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 2 月 4 日,Facebook 正式上線,在推出兩年半後達到 1 億使用者,再過三年後達到 5 億使用者,而現在 Facebook 全球大約有 10 億使用者。

這種增長速度是不可思議的。現在 Facebook 上市已久,一些幕後知情者開始在網路上講述當時的故事。希望其中內容可以給創業者一些啟發。

“Facebook 的 growth 團隊當時做了哪些決策幫助 Facebook 達到 5 億使用者?”

前 Facebook growth 團隊成員 Andy Johns:

” 我將在不違背保密協議的情況下儘量回答。當時的團隊已經有 30-40 人,所以我直接參與的僅是一小部分。

決策分為幾種:戰術、戰略、聘用、部門地位和文化。我的團隊參與了所有這些決策,而且它們對於我們都很關鍵。

戰術

這方面太多了,但總體來講就是網路營銷 101:測試、優化、重複。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具體的測試和優化一個產品或渠道的方式,可以參考我以前的文章。我可以保證那些手段都用到了,但是我不能講得太具體,也不能分享資料。我也不能談整個團隊在這方面的細節下了多少功夫。還有一些戰術我不想分享因為它們真的太有效了。

聘用

聘用什麼人是最重要的決策。我們隊伍當時的領頭是 Chamath Palihapitiya。

他是我合作過的人裡最優秀的:分析能力強、不畏懼風險、對消費者網際網路業瞭如指掌,是一位天生領導人。我記得我剛加入 Facebook 時,會和他一起出去吃飯,這算是新進員工要遵守的不成文的規矩。我們的對話相當有趣。我問他:“我們想找什麼樣的使用者?什麼地理區域和人群?有具體的方向嗎?”他板著臉回答:“現在是他媽搶地盤的時候,所以能搶多少就搶多少。”換句話說,不要問那麼傻的問題,把整個地球的人搞到 Facebook 上來。我那時就知道我們會合得來。

他後來陸續聘用了 Blake Ross, Alex Schultz, Javier Olivan 等具有不同背景和技能的牛人,包括直效行銷、SEO、PPC、a/b 測試,以及有很強技術背景的前臺工程師、設計師、和資料科學家。

Javier Olivan 當時負責國外使用者擴充。他和我們的工程師做了一個可以讓 Facebook 使用者幫助我們翻譯 Facebook 的工具。讓 Facebook 支援幾乎世界上所有語言是我們獲得 5 億使用者最大的一個突破。它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用 Facebook。而我們做到這一點並不是靠在每個國家裡僱傭 10 個人來做翻譯,而是將翻譯工作眾包給使用者,讓我們的使用者幫助 Facebook 成長。

戰略

我們有幾種方式可以思考戰略。第一種方式是比較廣泛的考慮使用者量增長途徑,和它們怎麼影響我們擴充使用者的路線圖。

使用者獲得可以總結為幾個問題: 1. 如何讓更多人註冊? 2. 如何讓註冊的人在前 N 天內開始使用? 3. 提高使用者黏性的要點是什麼? 4. 如何讓關閉賬戶的使用者回來?

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辨別哪些產品影響這些度量標準,例:哪些產品影響使用者獲得,然後想辦法優化現有的產品和渠道,或建立新產品和使用者獲得渠道。

例如,基礎的提高使用者獲得速度渠道包括:

– 邀請 – 匯入通訊錄後邀請 – 邀請郵件點選率 – 邀請使用者註冊率 – 未登陸狀態的首面設計 – 註冊過程 – 註冊後的資訊確認

在新增新使用者獲得渠道時,要想好它和原來的渠道如何協調互補。例如:

– 聯盟營銷 – 搜尋引擎廣告 – 移動網際網路平臺廣告

戰略考慮也包括收購其他公司和戰略合作。Facebook 在 2010 年 10 月收購了 Octazen。這是我們團隊的決策,因為 Octazen 擁有一系列很全的通訊錄遷移服務。有很多 Facebook 使用者使用很老的 Email 服務和通訊錄,例如 GMX,不是所有人都用 Hotmail、Gmail、Yahoo Mail。

我們可以看一下 Linkedin 支援哪些 Email 服務的通訊錄匯入:

讓使用者可以匯入他們的舊通訊錄一來有助於邀請新使用者,二來有助於連線老朋友。有很多 SNS 支援通訊錄匯入,但是有多少支援幾乎所有 Email 服務通訊錄的匯入?我只知道兩個:Facebook 和 Linkedin。

戰略合作也是由 growth 團隊談的。有一些是和海外的公司合作,促進國外的推廣。2010 年十月,Facebook 和搜尋引擎 Yandex 合作,提供 Facebook 狀態更新的資訊。把 Facebook 的產品放在俄羅斯最大搜尋引擎的介面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使用者。

Growth 團隊有時候也會冒很大風險去賭一把,Facebook Lite 便是一個例子。那個輕版 Facebook 不是與 Twitter 競爭,而是我們當時需要一個更快的網頁。一個慢網頁會干擾使用者獲得。谷歌告訴我們一個快捷的網頁會提高使用者採用率和使用量。亞馬遜也證實 100ms 的網路延遲會導致每天 100 萬美元的損失。Facebook 當時需要在網際網路基礎架構不太好的國家部署一個快而輕的版本,所以一組工程師在會議室關了四周,然後在印度推出了 Facebook Lite。這個產品後來沒有繼續下去,但是我們認識到了網頁訪問速度對於使用者獲得的重要性。

文化和部門地位

Facebook 的獨特公司文化在主流和科技媒體上已經有多次報導。在 growth 團隊裡,Chamath Palihapitiya 培育了一種平衡的敢闖文化,讓我們為 Facebook 的推廣做最大限度的努力。

這種氛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Facebook 辦公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掛著不同國家的國旗,這不僅代表了我們聘用的人來自世界各地,更說明了 Facebook 想在全世界範圍推廣的野心。

我現在找不到圖片,但是我們辦公室上掛了兩個標語。第一個寫著“GO BIG OR GO HOME”,邊上有一個哥斯拉怪物的圖片。第二個寫著“UP AND TO THE RIGHT”(指增長線的箭頭)。我們每天工作時都看到它,激勵我們努力工作。辦公室裡也有一些其他的標語:

決策層給我們團隊很大空間。我們團隊可以在讓世界上所有人互相連線的名義下放開手去做。這張圖可以告訴你 Chamath 和決策層的關係:

Chamath 在左邊,接著是祖克伯、工程 VP、技術運營 VP 和產品 VP。Growth 團隊不是市場部門裡的一個小組,而是和工程、運營、產品平起平坐的。有人會問“如果我們推出 X,對網頁訪問速度會有什麼影響”,也有人問“如果我們推出 X,對使用者獲得會有什麼影響。”讓使用者獲得佔有如此核心的位置是一個很重要的決策層戰略。

總結

我們對於使用者獲得的瞭解和認識剛剛開始,而我們的直覺更多喜歡集中在戰術上面。執行戰術固然很重要,但是獲得 5 億使用者是所有這幾方面的結合。

 

文章來自: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