萬億美元,而歐元區為31萬億美元,美國為16萬億美元,日本為7萬億美元。中國銀行體系的價值是該國年經濟產出規模的3.1倍,而歐元區銀行的價值是其年度經濟產出的2.8倍。
當初世界各國領導人和經濟學家讚賞中國的刺激措施,稱其在已開發國家深陷衰退之時幫助穩定了全球增長。然而,現在這些刺激措施被視為導致了顯著的浪費投資、工業產能過剩和危險的債務水平。為您推薦
分析師們指出,與發達市場不同,中國地方政府大量依賴銀行貸款為基礎設施專案融資。非上市的國有政策銀行——特別是資產超過2萬億美元的國家開發銀行(CDB)——起著中心作用,同時商業銀行也參與其中。
“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公司貸款中有大量隱藏的主權信用,這可能會扭曲你的跨國比較,”桑福德•C•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駐香港的中國銀行業分析師侯偉(音)表示。“在其他多數市場,政府只是直接從資本市場借款。中國的情況是獨特的。”
但在其他方面,標題數字低估了中國銀行業的真實規模。自2010年以來,影子銀行業出現了爆炸性增長。儘管表面上看這些信貸是表外的,但它們中的大部分仍與商業銀行密切相關。中國央行上月警告稱,由於隱性擔保的普遍存在,表內和表外資產的區別往往是模糊的。即使不存在法律義務,銀行也經常為表外產品提供紓困。
最近幾周,高層領導人已發出訊號表示,他們打算將政策焦點從刺激轉向風險控制。但具體措施至今沒有出爐。1月的廣義信貸流量創下新紀錄。
除了控制總體債務增長外,經濟學家們表示,更發達的資本市場將有助於中國金融體系多樣化,減輕對銀行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的嚴重依賴是由於股票和債券發行受到嚴格監管的結果。然而,對共產黨來說,一個更加多樣化的金融體系將削弱其管理資金流動的能力。
“中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矛盾態度(既把它們視為一種有用的資源分配機制,又出於維持穩定和控制這一表面目標,不願意讓它們自由運轉),往往增加了市場的波動性,降低了市場效率,”康奈爾大學的普拉薩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