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站崛起之後,連帶崛起了幾個影響力評估網站,Klout就是其中之一。你也許並不清楚Klout是個什麼性質的網站,但是,在大洋彼岸,Klou已經掀起一陣不小的漩渦。
在今年的二月份,企業軟體巨頭Salesforce引入了一個服務:讓客戶公司可以根據投訴客戶的Klout打分來靈活處理投訴。那些打分越高的客戶的投訴事件將受到越快處理,而且公司的態度和服務也會更加周到。在今年的三月份,奢侈品購物網站Gilt Groupe也開始根據顧客的Klout的打分為其提供不同的折扣。
除此之外,一些大型的航空公司,零售商店還有酒店品牌,都在討論如何最好地利用客戶的Klout打分。根據Klout的平臺經理預測,未來,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將可以免費使用機場的貴賓休息室,住更好的酒店客房,並從各大品牌活動中獲得更高的折扣。
Klout的資料可能對諸多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上述的一系列做法和政策符合企業利益最大化的考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一定程度上,那些更有影響力的人往往在事業上更加成功,而這部分人往往是諸如航空,奢侈品等行業的重要客戶。所以,企業通過向這部分人示好,可以更好地拉攏這部分客戶,刺激他們再次消費。就算這些人既沒錢又沒權,起碼他們還有很多“粉絲”。假如企業得罪了這部分客戶,他們的一個負面評論可能會傳達給更多的人,對公司品牌的影響也更大。
反過來,這種差異化的服務和待遇自然會導致另一部分客戶的不滿,這些公司顯然也會想到這一點。但是,因為這部分客戶的實際影響力比較小,所以,這部分客戶對公司品牌的影響或許還會小於上面的少數“特權派”。同時,一些高階的品牌原本就是面向一小部分高階的客戶,所以他們或許也並不擔心潛在的客戶流失。
但是,不得不承認,Klout的資料像是赤裸裸地給不同的使用者貼了標籤,而上述企業的做法也似乎有“勢利眼”的嫌疑。所以,自從Klout資料的使用被曝光以來,社會上也不乏各種批評之聲。這裡面就有一個價值導向問題。我們不禁要問,這些企業有沒有權利,該不該根據客戶的影響力來差別服務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首先,這種差異化的服務一直都存在,比如
登機時商務艙會有專門的排隊通道,各種公司也會給他們的VIP客戶,白金客戶提供各種額外的服務或者是優惠。這些同樣也屬於企業的差異化服務,並且已經被大眾所接受。但不同的是,以上的種種例子,實際上都是基於客戶實際對企業業務的消費力和貢獻率,而且,它是作為一種額外的獎勵機制。而在先前的例子中,企業參照的是客戶的Klout分數,這個指標本身並不等於客戶對業務的實際貢獻。而且,我們不知道使用者是否為上述服務支付相同的費用。假如如此,那麼就會給人這樣的印象:即其他客戶的服務是被“打了折扣”的,而不是這些人獲得了額外的“優待”。
再者,我們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疑問,即Klout的資料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呢?企業對這些資料的參考又應該佔到他們決策多大的權重呢?
首先,讓我們看看Klout的演算法。假如你擁有一個Twitter或者其他社交網路的賬號,而且你的訊息能被其他人看到,你就已經獲得一定的分數。在這個基礎上,Klout會根據你的粉絲數,資訊更新的頻率,你的朋友和粉絲的Klout分數,你的東西被多少人喜歡,回覆,轉發等指標來給你打分。
且不論Klout演算法的科學性,有一點是肯定的:即Klout實際計算的只是使用者在虛擬的社交網路的影響力,而並非他們實際的影響力。兩者之間有一定的聯絡,但是我們也不能排除,有一部分使用者實際在行業,公司,生活中都很有影響力,但他們就是不怎麼喜歡玩Twitter,刷Facebook,或者他們壓根沒有時間。實際上,在Twitter這樣的平臺上,一些有影響力的活躍使用者往往是在IT,媒體,娛樂等行業工作的人,而這部分人一部分也是因為工作需要所以才成為了活躍使用者。
而現在,已經有些公司將工作申請者的Klout打分作為參考之一。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Sam Fiorella去年應聘多倫多一家大的媒體公司的VP職務。先前,他曾為AOL,Ford等大型公司提供諮詢,有15年的行業作經驗。在面試中途,當面試官問及他的Klout分數時,Fiorella防不勝防答不上來,最終落選。
當然,你可能會說,首先,Sam Fiorella面試的是一家媒體機構的重要職位。現在新媒體是如此大熱的一個趨勢,而Sam Fiorella作為一名資深媒體人卻不關心也不知道自己的Klout分數,確實有點說不過去。然後,面試官可能也是綜合考量了Sam Fiorella的能力,才淘汰他的。
這些考慮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看看事情在後來是怎麼發展的。Klout在面試後檢視了自己的Klout分數,是34分。在接下來的六個月內,Sam Fiorella拼命地嘗試提高自己的Klout,並最終獲得了72分,這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隨著他的Klout分數的增高,他也收到越來越多的工作offer。最後,Sam Fiorella不得不感嘆,“15年的工作經驗都比不上一個Klout分數。”
我們不去深究Sam Fiorella這個故事的一些細節,但是起碼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故事讓我們思考,假如這些公司一味根據客戶的Klout打分來猜測他們的影響力和能力,是否就會有問題?
via 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