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稱得上是儲存併購年。Isilon、3PAR、Compellent、BakBone,這些儲存公司在2010年相繼被收購。2011年,這股儲存市場上的收購狂潮還會繼續嗎?在基礎架構融合與雲端計算的推動下,2011年,儲存併購在所難免。
拾遺補缺大有可為
廠商間的併購大多數是為了彌補產品線的短板,惠普和戴爾就是這類廠商的代表。2010年,惠普與戴爾都進行了多次併購。雖然與3PAR擦肩而過,但是戴爾在併購市場上還是收穫頗豐,將Compellent、Ocarina、Exanet等收至麾下。惠普在儲存方面最大的收穫就是3PAR。
惠普擁有比較完整的儲存產品線,但是這些產品基本上是以SAN為核心的,依託的是傳統的儲存架構。在雲端計算時代,惠普需要一條得力的雲端儲存產品線,以便與EMC這樣強硬的對手抗衡。惠普希望通過投資一些新興的儲存產品領域,從而帶動整個儲存產品線的發展。因此,惠普先後收購LeftHand和IBRIX,進入了快速增長的iSCSI儲存和NAS領域。之後,惠普通過收購3PAR,一下子搶佔了雲端儲存的制高點。2011年,在儲存方面,惠普可能會把重點放在對3PAR的整合和新產品的研發上。
戴爾與惠普略有不同。在向企業級基礎架構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的過程中,戴爾需要彌補的東西比較多,所以近兩年戴爾進行的收購涉及很多方面,既包括產品方面的,也有服務方面的。在儲存方面,收購Compellent增強了戴爾中端儲存的實力,而且為戴爾日後進軍高階儲存市場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考慮到更長遠的發展,戴爾在儲存方面的收購可能會集中在高階儲存領域以及儲存軟體方面。當然如果在雲端計算方面有好的廠商,戴爾應該也不會放過。現在,很多人關心,戴爾與EMC是否會繼續保持在儲存方面的合作關係。筆者認為,這不會對戴爾造成太大的困擾。戴爾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快速壯大儲存業務。當儲存業務真正變得強大以後,戴爾與EMC是分還是合,就變成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了。
EMC有過50多次成功收購的經驗,因此它在併購市場上的實力不容小覷。不過,以EMC今天在儲存市場上的地位,它在儲存市場上的併購,應該算是錦上添花型。今天的EMC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儲存廠商,收購VMware與RSA,為EMC轉型成為資訊基礎架構供應商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除了收購Data Domain和Isilon等儲存廠商以外,EMC在其他領域的一些收購也值得關注。2010年7月,EMC收購Greenplum,進入資料倉儲、商業智慧市場,與IBM、Oracle展開了正面競爭。此舉也為EMC大資料(Big Data)策略的順利實施增添了一個重要的砝碼。筆者認為,未來EMC可能圍繞大資料策略展開一系列收購,收購的範圍並不侷限於儲存領域。
Oracle與Cisco是儲存市場上的“潛伏”高手。
在收購Sun之後,雖然關於Oracle將收購儲存廠商的傳聞不絕於耳,但是Oracle一直按兵不動。其實,在Oracle收購Sun時,Sun儲存已經輝煌不在。Sun的磁帶業務大幅萎縮,並且在企業級磁碟陣列方面終止了與HDS的合作,它剩下的最具價值的產品就是檔案系統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Oracle還是要慎重對待對Sun儲存產品的整合。在沒有徹底消化Sun的儲存業務之前,Oracle應該不會輕易動收購其他儲存廠商的腦筋。不過,在併購市場上,Oracle經常有出奇不意之舉,再加上那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執行長賴瑞·艾利森(Larry Ellison),如果Oracle突然宣佈收購NetApp,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會感覺奇怪。
思科已經義無反顧地進入了伺服器領域,儲存會不會是思科的下一個目標?現在,在儲存方面,思科比較倚重EMC。思科與EMC、VMware成立的VCE聯盟已經成了雲端計算領域的一面旗幟。從整體實力來講,只有Oracle、思科有能力收購EMC、NetApp這種級別的儲存廠商。不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思科應該不會輕易涉足儲存領域,除非它真想收購EMC或NetApp。
被盯上的軟體廠商
2010年,被收購的儲存廠商基本上是硬體產品供應商。從資料中心儲存基礎架構的角度來看,軟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會為廠商帶來更多的增值。2011年,儲存軟體和資料管理廠商被收購的可能性很大。值得關注的軟體廠商包括賽門鐵克、飛康和CommVault。
