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要費力探討遊戲複雜性與其成功的關係?因為遊戲的真實銷量數量與其複雜程度似乎存在矛盾。眾所周知,《俄羅斯方塊》的玩法並不複雜,但它卻是史上最成功的佳作之一。但會有人爭辯道,《俠盜獵車手》雖然具有更高程度的複雜性,但卻同樣取得成功。這純屬巧合嗎?或者說我們應深入挖掘,找出相關原因?接下來我將探討這方面內容。

tetris(from gameit.es)

tetris(from gameit.es)

複雜性問題

我並不打算在一開始便介紹複雜性定義。我認為我們(即玩家)均對此有所體會,尤其在玩遊戲過程中碰到複雜關卡時。本文提到的複雜性是指玩法方面(根據複雜遊戲機制的意義)。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更多標準判斷遊戲是否複雜。以下為一些分類:

*玩法複雜:特點是具有複雜遊戲機制,包括不同輸入與輸出變數的相互關係。

*敘事複雜:精心製作的決策能夠影響遊戲的關鍵元素。

*技能複雜:利用肢體動作操控遊戲狀態時,應精確靈敏且準確對時。

*認知複雜:包括較高的認知能力,比如時間與空間的心靈轉換,計劃,及推理。

現在讓我們回到本文主題:設想下你十分榮幸獲得遊戲設計任務。那你將如何合理分配遊戲效能設定?遊戲應具備多大複雜才能突顯出最大樂趣?

但會出現一個惡性思路迴圈,即休閒玩家要求簡單性,硬核玩家要求複雜性。雖然這屬於常見情況,但相關解釋並非基於理論上,而是之後進行。此外,還未有人真正清楚如何定義休閒玩家或硬核玩家。

複雜性與趣味的關係

之前的部落格已探討過“心流”概念。它(我們稱之為趣味的母體)是正確平衡挑戰與技能的必要條件。顯然,複雜性的提高總是伴隨挑戰難度的增加出現。當考慮到遊戲趣味性方面時,我們認為技能因素會如同遊戲功能般不斷提升。也就是說,當合理運用遊戲複雜性時,它會提高遊戲的趣味性,激發玩家的長期遊戲動機。但記住不要過早暴露遊戲的複雜程度;那樣會嚇跑使用者。

適度採取複雜性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應遵循的一個主要原則是瞭解自己的使用者。這並非意味著簡單地將使用者定義為休閒類或硬核類。我建議最好基於使用者調查開發人物角色。為了定義遊戲的正確複雜程度,其中的角色模版應參照:

*基本使用者特徵,比如年齡(方便找出其認知能力與資訊處理能力的侷限性),性別(瞭解相關愛好)。

*首選平臺,比如瀏覽器或是移動平臺(遊戲邦注:這會影響到每個回合預計的平均體驗時長,相關設計內容則能夠緩解訪問的複雜性)

*人格特徵,比如挫折耐力與認知需求(藉此判斷使用者的獎勵需求,設計平衡的遊戲模式)。

*當然,你可以新增其它要點,這取決於對遊戲視角發揮的作用。

記住,上述內容有助於你設計一款理論導向型遊戲,但並不能保證你會取得成功。無論你的使用案例有多詳盡,你有多熟悉認知演練方法,為了獲得合理的遊戲複雜性,你最好針對大規模使用者進行測試。

via:遊戲邦/gamerbo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