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筆者曾採用定量的正規化,使用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簡稱:五普)資料,提出中國社會是“倒丁字型社會結構”,即社會中下層或下層比例、數量巨大,工人、農民、農民工佔據了社會群體的主要比例,中間層弱小,中產明顯缺失。那麼,今天發生了什麼變化呢?筆者採用ISEI方法測量,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發現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裡將社會結構的變化概述為四大群體的變化。
農民群體:10年間減少了16.71%
主要是農民、農業從業人口、農業戶籍人口、外出打工群體以及農村所發生的變化。用ISEI測量,23分值群體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勞動者,2010年佔比46.49%,與2000年的63.20%相比,2010年六普減少了16.71%,十年就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這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由此可以預測到七普的時候,還會發生同一方向的巨大的社會結構變遷。此種變遷體現了工業化、城鎮化的一般趨勢,根據社會學的現代化指標,農業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例低於30%是社會結構實現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指標。
如果具體分析中國農民人數大幅減少的原因,可以發現主要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農轉非,起因於城市發展向農村擴張,該農村土地被徵用,轉為城鎮建設用地,於是,農民轉為市民。第二種是農民外出打工,這部分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外出打工農民的情況更為複雜,一方面,迴圈流動的現象依然存在,即一部分中年以上的打工農民又返回家鄉;另一方面,年輕農民返鄉的可能性明顯降低。六普資料顯示的種田農民的比例下降是真實的,是不可逆轉的。第三種是就地城鎮化。調研發現,中國即使是留在農村沒有外出的農民,有很高比例也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了。這部分農民既沒有轉變戶籍身份,也沒有到城裡打工,因而也不是城市流動人口或城鎮常住人口。但是,他們早已不從事農業勞動,住房形態也發生根本變化,農民“上樓”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這些村莊以及村莊周邊非農產業十分發達,多數農民從事了工商業、服務業勞動。這些村莊已經與城鎮沒有差異。
此外,還有多種原因轉入城市戶籍的,比如上大學進城;也不排除有少數富裕起來的農民在城鎮買房,為使孩子受到更好教育或老人享受更好的醫療而轉入城鎮的。清華資料顯示,中國農業戶籍的人口,已經在城鎮購買了住房的比例為21.6%。
體力勞動工人群體:10年間上升3.78%
主要是指工業、製造業體力勞動群體,ISEI分值集中在29-32分組,2010年佔比13.58%,2000年為9.8%,上升了3.78%。這個群體屬於最為典型的體力勞動工人群體,是生產一線的直接操作工人。
從職業地位看,體力勞動、直接操作型工人,歸屬藍領群體,確實不屬於中產階層。但是,在世界各國的就業群體中都是最重要的勞動群體,即使在完成現代化轉型的經濟已開發國家,一般也佔到全體勞動者的10%-20%多之間。所以,在中國未來社會結構中,仍然會佔有重要地位,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群體。對於藍領工人,我們同樣要尊重他們的社會地位。其中的絕大多數目前被稱為“農民工”,這種稱謂有問題,他們是最為典型的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最為基本的群體。體力勞動工人的工作特點是勞動強度大、勞動艱苦、勞動危險性大、勞動環境差,而目前待遇較低,所以,應該提高該群體的勞動工資、經濟收入。從國際比較看,在完成現代化轉型的國家,這個階層的收入不亞於普通中產階級的收入,而且由於工會力量強大,他們的收入甚至會高於一般中產階級的收入。
該群體在中國未來的幾十年裡,還會佔據比較穩定的比例。從資料分析看,五普到六普上升了3.78%,但隨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該群體會由於產業轉型而有所減少。所以,預計未來不會有太大變化,會保持穩定。
技術工人群體:10年間下降1.4%
在ISEI中,技術工人主要是集中在33-40分值群體。令人吃驚的是,中國技術工人在勞動者中所佔比例,不升反降!2010年佔比為9.8%,而2000年為11.2%,2010年反而下降了1.4%。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先看看這個群體的職業構成狀況,即主要是公路、道路、鐵路、水上運輸人員和其他運輸服務人員、商業服務業普通營業人員、餐飲業服務人員、機電產品和電子產品裝備人員和裝配人員等等。這個階層介乎於中產階層與藍領階層之間的位置上,可以稱作白領下層,或藍領上層。
技術工人群體比例沒有增加,反而下降,值得深思。技術工人亦稱作中產過渡層,是中產階層形成的重要來源。與上面體力勞動工人比較,最明顯的差異是佔有技術技能,體力勞動工人也可以通過提升技術而進入到中產階層。筆者曾提出,中國技術認證的體制上的障礙,阻礙了廣大有技術的農民工社會地位的上升途徑。
此次五普、六普資料的比較再次印證了技術地位上升受到阻礙的論斷。目前,此方面矛盾比較尖銳。一方面,中國技術工人隊伍嚴重短缺,就業市場上對於技術工人的需求十分強烈;另一方面,社會上對於技術工人沒有給予尊重,技術認證、地位認證、地位準入、職業培訓等均存在嚴重輕視,甚至歧視。
其他白領群體
在社會學研究中,白領階層與中產階層幾乎是同義語。白領職業通常指四個職業群體:管理者群體、專業技術群體、經營銷售人員群體和普通辦公室職員群體。其中兩個群體,即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往往有較高學歷,來自大學生的比例較高,但此次ISEI測量顯示,中國這兩個群體變化微小。六普資料顯示,白領群體中增長最為迅速的是經營銷售群體和普通辦公室人員,十年來,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僅ISEI的43-45分值群體就增加了10.44%,即2010年佔比13.34%,而2000年僅為2.9%,其增速驚人!這是中國中產階層變化最大的群體,該群體主要從事哪些工作呢?包括購銷人員、營業人員、推銷和展銷人員、各類銷售人員、辦事員、普通辦公室職員、普通行政辦公人員、普通行政業務員、護理人員、幼兒教師、裁剪縫紉人員、環境監測人員等等,多屬於白領中下層。
六普資料顯示,這個群體的大部分人,即58.2%是農村戶籍,即出身於農民家庭。農民或農民工,通過奮鬥積累了小資本,從事小本經營,或者受僱處於經營者的位置。所以,該群體為農民地位上升開創了新渠道。該群體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從全國情況看,主要是初中、高中畢業生,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的佔全部經營者群體的83.1%。所以,這個群體進入中產的主渠道不是教育渠道。該群體的開放性最強,接納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從實踐上看,很多受到戶籍阻礙或難以通過教育渠道上升的人群,都希望通過做小買賣或經商運營改變社會地位。這也是今天在中國城鎮中頗具進取心而積極奮鬥、努力打拼、希冀向上流動的群體,是中國經濟社會活力最重要的來源之一。然而,目前大城市的社會管理和戶籍政策卻往往排斥這些人。
對比五普和六普的ISEI社會結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社會結構變化的總體特徵是,得分值較低的底層群體出現了明顯的向上流動的趨勢。中間層的某些群體主要是中下群體,有所擴大。但是,從總的社會結構圖形看,大體上還是屬於底層比較大的社會結構特徵,基本上可以說還是類似於一種“倒丁字型社會結構”,當然,如果說形狀是“土字型社會結構”也可以。
總之,中產階層的某些群體有所擴大,但是,整體社會結構還沒有根本改觀,中產階層在全社會中仍然比例較小。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李強)
來源:小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