2004年,賽門鐵克大手筆收購VERITAS,將最熱門的儲存與安全整合在一起,在業界引起了轟動效應。現在,關於賽門鐵克將拆分安全與儲存兩部分業務的傳言甚囂塵上。有人認為,VERITAS的儲存軟體業務對於微軟、Oracle這樣的廠商來說是很好的補充。2010年,從來不做硬體的賽門鐵克推出了軟硬體一體化的重複資料刪除裝置。不管是走軟硬體一體化的道路,還是進行業務拆分,賽門鐵克未來的發展確實存在許多變數。
飛康一直專注於資料保護領域。近幾年,其業務發展可謂風聲水起。飛康的技術和產品很有特色,同時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又需要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實現產品、業務、品牌的全面提升。剛上任4個月的飛康執行長詹姆斯·麥克尼爾(James P. McNiel)曾表示,飛康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強大的獨立軟體開發商。但是對於那些急於彌補資料保護產品短板的廠商來說,飛康是一個理想的選擇。有人將飛康與叢集NAS廠商Isilon(2010年被EMC收購)和備份軟體廠商BakBone(2010年被Quest收購)相提並論,認為飛康被收購的可能性較大。
CommVault因倡導統一資料管理理念而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在資料保護領域,CommVault還屬於後起之秀,產品上雖然有特色,但從業務規模、品牌知名度以及市場佔有率等方面來看,與EMC、賽門鐵克這樣的老牌廠商相比,還有一定差距。2010年,備份軟體廠商BakBone被收購,這將開啟資料備份軟體廠商被收購的大門。CommVault Simpana獨特的統一資料管理平臺代表了未來資料管理與保護技術的發展趨勢。在資料備份領域,特色鮮明的CommVault很可能成為被收購列表上的熱門。
在儲存軟體方面,戴爾與賽門鐵克、CommVault等廠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為了彌補軟體方面的短板,戴爾收購儲存軟體廠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同理,Oracle可能也是一些中小型儲存軟體廠商的好歸宿。
中國儲存廠商要給力
與國際市場上一波接著一波的併購潮相比,中國儲存廠商的表現相對比較冷靜。大約在兩年前,UIT(創新科儲存技術有限公司)曾經有意收購北京同有飛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有飛驥),但因同有飛驥拒絕被收購,最後此事不了了之。EMC公司執行長喬·圖斯(Joe Tucci)曾表示,不排除收購中國廠商的可能,但是直到現在,EMC也沒有任何動作。
在虛擬化和雲端計算時代,技術的變革對中國儲存廠商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尤其是在雲端儲存市場上,中國儲存廠商有很大機會實現彎道超車。2011年,中國儲存廠商面臨的最迫切的任務是儘快把企業做大做強。企業如果沒有一定的規模,就不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儲存市場上站穩腳跟,只能給外國儲存廠商當配角。一些初具規模的中國儲存廠商,其年收入多年以來一直在一兩億元之間徘徊,始終無法實現更大的突破。還有一些剛剛進入儲存市場的小廠商,雖然數量眾多,而且在區域上有一定影響,但都是各自為戰,無法形成集團優勢。
近幾年,UIT在中國儲存市場上表現活躍。筆者認為,UIT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國際化的視野。UIT從成立之初就瞄準了國際市場,先是東南亞市場,之後又是北美市場。UIT董事長陳凱近兩年將工作重心轉向了海外市場,經常是中國、美國兩邊跑。如果不是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UIT可能已經成功上市。雖然上市的計劃被擱置,但是UIT並沒有停止資本運作。一旦時機成熟,UIT肯定會選擇上市。
同有飛驥在中國儲存市場上耕耘了20多年,一直穩紮穩打,十分低調。但是從2010年開始,隨著新股東的加入,同有飛驥也開始進行資本方面的運作。近期,同有飛驥還在北京購買了新的廠房,準備把技術研發和裝置製造集中在一起。雖然對上市的問題,同有飛驥諱莫如深,但是從各種跡象看,同有飛驥在2011年會有大動作。以同有飛驥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儲存廠商,在產品、技術研發、渠道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積累。現在,它們最缺的是一點“野心”和膽量。
中國現在有一批規模較小,但產品和技術比較有特色的儲存廠商,主要集中在儲存軟體領域。如果這些廠商能夠被有效整合,對於提升中國儲存廠商的整體實力來說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