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199IT資料中心微信賬戶:i199IT

注:此文是Ben Thompson的文章,他從核心技術、作業系統以及典型殺手應用的變遷分析了消費者技術經歷過的三個時代以及各大巨頭的表現,並以史為鑑預測下一個時代的可能核心技術。

儘管現代計算可以從大型機時代算起,但是普通消費者直到 PC 出來以後才接觸到計算機。消費者計算至今經歷了三個紀元:PC、網際網路以及移動。這三個紀元的本質特徵之一是,這幾種計算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補的:它們之間不是我取代你的關係,而是在相互基礎上追加新的計算形式。正因為此,過去 30 年許多主要技術公司並未受到新紀元中誕生的新公司的徹底顛覆,前者的利潤依然豐厚,但是一切的關注焦點無疑都集中在後者身上。

每一個紀元都先後出現了 4 個競爭領域,依次為:

核心技術

作業系統(核心技術的利用手段)

殺手應用,分別包括:

工作/生產力方面的殺手應用

溝通方面的殺手應用

當然計算機的用例遠不止這兩個領域,但是這兩個是最普遍、誕生了最大最重要贏家的領域。

第一紀:PC紀

PC 紀始於1981年8月12日,當天 IBM 釋出了第一款個人計算機:處理器用的是 Intel 8088,作業系統是微軟 DOS 1.0。其核心技術就是這種開放設計,唯一屬於 IBM 專有的晶片是 BIOS,不過這個很快就被 17 個月後推出第一臺“PC 相容”計算機的 Compaq(康柏)逆向工程破解了。

微軟從一開始就把持了 PC 的作業系統;Mac 機儘管有時能獲得有利可圖的份額,但是 Mac 與 Windows 不是在一個水平上的競爭,微軟從 DOS 開始就奠定了壟斷 PC OS 的地位。

PC 紀的工作 / 生產力方面的殺手應用是電子表格,或者更寬泛一點,含 word、PPT 之類一般用途的前端辦公應用。微軟雖然多花了點時間,但是 Office 套件最終還是統治了這個領域。

而 PC 紀的殺手通訊類應用最終也是開放的:電子郵件。這一塊最具統治地位(至少在企業領域)的公司,依然是微軟(Windows Server 上的 Exchange )。你們這些年輕人無法理解我們這些老傢伙為什麼這麼久以來對微軟充滿敬畏,現在你應該知道了:這家公司幾乎統治了 PC 紀的每一個關鍵領域,儘管微軟奮力想要維持住地位,但在盈利方面從來都沒遇到什麼困難。

第二紀:網際網路紀

PC 紀開始 14 年後的1995年8月9號,那是 Netscape IPO 的日子。儘管網際網路真正萌芽的標誌應該是 1991 年 8 月,Tim Berners-Lee 發明的 WWW 正式釋出的日子,但唯有到了“Netscape 時刻”才喚醒了每一個人對網際網路可能性的認知。

這一紀元的 OS—瀏覽器之爭就激烈多了。Netscape 一開始取得了巨大領先優勢,拿到了 90% 的市場份額,但微軟迅速以 Windows 免費捆綁 IE 瀏覽器予以還擊,不過直到 IE 3 才算推出了更好的產品。最終局勢扭轉,拿到 90% 份額的變成了 IE,微軟感覺自己又贏得了網際網路紀。

然而,最後情況表明,瀏覽器並不是最重要的。相反,網際網路讓長久以來一直稀缺的資訊變得豐富無比。實際上豐富到似乎根本無法弄清楚這些資訊的含義的地步,至少在 Google 出現以前如此。而搜尋就是網際網路在工作 / 生產力方面的殺手應用:在 Google 上幾乎可以馬上找到任何問題的答案,Google 也就成為了這個領域的王者。

通訊類的殺手應用的出現用了更長的時間,但它解決的問題跟 Google 解決的沒什麼不同:Facebook 不僅讓你可以與認識的人溝通,它還了解了幾乎每一個人的網上關係。而且 Facebook 的使用者數也會隨著上網人數增多而水漲船高。所有那些所謂 Facebook 受到威脅的言論都是誤導性的,現實是其作為地球上每一個人的預設連線關係依舊如以往一樣牢固。

