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猿日記S01E05-Doonethinganddoitwell

浩哥001發表於2016-12-19

“Do one thing and do it well.”

絕對優勢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程式猿的崗位也越來越細分。比如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區分前端開發崗、後端開發崗。不同崗位的程式猿,在各自領域的專精程度都是有一定優勢的,但是也不排除那種很牛逼的程式猿,前後端都很牛逼,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全棧程式猿(coding方面的全棧)。舉個例子,Sophia和Antonio都會寫前後端程式碼,Sophia每天(8小時)能最多能寫32個前端元件或者16個後端元件;Antonio每天最多能寫24個前端元件或者4個後端元件。Sophia寫一個前端元件耗費的時間是1/4小時,寫一個後端元件耗費的時間是1/2小時;Antonio寫一個前端元件耗費的時間是1/3小時,寫一個後端元件耗費的時間是2小時。兩個人比較之後,發現Sophia不管是做前端還是後端,都比Antonio效率高,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是每天只有8個小時,Sophia和Antonio該如何分配自己的工作(自我管理)?如果兩個人在同一個團隊,又該怎麼去分工更合理(團隊管理)?

比較優勢

看了上面的問題,有人會開玩笑說:“分配啥,應該立刻讓Antonio去提升開發能力”。提升技能需要一定的時間,遠水解不了近火,我們來看看如何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這個問題。先初始化一個目前的工作分配狀態資料:Sophia=(16 1/4) + (8 1/2)=8小時;Antonio=(12 1/3) + (2 2)=8小時。也就是Sophia現在的分配是每天16個前端元件和8各後端元件;Antonio的分配是每天12個前端元件和2個後端元件。如果Sophia和Antonio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一定會有太多想法去改變現在的分配方案。但是有一天,Sophia加入了Antonio的團隊,Sophia經過一番思考之後,對Antonio說:“Antonio,我每天幫你做3個後端元件,你全職做24個前端元件,然後分給我9個前端元件,這樣你每天就能得到15個前端元件和3各後端元件,比你現在的12個前端元件和2個後端元件的產出都要多(12+3、2+1)”。Antonio心裡想:“我自己的產出的確提高了,那對方一定產出降低了,為什麼她願意這樣交換?”Sophia看出了Antonio的疑慮,繼續解釋:“我可以調整我自己的工作分配為每天8(2小時)個前端元件,12(6小時)個後端元件,和你交換之後,我的產出是17(8+9)個前端元件,9(12-3)個後端元件,比我原來的16個前端元件,8個後端元件的產出要分別高出1的產出量”。Antonio基本上已經懵逼了,為什麼可以這樣?

總量

上面的解決方案,可以從一個簡單的數字來解釋。兩個人的產出總量初始時為:16+12=28個前端元件、8+2=10個後端元件;Sophia的提案:17+15=32個前端元件、9+3=12後端元件。前端元件產出量增加了4,後端元件產出量增加了2。也就是說兩個人到一個團隊之後,通過工作的重新分配,可以比各自獨立工作產出總量要多,蛋糕變大了。在一個公司裡,老闆也是希望自己的團隊不斷的去做大蛋糕,不是通過去搶的方法,而是通過優化工作分配。看到這裡,大家也許還是會陷入上面的計算過程,因為有另外一個概念沒講,就是上面提到的“比較優勢”依賴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指的是:做一件事而放棄另外一件事的成本。Sophia做1個後端元件需要放棄2個前端元件;Antonio做1個後端元件需要放棄6個前端元件。放棄的這個量,就是另外一個產出的機會成本。Sophia的提案,就是基於機會成本的比較。讓各自做機會成本小的工作,這樣就能讓總量增加,團隊的整體蛋糕變大。

現實

真實的工作中,除了前後端程式猿之外,一個團隊還有產品經理等等崗位。那麼為什麼我不舉例產品經理和程式猿,因為我怕被產品經理看見這篇文章之後打我,這就是現實。所以,現實世界,也許團隊工作分配沒法按照你的想法來實現,為了人身安全,還是讓Antonio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吧,做一個全棧的程式猿,也許不只是前後端開發,哈哈哈。”Do one thing and do it well.”不是說只做一件事,是說怎麼把每件事都做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