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weibo-tencent-wechat

近來,新浪微博可謂風光一時無兩,高調宣佈微博改版,與阿里傳了半年的緋聞也被坐實,現在又大談當下最時髦的“大資料”挖掘。在接連的商業化受挫之後,苦守微博這座金山的曹國偉,似乎終於盼來了變現的拐點,頗有點春風得意。

在昨日的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大會上,新浪微博推出了移動端全新產品“Page頁面”,掘金“大資料”的最新戰略佈局昭然若揭,大有再造微博之勢。

據介紹,這款號稱“移動入口”的產品,是一個聚合了使用者興趣愛好社交關係資料的綜合展示頁面,無論是話題、圖書、音樂、餐飲美食等內容都能在微博上生成專屬頁面。

且不管“page”能否真如新浪微博商業產品部總經理程昱所言,實現“讓微博的弱社交網路開始逐步轉變為真正的社會網路”目的,單就這款產品所蘊含得種種商業化的可能,都值得細細玩味。

微博:社交類“大資料”金礦

與百度等“搜尋型”使用者資料以及淘寶等“交易型”使用者資料不同,微博的資料來源更為單一,基本上全部來自產品內數億多使用者的社交資料。這裡有基於對如使用者發表微博內容、使用者社交關係等顯性的資料,也有諸如使用者瀏覽、使用者點選等隱性的資料。簡單的說,微博擁有的是基於社交和興趣圖譜的使用者資料。

此外,由於微博天然的的“公開性”——任何使用者釋出的內容、粉絲關係等資料都是公開可檢視的(私信除外),這也讓微博的資料收集避開了使用者隱私難以釐清的尷尬,可以說,微博在資料採集上有著天然的優勢。

根據公開的資料,新浪微博的註冊使用者總數達到了 5.03 億,日活躍使用者數達到了 4,620 萬人,騰訊微博的註冊賬戶數更高達5.4億,日均活躍使用者數超過8700萬。作為國內微博的代表,兩者可以說都是社交類使用者資料的金礦,阿里的入股也正是看到了微博在資料上與其的互補性。

運用:商業化與產品化的分歧

雖然關於從大資料分析中挖掘大價值已成為業界共識,在這方面,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都是不遺餘力。但如何利用“大資料”,兩者卻漸行漸遠。

新浪微博走的是商業化之路。無論是推出“櫥窗廣告”、與阿里聯姻、還是新近改版推出的PC端與移動端的“page頁面”,新浪的目的都十分的明確和堅定,就是商業化。即便此前在商業化上面屢屢受挫,新浪似乎也會在商業化這條路上一直走到黑。

本質上說,商業化並不錯,筆者也並不反感網際網路產品商業化,畢竟賺錢是硬道理。但新浪似乎有些操之過急。

因為對於資料處理,最大挑戰是海量、精準和實時。海量上,新浪微博自不必說,雖然曾有香港大學稱新浪微博有57%的使用者沒有任何UGC輸出此類的質疑,但畢竟不足撼動新浪微博的行業地位。

但在精準和實時方面,新浪微博的資料探勘火候卻明顯不夠,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推出的“櫥窗廣告”,無論實際的效果還是使用者的口碑都只能用糟糕來形容。這種犧牲使用者體驗做法,引來各種抱怨。

騰訊微博走的是產品化之路。當新浪微博急切的追求商業化試水的時候, 騰訊微博似乎在走一條不同的路——基於資料分析進行產品創新,不提商業化

從騰訊微博改版可以清楚的感受就到這一點,新推的幾個功能,如微圈、微熱點、微頻道、微博管家,在海量使用者資料探勘的基礎上,有效解決“資訊碎片化”、“資訊過載”、“垃圾內容影響價值資訊獲取”等問題,體驗確實讓筆者印象十分深刻。

不難看出,騰訊微博的路子是將資料分析進行產品化,通過技術創新創造價值反哺使用者,對“大資料”的處理是以提升使用者體驗為目標。在這一點上,騰訊微博似乎更懂得討好使用者。

但這樣也並不是沒有風險,騰訊同樣面臨對於資料處理是否足夠精準的問題,因為如果一旦在產品創新上行將踏錯,騰訊微博面臨的後果要比新浪微博的“櫥窗”更為嚴重。

根據行業規則,只有資料探勘精準度在85%以上時,才具備實現進行產品化資料探勘的條件,因為基於商業化目的的資料探勘不夠精準的話,影響的只是廣告營銷的投放效果、廣告客戶的利益和使用者體驗,而基於產品化的資料探勘精準度不高的話,犧牲的則是自己的整個品牌和前途。沒有足夠海量、精準和實時的資料探勘實力,一般不會輕言將資料探勘產品化。

就目前筆者的體驗來看,騰訊微博在資料探勘方面的能力值得肯定,畢竟騰訊微博的背後是整個騰訊大平臺的資料融合。

根據公開的資料,騰訊微博目前已實現與騰訊16個以上的產品的打通,共享諸如QQ、微信、視訊、搜尋等產品的使用者資料,其體量恐怕在國內無人匹敵。有分析人士甚至說,“資料探勘”才是騰訊最具門檻性質的技術,無論資料探勘深度還是廣度,都是新浪微博難以超越的。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作為未來網際網路世界發展的趨勢之一,“大資料”的價值不言而喻,如何運用將會直接決定了微博資料掘金的不同結果。商業化資料探勘不準確,最終受傷是使用者,而產品化資料探勘的不準確,則要賠上自己的未來。在這一點上,秉承“大資料”產品化邏輯的騰訊微博無疑更讓人尊重。

文章來自:i黑馬