第三紀:移動紀

由於 Google 收購 Android 發生在 8 月(2005 年),所以我們就選作為移動紀的開始,不過實際上真正有意義的那一天應該是 2007 年 1 月 9 日,賈伯斯釋出蘋果 iPhone 的日子。此處的核心技術是智慧手機;雖然諾基亞、Palm 及黑莓一直在開發智慧手機的前身,但是唯有提供了多點觸控屏、自由網際網路訪問以及應用商店的 iPhone 才真正定義了這一新紀元的開始。

不過跟前兩個紀元不一樣的是,第三紀元在 OS 方面並沒有唯一的贏家。與 PC 紀相反,蘋果是市場先行者。更重要的是,智慧手機買家和使用者往往是同一個人,這使得蘋果可以在使用者體驗上脫穎而出,從而維持住高階市場份額。而 Android 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是 iOS 第一個可靠的替代者,而且還因為免費而成為了所有絕望的手機 OEM 的作業系統之選,並隨著時間推移,在低價的主要推動下吞噬了市場大部分的份額。

目前作業系統之爭雙方大體上仍然勢均力敵;蘋果憑藉 iPhone 6 似乎搶回了部分份額,尤其是高階的份額,但與此同時,Android 也在發力推進到發達市場,不僅擴大了市場份額也擴大了整個市場。更有趣的是看看誰會在通訊和工作 / 生產力領域湧現出來。

移動工作/生產力領域

如果說 PC 紀是無所不能(計算機可更好地做任何事情)的話,網際網路紀元就是無所不知—有了 Google,你什麼都知道,而移動紀元則是無所不在。智慧手機的機動性吧計算延伸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是移動工作 / 生產力領域的殺手應用和占主導地位的公司是誰將取決於他們如何架設線上和線下的橋樑的原因。

在我看來,Uber 是這些公司的領頭羊:從長遠來看,該公司的潛能在於能成為連線一切的實體網路。當然,沒人能打包票 Uber 一定就能取得成功。而且,還有別的連線網路,像 Airbnb、Postmate 或 Instacart 等。所不同的是,後面這幾家是面向垂直行業而非到處的一切。這些公司都基於“共享”經濟,這種純粹的物流只是在有了智慧手機之後才成為可能。

其他的工作 / 生產力應用可能還會繼續湧現,攝像頭應該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但可能這個領域的主導公司已經誕生了。

行動通訊領域

此前我已有論斷,訊息應用就是行動通訊領域的殺手應用:

這個(以智慧手機為節點的)時代的殺手應用只是在最近才明確下來的,那就是訊息應用。家庭電話推動了實時溝通以及 web 被動式的溝通,而訊息應用則讓持續溝通成為可能。會話永無休止,朋友往來頻度不取決於見面而取決於關注,我們非常樂意把大量的關注給予訊息應用,給予那些對我們最重要的人,那些從兜裡掏出手機就能一直聯絡上的人。

現在,訊息應用的吸引力不僅在於它促進了新型的溝通方式,還在於它本身就是一個平臺。微信和 LINE 已經在利用該平臺去推送應用,尤其是遊戲應用,然後通過後端賺錢(後向收費)。將來,預期這兩家都會成為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直接營銷渠道,實際上微信在中國甚至已經走得更遠,提供了電子商務、打的等許多其他的服務。

訊息應用的大戰最終可能會有多個贏家。LINE 在日本、臺灣地區以及泰國有優勢,在印尼和西班牙有競爭力,微信則統治著中國。WhatsApp 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份額,但它的產品與真正的平臺與業務的距離卻是最遠的(當然,由於有 Facebook 這個爹,至少暫時它還不需要擔心賺錢的問題)。Messenger 顯然在設法模仿微信和 LINE,有可能在大多數西方國家成為贏家(iMessage 應該也是一個好產品,有差異化的優勢,但鑑於它不是跨平臺的,所以不能算這場比賽的玩家)。

011

未來展望

彈指一揮間,移動紀已走過近 7 個年頭,按照 PC 紀和網際網路紀的時長來看,應該走到了一半了。但我的感覺是也許我們走得快了一點:今年工作 / 生產力及通訊應用真正成為了焦點,這些領域的王者之戰激戰正酣,儘管觀察最後贏家是誰應該是件樂事,但是極有可能下一個紀元的核心技術已經在開始打基礎了:

  • 可穿戴是可能之一,蘋果加速推進這一領域的野心體現在 Apple Watch 的推出。不過,無論 Apple Watch 表現有多出色也難以確定它會成為紀元的定義者,尤其是如果它無法真正獨立的話。
  • 比特幣絕對也有可能,尤其是如果紀元的發展遵循“滴嗒”的模式的話:“滴”—裝置(PC),然後“嗒”—協議(網際網路),那麼裝置(智慧手機)之後就應該是協議(比特幣)了。在這一點上,Blockstream 會很有趣,因為它為基於比特幣的非貨幣化應用生成側鏈。
  • 前面提到的兩種移動應用都有可能成為下一紀元的核心技術:Uber 會不會變得無所不在?業務能否在它的基礎上開展?那樣一個作業系統又會是什麼樣的?誠然只是一個奇怪的想法,但是可能性是存在的。

更有可能的是訊息服務所佔分量越來越重,使得底層的移動平臺變得無足輕重。這一點也與網際網路給 PC 造成的影響類似:Mac 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網際網路和 web 應用可以在任何地方跑。PC 上面是什麼瀏覽器或者作業系統已經顯得不重要了。類似地,底層的作業系統—無論是 iOS 還是 Android 也會越來越不重要。實際上,我強烈認為尤其是中國未來會這樣,這也是蘋果在無形化的特質(如時尚)上投入那麼多的另一個原因。

可以更加明確的是,現在的這些巨頭,在不同的時期背景下,仍然會繼續佔據各自門類的主導地位,哪怕會逐步變得或延續無足輕重。

  • 微軟仍然賣出許多 Windows 許可,其業務依然要靠 Office。但是微軟做瀏覽器的防禦性舉措最後落得如此的無關緊要仍然令人吃驚,尤其是考慮到……
  • Google依舊強勁,但是這家公司在很多方面跟微軟給人的感覺是一樣的:正如微軟在作業系統的層面上跳到下一個紀元是出於防禦的原因,Google 在作業系統層面躍進到下一個紀元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免費”在兩家公司的策略裡面都佔據了顯著的位置,從長遠來看,Google Android 的支配地位給公司帶來的長期價值,有沒有可能像微軟統治瀏覽器一樣最終一無所獲呢?此外預計 Google 還將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蠶食微軟剩餘領地上面:以 Chromebook 進攻 Windows,以 Google App 對抗 Office。
  • Facebook處在一個獨特的位置上:他們從網際網路公司起家,然後顯然又成功地躍進到了移動時代。不過,儘管他們在移動紀元的位置無恙,但卻絕對不是主導地位,有趣的是,實際上 Facebook 也在按照微軟 /Google 的劇本發展:對 WhatsApp 和 Oculus 的收購都是為了確保在下一個紀元的 OS 擁有自己的位置。
  • 蘋果一如既往延續其垂直落下的鼓點。他們(通常)有足夠好的服務,當然也只能在他們自己特別的硬體上才見效,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他們還有作業系統的優勢。在移動紀元中更重要的是他們生態體系的優勢:蘋果有最好的客戶、裝置以及作業系統,因此也擁有了最好的 app。預計蘋果在移動時代的位置還是可以確保的,儘管不會無所不在,但是如果可穿戴是下一個紀元的話,蘋果處在最佳位置:個性化是蘋果最擅長的,而可穿戴就是個性化。
  • Amazon在這些紀元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 AWS,不過 AWS 在雲端計算王者之戰中面臨著微軟的激烈競爭,以及 Google 火力稍遜的攻擊。值得注意的是,Amazon 是從一個非常不同的方向來發動攻擊的:AWS 是一家靠低利潤做大的公司的又一個低利潤產品,而微軟和 Google 來自核心業務的利潤卻很豐厚,但是在價格戰方面卻沒什麼經驗。

當然,還有許多有意思的產品和公司—Pinterest、Twitter、Instagram 甚至也包括 Xbox,但篇幅有限難以贅述:並不是說這些不重要,但算不上劃時代產品。還有就是正在被 SaaS 和移動顛覆的企業市場也沒有談到。這是怎樣的一個行業啊!

摘自: 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